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2020-07-04朱国栋
[内容提要]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就要学习和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理解其精神实质提供了答案。“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关紧要的三个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也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关键点位,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方面具体内容之中。这“三个坚持”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根本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道路指引,三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三个坚持”
[作者简介] 朱国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编审。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当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向深入,用它来掌握群众,化作战胜各种困难、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物质力量,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我们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央明确要求:“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2]因此,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就要学习和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那么,如何学习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3]这一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面前的庄严宣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标定了航向,同时“三个坚持”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关紧要的三个方面,是对四项基本原则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前进征程”阐述的第一个层面就庄严地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宣示了这“三个坚持”。这“三个坚持”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关键点位。
这“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注、最强调的三个方面,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方面具体内容之中。各方面具体内容虽然都是根据具体的领域进行阐述的,叙述的话语有相关领域的特色,叙述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但“三个坚持”始终贯穿其中。例如,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3这一论述鲜明地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三个坚持”在政治建设领域的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5]318“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4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5]5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经济工作的领导力量、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三个坚持”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体现。在法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86“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10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讲话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三个坚持”在法治建设领域的体现。在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四个服务”内含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根本,是“三个坚持”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在此列举这几个方面。可以说,在每一个方面的工作中,在每一个领域的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深切地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三个坚持”,也只有始终贯彻这“三个坚持”,才能真正做好各方面、各領域的工作。这“三个坚持”也是“三个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个根本”。
这“三个坚持”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根本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道路指引,三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这三个关键点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始,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就有了保证、有了立场、有了指引。
一、 政治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保证
其一,党的领导保证了人民主体地位。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领导、探索和实践,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和最根本是为了人民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政治地位方面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发展理念方面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环境就是民生”,等等,无不体现着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保证,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特质。尤其是在这次全民族动员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层层落实压实责任,为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打赢这场战争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世界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是真正能为人民谋幸福、踏实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其二,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唯有全面领导,才能真正全方位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拥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全面领导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是不完整的,效果也会打折扣,人民群众就难有踏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的,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是层层递进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各方面需要的水平。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满足日益广泛和不断提升的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党的领导是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大堤”,要确保这个“大堤”的坚固和安全,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坚实的保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大堤”来说,任何安全隐患都是不能忽视的,都是必须要解决的,否则小蚁穴就会变成大缺口;对于党的领导来说,任何方面领导的缺失都是不允许的,都是要补齐的,否则一个方面的缺失就会导致系统性的崩溃。当前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对面临的各种危险不进行坚决整治和斗争,必然会使小问题加重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变大导致大塌方。此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演变”图谋一刻也未曾停歇,其针对的领域是全方位的,一旦在某一方面突破,其带来的危害是系统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性保证党的领导“大堤”的安全,全方位保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安全。
其三,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不断加强主题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体现。2013年以来,我们党陆续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题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主题教育活动中都特别强调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我革命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2.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政治保证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是这条道路的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总结探索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吸取实践过程中的教训的基础上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其根本体现和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每次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均以“社会主义”为核心词,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则进一步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词,并在党的十七大上将这一名称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视域。在新时代的历史视域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一步迈进。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党的领导,缺失了奋勇前进的主心骨,要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道路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想信念、现实实践、发展规划、主体力量等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先后作出“两步走”战略部署、“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目标等,切实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带领人民奋楫而进、破浪前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的历史视域。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向着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迈向新的里程碑。
其三,为了不断增强领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刀刃向内,坚决根除侵害党的肌体健康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没有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任何政党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淹没,这是世界政党发展中的历史事实和深刻教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刻也未停歇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斗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勇于向自身的问题开刀,才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领导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为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对危害党的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始终进行坚决的斗争,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的里程碑。可以说,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强健自身肌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成就的锁钥和密码。
二、 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
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离开了人民主体地位,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建设,更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创立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主张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态,它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求大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深刻地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没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内嵌,就不是社会主义,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辨别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的根本标准。世界上的主义和思想林林总总,虽然有些主义和思想标榜代表人民,甚至提出具有很强迷惑性的口号,但这只不过是用来迷惑人民群众的,其代表的根本上还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只有社会主义,在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真正地为人民着想、代表人民利益,把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定位于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正是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根本立场、根本追求、根本宗旨的标定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不断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现实中有如下具体体现。其一,人民是根本力量,党的力量在人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既是为了人民,也需要依靠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其二,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我们党是人民的一部分,不是站在人民群众之外,而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人民群众中起领导作用的、始终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维护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部分。由此也就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只有始终在群众中,党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由于党的初心使命、先进性质、实践奋斗,历史地决定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这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揭示和不断解决中就能够深刻感受到。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上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解决人民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追求,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中所体现出的人民健康至上、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其四,人民是评判主体,党的评判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如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得怎么样,不是由党说了算,要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9]他还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重要论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设计师和施工队,人民是监理员和质检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总体性的层次上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且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强调人民的评判主体地位,切切实实地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在各项工作中。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上,强调“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1];在司法改革工作上,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12];等等。
三、 道路指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道路和主义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思想指针和方向引领。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的统一。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推向新的发展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呈现,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基石。解放广大劳动人民、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朴素情怀,找不到消灭私有制、解放人民的革命力量,因而社会主义在他们那里还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成分,吸收了其合理的内容,在研究和参与工人运动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找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无产阶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着眼世界发展形势、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背景。这一新时代,是中国人民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理论的新时代、制度的新时代、文化的新时代。
其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造福人民、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道路,这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正在并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实践论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13]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试图干扰、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制度自信与制度认同,其本质是这些社会思潮所附著的各种主义,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试图与我们争夺群众,试图使中国改变颜色。这些社会思潮及其所附着的主义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变形,根本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定位于人民幸福、定位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定位于人民民主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动人民生活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这些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根本保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接续奋斗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必经的文明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实现形态。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只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探索形成的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幸福生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着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完善能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时代优势、比较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正确的文化方针,培育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好的文化产品。没有正确的文化方针,就难以培育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好的文化产品;没有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好的文化产品,就难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激励作用。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体现。党的最高纲领,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高纲领是基本纲领的指引,没有最高纲领,基本纲领就会没有目标导向,也就无所谓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基础,没有基本纲领,最高纲领就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基本纲领的脚踏实地,就不可能最终实现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存在着一系列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不是朝夕就能实现的,这已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所证明。必须坚持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在最高纲领的指引下,沿着基本纲领的坚实步伐,才能不断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15]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辩证统一关系的载体,是推动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向前发展的现实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没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没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不可能探索出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推进人民幸福生活向更高层次进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应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实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理解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关键点位,我们就能够整体性地而不是碎片化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化为开展生产、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9-06-10(1).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習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0]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 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人民日报,2016-02-24(1).
[1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 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5-03-26(1).
[13]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1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5]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10.
(编辑: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