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品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0-07-04赖惜治
赖惜治
【摘 要】 学科素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坚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要兼具本学科的品质和经验,而这样的学科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获取,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堂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质和能力的任务。对于身处农村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不具备完善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系统,这就更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下进行体育品德的深入实践和探索。
【关键字】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品德;教学实践
《体育健康新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严格遵守一切行为规范和形成系统性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研究发现,农村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返璞归真,因为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造成各方面的体育设施并不完备,因此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体育品德,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建立完善的体育核心素养,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能力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运动激情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获得运动技巧上的提升,由于教师资源和体育设备无法与城市中的学校相比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创设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以积极的心态去开展相关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升体育品德培养。
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自身各个部位相比于成年人较为脆弱,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学生的身体强度设计相适应的课堂活动。比如,将整节课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预备阶段、实践阶段、拉伸阶段。在预备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一段适合小学生的运动体操,在欢快的音乐带领下开展相关的身体预热。教师在队伍前面进行姿势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愉快地进行身体预热。第一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实践,第二遍让学生自己跟着音乐做动作,教师可以在旁边对不标准的动作进行指导。有了第一阶段的运动实践,学生的运动热情被烘托起来。接下来进行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前后躯体拉伸、手腕脚踝基础运动,在教授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这些动作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加强健的身体素质做准备,要想成为一名素质上乘的运动健将,一定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课堂教学。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互相面对着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两边的学生可以互相监督,对于动作不严谨的学生提出一定的批评。接着开始第三阶段的拉伸学习。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弱,经过一节课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对体力具有一定的消耗,所以在课堂的后期应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拉伸动作,比如肩胛伸展、上背部伸展、阔背肌伸展等。整节课45分钟,学生可能坚持不下来,此时就需要教师向学生灌输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只有经历不断的锤炼,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二、开展合作竞赛,锻炼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在体育课堂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一些趣味的合作运动会,设置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有了团队的努力会更加充满干劲。考虑到农村教学条件和操场的设施情况,教师在设计合作比赛时尽可能开展一些符合相关情况的、学生喜欢的竞赛活动。
例如,学校和体育部教师进行协商,讨论学校的竞赛项目,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举办相关的趣味合作运动会,并让其成为学校的传统赛事,引导一代代学生传承团队合作的校园文化。趣味合作运动会的项目可以有“三人四足”“两人三足”“拔河比赛”“滚车轮”等需要团队合作的竞赛,这些形式的竞赛活动完全符合农村体育设施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三人四足”就需要三个人之间非常默契的配合,如果配合不好的话就会出现摔倒的现象。该运动的开展就考验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训练逐渐掌握一些技巧。比方说在一起跑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弹性比较大、比较粗的绳子,这样就不会出现绳子勒着腿的现象;可以在跑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中一个学生喊口号,其他学生只要跟着这位学生的节奏跑就可以了;相挨着的两个人在跑的过程中可以让手臂相互挽着,这样也可以避免摔倒。拔河同样需要整个班级的配合,可以让班级中声音洪亮的学生呐喊,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使劲,这样就能够增加赢的概率。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等原因无法参与到拔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为自己的班级呐喊助威,这样也能为参与其中的选手增加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团队比赛中每一个学生对于集体的重要性,离开了哪个人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学校与体育组要对每一场比赛都尽心尽力,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让学生知道比赛的真正意义在于和同伴们一起感受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难过。
三、传承竞技精神,培养学生顽强品质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代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宠儿,很少经历大的挫折,这样对学生抗挫能力的形成影响极大。为了让学生学习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就需要教师在学校相关设施的辅助下,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不断锤炼学生的不屈品质,让学生在校园体育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的可贵精神。
例如,農村学校的操场和主要通道一般是用土铺成的,对于学生的身体伤害较低。教师可以每隔一个月在体育课上开展一次“课堂马拉松”比赛,提前对学校的相关通道进行详细考察,找出一条既能锻炼学生耐力又不影响学生安全的跑道,并在路上设置相关的箭头指示。在上课前,教师将需要注意的地方向学生说明,比如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坚持到底,将这项成绩作为期末考试的综合指标。接下来让男生跑全程,女生跑2/3跑道,同时指出获得第一名的学生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加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技精神。在跑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跟随学生一起跑,并指导一些呼吸方式,对跑步姿势不正确的学生进行纠正,同时不时地给学生进行加油打气。学生开始跑的时候是相当兴奋的,每个人都拥有使不完的力气,但到后程时会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对于能坚持的学生不断打气,对身体不舒服的学生让其可以走完剩下的路程,但所有学生都要坚持完成任务。等所有学生完成后,教师首先组织全体学生给自己鼓掌,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不懈的坚持完成了一开始可能完不成的任务。此时,每个学生都会产生一种骄傲自豪的情感,在后期不断的活动中,学生的体质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且顽强的体育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更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相互合作的体育品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围绕新时代的教学标准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迎合学生的心理标准,使其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逐渐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富学,程传银,宋生涛.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研修程序设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5):134-139.
[2]唐军良.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品德教育实践与探索[J].体育教学,2019,39(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