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核心素养的“核心”追求
2020-07-04赵梦婷
赵梦婷
摘要:本文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保持、增进健康途径的认知程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目的、次数、时长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与研究,旨在以现状实证高中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为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關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健康行为;现状调查
一、为什么要研究高中生健康行为养成?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其次,要明确健康行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即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健康行为养成是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核心追求。
有研究表明,约29.8%的高中生有胆怯、自卑、害羞、固执、忧郁、易怒、自责、孤僻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约31.7%的高中生有骂人、说脏话、好斗、作弊、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无上进心(21.3%)、逃避困难(41.5%)、不能受委屈(52.4%)、遇挫一蹶不振(23.1%)等现象频繁出现。如此个体,运动能力就无意义了,体育品德更是陷入空谈。
二、高中生健康行为养成的现状调查与结果
笔者对任教学校(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随机抽取男、女生各20人)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三个年级男、女生各55人,回收330份,有效问卷共300份,问卷有效率90.91%),目的在于捕捉高中生健康行为养成现状,并为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程度
访谈调查中统计表明,高中生基本能够准确认识对健康行为的判断,并且了解健康的概念,即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才能成为健康的个体。我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生活作息规律,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生活学习对学生的健康行为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对保持、增进健康途径的认知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保持和增进健康途径的认知程度,也是学生健康观念正确与否的客观反映,正确、全面、主观的认知对健康会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从(表1)问卷调查结果的百分比高低来看,我校当前的学生对于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已有所警觉,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已经注意到习惯需要改进,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校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女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在学校层面,应多关注女生参与锻炼的情况;从女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差异性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改变男女生“一刀切”的教学评价标准,给予女生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选项等,要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保持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
体育锻炼是健康行为中最主要的表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情绪调控,适应社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频率(时间)、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学生锻炼习惯的现状。
1.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进入就高中阶段学习,学生在体育锻炼目标中有明显的变化,相较于初中阶段“应试”的被动局面,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得到了缓冲和改善。
由(表2)可以看出,男生将“增强体质”作为参与体育锻炼的首选目的占94.6%;女生则将“健美减肥”、“消遣娱乐”、“增强体质”作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符合高中阶段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也说明女生在锻炼中目标明确,驱动潜力很大。从整体上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在进步的,他们已将体育与自身的健康密切地联系起来,看到了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的作用,健康因素已成为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之一。
2.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学生理解运动对于健康的影响是有规律且持久的。体育锻炼不是在失去健康后发挥作用的,它一定是形成一定的频率,运用科学的方法影响着健康。以每周为单位来统计我校学生的锻炼频率和时间是相对科学和合理的。我校学生在校期间保证大课间活动为5次/周,体育课2节/周,课外活动1次/周,以及跟体育相关的多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在总量上是有一定的保证的,个体参与情况以调查为准。
通过(表3)对我校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进行调查统计,学生主要集中在5-6 次/周。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次数基本能得到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以及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数据相对理想,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偶尔或不参加体育锻炼,需要引起关注,分析其缺乏锻炼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3.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长
体育锻炼时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于锻炼本身的投入程度与专注度,是衡量学生运动负荷与强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
表4:学生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
通过(表4)对我校学生每次锻炼时长进行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大于60min和30-60min之间。在校期间,学生的锻炼时间基本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段,每次时长基本为30min以上;另外,课外体育锻炼是检验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情况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
4.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
体育锻炼项目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载体,学生根据对不同项目的热衷程度进行锻炼,兴趣驱动使得学生在锻炼时长、锻炼频率上都有了不同的表现。
通过(表5)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从选择排序上看,由于不同性别的需要、兴趣、能力等的不同差异引起的,但球类仍然是首选项目,原因在于球类项目富有竞争性、趣味性。从选择的内容看,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富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娱乐非对抗性的项目。学生会在喜欢的项目上投入较长时间,并因此形成锻炼的习惯,健康行为养成也应该因势利导,进行学情分析,在学生喜欢的项目上多给与健康意识的引导和指导。
5.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或是学生的内部因素,或是客观环境的影响,认识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助于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及健康的获得。
由(表6)可以看出:没时间、无场地器材、缺乏技术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其中没有时间是由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客观因素决定的,原因是: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一般都用于文化课补习。无场地器材排在第2位,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不足,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另一客观原因。没有兴趣、怕苦怕累、体弱多病多为主观因素,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克服和消除这些原因,在教学层面,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在校体育锻炼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健康行为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对我校学生的问卷与调查,可以总结得出:
1.高中生对于健康的认知是在较为准确及逐渐成熟的;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在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和实践上也是相对全面和成熟的。
2.学生对保持和促进健康行为途径的认知程度的把握也是呈现出逐渐成熟理智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并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但女生的锻炼意愿和水平不如男生,需要加强女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兴趣激发和主动性的培养。
3.从学生锻炼习惯的现状可以看出高中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外,保证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是需要统筹安排的。除了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影响锻炼,兴趣始终是学生保持锻炼习惯的最大内驱因素,所以拓宽学生的健康知识面,增加运动项目的学习,教授有效科学的锻炼方法等都能影响学生对锻炼的坚持及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健康行为方面的学习重点在于锻炼习惯、情绪调控、适应能力三个层面。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追求。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健康行为养成不止是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能力养成的价值进行了提升,是也为体育品德培养奠定了基础。基于课程“健身育人”的性质,强健学生的体魄之外,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就真正健康的个体,使我们所处的社会能够少几分阴霾,多一份阳光,更加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尹志华.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体育教学 ,2019,01.
[2]裴紹志.剖解体育核心素养形成中小学学期学习目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教学,2018,03.
[3]乔培基,王力男,石磊.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69-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