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研究
2020-07-04张卫峰
我非常高兴参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首批20卷)出版座谈会。这套丛书首批20卷的正式出版发行,确实是一件十分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知道,以《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文献问世为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百折不挠、艰苦卓绝,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振兴中华,之所以能够取得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武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应当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逐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文本的翻译、出版及传播紧密相联系的,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和最初发端的。
通常是翻译出版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研究和传播的文本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专门成立了中央编译局。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研究和宣传、普及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党早期以及取得全国政权之前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许多经典文献文本、珍贵资料分布较为分散,尚缺乏全面的汇集和系统的整理,还存在梳理和深入研究的需求和空间。
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这套丛书的初衷,就是要把1949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的中文译本尽可能原汁原味地编辑整理出来,并做适当的考证说明,供大家做深入的历史比较、国际比较之用。通过历史性的考证比较,總结经验,澄清是非,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研究。
关于编辑这套丛书的意义,丛书主编杨金海同志、李惠斌同志、艾四林同志在丛书的总序当中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讲得非常全面。与会的许多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看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补充,就是关于这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工作方面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是辽宁出版集团、辽宁人民出版社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写出版的大型主题出版项目,因此,它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重要成果。说到这个项目的提出和最初谋划,应该始于2016年,首先是辽宁出版集团的领导同志邀请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就重大出版选题的计划听取建议,经过多次商讨,大家对组织编写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方面的图书达成了共识。书名最初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百年传播文献集成”,后来改定为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
在这套丛书的选题策划、项目启动、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上,辽宁出版集团自始至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及时投入了充分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出了新时期出版工作的远见卓识和工作魄力。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认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是出版工作一个极其重大的主题,因此,他们在承担丛书出版工作时,更把它当作经典文献的学习研究过程,认真细致地做好审校、责编工作,一丝不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多年来,辽宁出版集团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把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出版项目作为重大主题出版方向,这种崇高的时代责任感和职业担当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高度赞扬。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被列为重点扶持出版工程,还得到了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及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2019年大型出版资助项目,这些都是十分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事情。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有编著者们和出版者们的继续奋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除了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20卷之外,其余各卷一定会以更高的学术水平、更高的出版质量,如期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张卫峰,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