APP下载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诊改中两链打造的问题分析

2020-07-04李建明陈庭

文存阅刊 2020年4期

李建明 陈庭

摘要: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以课程诊改的逻辑起点目标链和标准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课程诊改两链打造中出现问题,梳理了两链打造中的逻辑关系,为厘清目标链,落实标准链,用课程诊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诊改;目标链;标准链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开展,企业对制造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充分调研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标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目标链是课程诊改的逻辑起点,确定了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本方向,是实施“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第一步,是诊改内生动力的源头;标准链是目标链的具象体现,也是目标链的本质特性的显现,厘清目标链,落实标准链,才能打造优质课程。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诊改中两链打造现状

(一)目标链各节点间缺乏逻辑关系

课程诊改中目标链是诊改的逻辑起点,需将各节点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已从机器人本体操作提升到机器人系统集成更高水平。为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尤其关键。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应相互对应,而目前三者常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链条,导致课堂教学达成目标不能准确反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标准链中质量控制点表述不具体

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机制,标准的制定应遵循SMART原则,各质量控制点明确、可测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实践内容较多,只有各项考核指标明确,才能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而目前标准链中各质量控制点的表述部分不能直接或间接的测评,信息化平台平台无法对这部分质量控制点进行记录和分析,造成不能全面监测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情况。

(三)标准链中质量控制点与信息化平台匹配度不高

信息化平台监测内容需与课程诊改质量控制点一一对应,同步更新,但由于信息化平台更新滞后、软件开发水平等限制等原因,造成信息化平台只能包含大部分质量控制点,不能及时涵盖所有质量控制点。如学校建设的云课堂平台存在上架课程科目不全、只上架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功能有限等问题。不能覆盖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目标,交互式智慧课堂功能不足,不能实现教学全过程信息化,造成信息化治理效率低下,不能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诊改两链打造途径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诊改围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两条主线开展,对于课程诊改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也将沿着两天主线打造。为了支撑课程诊改两链有效落实,建立与之匹配的信息化平台尤为关键。

(一)基于学校诊改目标链,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中有关课程建设的目标,结合专业调研中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要求,确定符合学院课程发展实际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建设目标设计时,可设计成“课程建设级别——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目标矩阵,矩阵横向设置可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级别的课程建设级别,纵向可设置为课程标准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目标、课程团队建设目标、教学方法改革目标、实践条件建设目标等课程建设内容。通过课程建设目标矩阵,可直观地观测课程建设的级别、进度、离下个级别的差距,有助于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链,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建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链接。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售后与技术支持等岗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支撑其达成的毕业生能力要求,细化毕业生能力要求为指标点,构建“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目标矩阵,矩阵横向设置为专业各门课程,纵向设置为毕业生能力要求和指标点。课程目标矩阵的建立,将每个毕业生能力要求指标点落实到每门具体课程中,便于分析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建立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链接。明确每门课程包含的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以及各指标点在本门课程中要求,对各指标点制定学生在课堂學习中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建立“课堂教学——毕业生能力要求指标点”课堂目标矩阵。

(三)与目标链一一对应,建立课程诊改标准链

标准链的制定必须以目标链为依据,形成目标链与标准链一一对应的关系。标准链是目标链的具象体现,应可测评、可监测。在落实标准链的过程中,质量控制点阈值设置应量化、客观,如具体数字、百分比、有与无、是与否、五级制评价(不合格、合格、中、良、优)等,有利于信息化平台记录和监测课程诊改数据,及时诊断、预警、调控与改进。

(四)定期维护信息化平台,实现对课程诊改目标达成的真实监测

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是课程诊改决策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诊改从设计到实施的关键环节。定期维护更新信息化平台,使采集的数据与现执行的课程目标链和标准链相匹配,实时、真实地反映课程运行情况,是提高信息化治理效率和准确度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坊升. 用课程诊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N]. 中国教育报,2017-11-28.

[2] 杨应崧. 打造“两链”,找准诊改起点[N]. 中国教育报,2017-9-26.

作者简介:

李建明(1977年—),男,湖北咸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陈庭(1981年—),男,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研究”,课题编号2018GB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