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媒体如何做好国计民生大文章

2020-07-04段伟朵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5期

段伟朵

摘要: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常驻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道的媒体,近年来,《大河报》积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保持密切联系,在融媒转型时期,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都市报特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道过程中积极探索区域媒体如何做好国计民生大文章。

关键词:融媒转型;国计民生;区域媒体

《大河报》创办于1995年8月1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省级都市报。通过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已形成了“一报两微三端”的融媒体矩阵,辐射粉丝超过6800万。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广开言路,不断拓展与媒体互动的领域与方式。从2014年开始,在向中央级媒体开放常委会报道通道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选出首批4家省级都市报成为常驻媒体,参与常委会报道,其中就包括《大河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包括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等。每一项权力的行使,都有可能是一条重磅新闻的产生,也可能会给公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大河报》关注立法进程,密切关注其中的民生热点,第一时间向普通读者作出解读和报道。

在多年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过程中,《大河报》前后方密切配合,在开放二孩政策、制定民法总则、制定民法典各分编等众多热点领域,持续追踪报道。比如2019年年底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涉及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资源税法等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正。《大河报》紧盯民生,抓住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婚姻家庭编草案中的热点,围绕宾馆偷拍、高空抛物侵权、宠物伤人、网约车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备受读者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程序性强,不少法律法规专业程度高,部分读者可能会对会议内容“望而生畏”。针对此类情况,《大河报》在报道中抓住重点议程,给予充分解读,推出多篇连续性、解读性报道,讓百姓更加喜闻乐见。

比如2018年6月,《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是关系到每一个居民“钱袋子”的大事,《大河报》第一时间报道了该消息,并多方采访、举例计算、持续追踪,做出《个税起征点拟从每月3500元提至每年6万》《个税法修正案拟将房贷利息、房租、子女教育等5项专项附加扣除》《交个税先扣除赡养老人支出,咋样?》等多篇通俗易懂的报道。

作为地方媒体,在日常报道中,《大河报》注意与央媒形成差异化报道,既“拼速度”,更重内容,利用自身在河南区域的影响力,将人民大会堂的履职进程“分解”成群众关切的话题。注意发挥好“桥梁”作用,在向河南读者传达回全国人大“好声音”的同时,也积极在全国人大层面宣传好河南的工作亮点。

比如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常委会作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时,《大河报》深度报道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中的“河南经验”,做出了差异化、有特色的报道。

主动设置议题,将“河南问题”“河南方案”带到全国两会的“舆论场”。从2015年至2019年,《大河报》对热点话题持续关注,在全国两会期间主动设置议题,在三公经费、双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一问国家之发展,二问民生之关切。其中,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互联网+”助推脱贫攻坚问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回答《大河报》记者提问。

随着融媒转型进入“深水区”,如何在保证准确和快速的基础上,用短视频、创意融媒体等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方式传递会场信息,是各媒体需要反复研究的课题。

早在2016年,《大河报》在两会报道中引入了短视频模式,邀请代表出镜,推出原创MV《十三五,河南舞》,迅速成为网络爆款;2017年,《大河报》关注兰考脱贫故事,推出短视频《春光的春光》,引发热议,获得了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2019年,《大河报》关注代表履职本身,推出系列短视频报道《出彩河南人》。

除了可视化报道,创意优先也成为近年来的报道重点。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推出“诗词中的政府工作报告”融媒产品,用读者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做引子,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同时制作创意H5,让读者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读报告,期间近50万人参与,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