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悦耳 以音取胜
2020-07-04王小敏
王小敏
摘要: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音响报道分为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根据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音响可以分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环境音响有效的运用能增强录音报道的效果。
关键词:广播;新闻报道;环境音响
环境音响是指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音响,常用以表现时间、地点、条件和气氛。在报道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又称为辅助音响。
环境音响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本身就有的音响,如大自然的雷声、风声、雨声、流水声等,以及工厂的机器运转声、火车站的火车轰鸣声等。另外一种是伴随新闻事件而产生的音响。如读书声、演唱会上人们的欢呼声、掌声等。因为这些环境音响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国外的有些新闻专著中称之为“自然音响”。
虽然环境音响从属于主体音响,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这些现场采录的环境音响与主体音响配合使用,就能起到真实传递现场信息,揭示主题,增强录音报道的作用。
(一)加强气氛,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
气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环境音响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加强气氛的作用,使听众如临其境,这是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广东广播电视台在2010年广州举办亚洲运动会前夕就播发了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碧水弯弯重回老西关》。专题叙述的是“揭盖复涌”后的广州荔枝湾涌游人如织,一派岭南水乡风味。主体音响是老居民、附近商家们谈荔枝湾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等。而环境音响则是游船声、水声,以及复涌后恢复的划龙舟民俗活动的各式声音。鼓声、鞭炮声、人们欢呼声、喝彩声和加油声交织在一起。而在文中的结尾处还有着老居民在岸边的大榕树下唱粤曲的声音。这一段段背景音响给听众真实地传递了“揭盖复涌”后的荔枝湾涌人们生活、欢庆的场景和划龙船现场热烈的气氛,这些给人的听觉以强烈冲击的音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环境音响的运用要有层次感、纵深感、节奏感,尽力创造出一种意境来,为整篇的广播特写定下一种基调,烘托出一种氛围。
(二)以声音传递场景,说明环境
背景音响会使听众运用记忆和联想在面前呈现一个具体画面,通过画面说明主体音响所处的环境。
2017年广东科普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奔向地球最深处——记全球首个跨越地球第四极高精度地震综合试验》中就合理地采用了各种现场音。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实验3号科考船第二次归航之际,记者早早地守在码头迎接科考船的到来。用话筒记录了科考船靠岸的鸣笛声、跳板下放的声音以及人们迎接队员归来时的各种声音。这些环境声响在整理后,放在作品中,让受众有很强烈的听觉冲击,有现场感,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由于本次科考船在海上作业时间长等原因,记者无法随船采访。记者委托了科考队员们用录音、录像设备在船上进行记录。在科考队员发回的资料中,就有着由海底地震仪记录的,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的海底地震声音。这是地球最深处的最真实的声音,十分珍贵。而在同期发回的声音资料中,还有队员们投放和打捞海底地震监测仪的现场音响、试验作业的环境音响等。这些资料都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在作品中,这些来自前方的第一手声音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听觉,吸引着受众,也让听众勾勒出科考船在海上作试验,收测数据的画面。
(三)以声音增强主体音响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使主题得到升华
背景音响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事物本质特征,使听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笔者在采写2018年广东广播影视奖二等奖作品《筑梦天堑 通衢——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时,就在作品多个地方直接采用了现场的环境音响,衬托主人翁林鸣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工程项目正处于筹备第八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林鸣因过于劳累,鼻腔大出血,手术后的第七天,林鸣就披着毛毯坚决离开了医院,换上了整洁的工作服即刻去了项目工地。在文中介绍林鸣这段经历时,记者采用了第八段沉管施工的现场音响。施工船只的水声,现场的指挥声、施工员在讲机里传出的各种工位调整命令与应答声等,都真实地再现了施工紧张状态以及在林鸣的带领下,现场作业的井然有序。
在林鸣顶着压力,重新进行被誉为“最终接头”的最后一小段沉管安装完成、通过验收后,记者选用了工程施工驗收员进行汇报的话语,并配以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人们的欢呼声。
这些现场环境音响使这篇报道更具有真实感和现场感。让听众在人物故事中,侧面了解大桥的施工作业难点,从正面认识一个勇挑重担、感于创新、严谨、科学、高效、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工匠。
(四)巧妙地重复使用环境音响,起强调、突出之效
重复使用环境音响是指在同一节目内,同一音响等被重复多次使用,这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一种串联、呼应的作用。重复使用环境音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达到“余音绕耳、三日不绝”的意境。
广东电台在2010年采写的广播专题节目《西关打铜声》就采用了重复环境音响的方式。
节目讲述的是在2010年6月,广州正式公布了第二批申遗项目。“西关打铜”被列入其中。文章以广州西关老艺人苏广伟的打铜声贯穿其中,多次出现了或紧或慢的“咚、咚、咚”打铜声。打铜声不仅代表了铜器在老广州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也代表了老艺人们对手打铜艺的执作与匠心,并代表了广州对这打铜手艺传承与遗产保护的决心。可以说这个打铜声超出了生活中一般音响符号的意义,起了一种主题导向的作用,每一次重复,就负载了一次的信息量,增强节目自身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广播报道中,如果环境音响用得恰如其分,就能起到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作用,能够使听众的听觉形象转换成视觉形象。让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达到增强感染力和升华主题的目的。
(一)获取真实音响素材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记者在采访中要确保背景音响符合客观实际,不能用模拟音响代替现场实况音响,也不能把不同时间、地点采录到的音响说成同一时间、空间发生的事件。
录音报道中选用的音响应该让人听得容易,听得明白。选用音响时尽可能选用生动清晰的音响,避免使用模糊不清、嘈杂刺耳的音响。
(二)选取典型音响
录音报道中精心选择的背景音响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文字无法替代的,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选取典型的背景音响,首先要明确报道目的和意图。
原苏联广播专家马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就曾这么说:“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初步考虑到这个录音报道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场面能够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
在采访前,记者要对被访的人物或事件有所了解并做充分的准备。在前期采访时,就要把采访的要求,希望能收集各种声响的要求提交给被访者,让其心里有所准备。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期而遇的声音素材,而这些声音素材可能正是新闻报道的中“点睛之笔”,记者要善于把握。
(三)不能“喧宾夺主”,为主体音响服务
若把主体音响比成大树,环境音响就是树叶。环境音响是从属于主体音响的,在文章中,环境音响不能过多,过杂,要与文章的整体相融合,配合文字和主体音响和谐一致,恰到好处地展现,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若记者在采访某歌舞团下乡演出时,除了收录演出的实况录音和人物谈话外,还录制了演员们上下船、吃饭、路途行进、洗衣等各式的声音,凡是有声音的地方都用上了,听起来容易有厌烦感,不仅不能让报道增添色彩,还会给听觉“添堵”,冲淡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