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思考 方能成长

2020-07-04李海燕

文存阅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儿童设计老师

李海燕

课堂乃教学之阵地,理念是教学之灵魂。自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进行了许多教学实践上的探索。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教研室和徐汇区教育局一起主办的“走向现代教育——聚焦课改,行动推进”观摩研讨会于5月7日下午在徐汇区汇师小学举行。世外小学英语大组长孔琦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呈现了一堂活泼精彩的教学展示课。

感叹孔老师的成绩,佩服她的学习精神,喜欢她的教学风格。了解到孔老师的起点学历也是中师,在英语素养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她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成长,如今是硕士研究生。这点大大的鼓励了同是中师起点,非英语专业的我,其实我平常也在学习,不过学得不够系统,提高的不够快。我想从此以孔老师为榜样,每天坚持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的量,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孔老师的课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灵动。她的课堂是鲜活的,纯正的语音、干练的语言、夸张的表情、丰富的动作、有趣的活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在自己的身上,学生舍不得去分心,生怕错过精彩。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要学。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孔老师研究的一个课题《故事教学》。故事教学是指用儿童故事作品进行的教学。任务:初步培养儿童对故事作品的兴趣。具体内容:培养儿童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判定作品的主要人物,评价主人公的行为;记住作品发生的事件(情节)及其发展顺序;能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学习艺术语言。有三种形式。(1)教师讲故事。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以一定的表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表达作品的内容。(2)教师复述故事。配上直观教具,如贴绒、磁铁、桌面立体教具、图片、幻灯、木偶等,重复讲述同一故事,以加深儿童的印象。(3)儿童复述故事。儿童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再现文学作品。有在教师帮助下分段复述,分角色复述,儿童独立、连贯、完整地复述等形式。她根據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二年级课本上仅仅两句话,创设在故事中,把孩子们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去畅游。这么好玩的课堂谁不喜欢呢?我今年任教的是六年级,学生大了羞于表达,不便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平时我也有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尽量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去参与;另一方面,我会设计一些比赛活动,如男女生PK、小组PK等,符合学生好胜心理,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参与的学生大多数是优等生,参与的面太窄了。这不,我从孔老师的课堂中看到了,分层活动。采取分层次教学,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合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

她根据学习的不同水平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任务,并巧妙地结合春天,设计成白云、花朵和小草。正好与这三种事物在海报中所处的位置吻合。孩子们也能直观的判断自己的水平,作出相应的选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所有学生挑战适当难度的任务,并都参与完成任务。没有人被遗忘或无事可做。它迎合了能力差距很大的学生群体,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担起责任。同时,在小组内,A层同学可以对B,C层同学进行指导,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地去分析自己的课堂与学习相互关系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般的成功。”“每日三省吾身”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已深入人心。“思考”已成为孔老师的一种习惯。近乎完美的一节课,她对这节课也做了反思。如Spring这课,整堂课围绕着Spring展开,以Winnie Pooh为主线,孔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寻找身边的春天:春天之所见,春天之所闻,春天之所行。草地上,细雨中,彩虹下,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孔老师姿态优美,语言流畅,抑扬顿挫,在她的精心准备和带领下,学生纷纷用英语流利地和老师交流喜欢做的事情,最后还一起制作了春天的海报,一一向观摩老师介绍了自己笔下的春天。她观察到:孩子们在课堂对句子的掌握情况很好,完全可以直接口头输出关于spring的描述,而经过设计海报“写”的活动之后,孩子们的语言输出反而不那么畅了。反思这一情况,她说下次会鼓励学生直接口头表达。她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太值得我去学习,不光在课前思,课后的反思更重要。

是呀,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正如孔老师所说“课是上出来的,人是练出来的”。灵动的教学风格来源于课堂。从此我将做一名会动脑、会思考的老师。

猜你喜欢

儿童设计老师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设计之味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