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7-04任秀华孙晓娟
任秀华 孙晓娟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从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按照奇偶法的方式将其划分成2组,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对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等数据指标,经过t值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00%(3/50)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00%(12/50)例,经过c2值检验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00%(47/50)例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00%(35/50)例,经过c2值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给予开展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将该种护理措施予以广泛推广实施。
【关键词】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心律失常
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就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疾病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死亡率较高。该种疾病极易诱发其他合并疾病,心律失常则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状,根据不完全统计结果得知,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均有75%以上存在心律失常。因此临床为了全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合理、专业、科学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尽早的发现同时合理开展有效治疗[1]。本次研究内容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特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其采取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家属知情后开展研究,采用奇偶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
实验组:性别: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龄:40周岁至78周岁,平均年龄为(57.26±7.45)周岁;梗死部位:其中前壁患者11例,高侧壁患者9例,广泛前壁患者10例,下壁患者12例,前间壁患者8例。对照组:性别: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38周岁至76周岁,平均年龄为(57.24±7.42)周岁,梗死部位:其中前壁患者10例,高侧壁患者8例,广泛前壁患者11例,下壁患者14例,前间壁患者7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当中制定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配合本次研究;(3)临床资料健全。排除标准:(1)入院前1个月存在手术治疗患者;(2)存在精神障礙者;(3)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施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常规吸氧治疗,指导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给予进行心电监护,同时预防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其一,对疾病进行文献查找以及指南查找,根据循证证据对病情指引进行制作,通过护理查房、小课堂、模拟场景训练等方式培训护理工作人员对病情的变化以及处理。其二,实施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针对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周到2周比较常见,尤其患者发病24小时之后更是常见[2]。根据此循证结果,护理工作人员在此时间段,全面加强以及巡视等相关护理工作,如果患者存在气促、心悸、头晕等,需及时给予开展抢救措施。其三,有效控制诱发疾病因素,护理工作人员需严格控制探视患者的时间以及人数,对病情进行定期消毒与通风,保持室内湿度与温度适宜,给予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可与患者主动进行交流,以此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耐心的解答,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真实想法[3]。其四,不断强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与了解,使其掌握疾病特点、治疗方向、护理价值、疾病恢复现状,不断加强其临床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整体治疗以及干预措施,全面降低患者临床应激反应,争取患者早期康复。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评估指标
对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2评估标准
不良反应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心率过快、心室颤动等;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予以详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表是使用百分比,X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各项观察指标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等数据指标,经过t值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00%(3/50)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00%(12/50)例,经过c2值检验后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统计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00%(47/50)例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00%(35/50)例,经过c2值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当中也被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主要是因患者自身原有冠状动脉病变,从而新出现的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长时间对心肌造成急性缺血状态,进而引发的一种心肌坏死疾病,临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4]。有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病1小时之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系统、规范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心律失常发生率[5]。
循证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医护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护理工作内容期间,将实际事件情况以及护理理论进行相互结合,从而对循证资料重视的一种敢于措施[6]。通过提出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实施循证护理、对护理效果的评价等几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其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7]。在本次研究过程当中,开展循证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其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并且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6.00%(3/50)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00%(12/50)例,且护理满意度94.00%(47/50)例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00%(35/50)例。由此可见,开展循证护理方式,将其作为一种制定基础而执行的标准性护理措施,从患者入院到治疗结束,通过完整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最为整体的干预,可有效降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患者对于该种护理方式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循证护理,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予以广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蓬博, 何佩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20):87+89.
[2] 赵新梅, 张佩, 杨菊华.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20).
[3] 陈小军.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24):3358-3360.
[4] 王雄心, 徐曼. 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 现代养生, 2017(22).
[5] 王敏. 循證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9(16):3118-3119.
[6] 欧阳珊娜, 宋玉如.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6).
[7] 赵佳丽.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特别健康, 2017(15):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