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2020-07-04何明君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技术优化建筑工程

何明君

摘    要:一直以来,建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建筑行业受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后浇带施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技术的相关概述,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对工程产生的作用,采用底板钢筋保护和止水钢板优化、混凝土浇筑、接触面凿毛处理等技术实现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有效优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优化

1  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后浇带施工技术具体指工程施工中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浇筑钢筋混凝土时出现质量问题,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对工程底板、梁以及墙等部分展开相关施工操作。由于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条件或土壤质量等,这会对建筑施工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后续建筑物的应用产生影响,甚至不利于其使用寿命的提升。后浇带施工时应从抗应力与重力两方面入手,如果施工人员将应力作为主题,再通过辅助措施发挥应力的作用,就能更好的突出后浇带施工效果。从学术角度来看,建筑工程属于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结构有效连接,原则上不会产生裂缝的情况,但施工时材料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沉降,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人们开始广泛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施工人员会按照现场实际情况掌握好混凝土的强度,初步推断其结构维持时间并展开后浇带施工,可选用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以及伸缩后浇带等施工方式。如果房屋面积大,混凝土受温度的影响而收缩,建议采用伸缩后浇带施工方式;如果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容易产生沉降问题,建议采用沉降后浇带施工方式;温度后浇带施工多用于混凝土结构因温度影响而产生裂缝的情况,以此增强建筑施工质量[1]。

2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

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解决以往存在的沉降高度差和温度收缩问题。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给工程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1)消除沉降高差。实际施工时或多或少的可能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会对建筑整体结构产生影响,并引发结构裂缝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将建筑结构划分为两部分展开施工,在整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对沉降量严重的部分进行混凝土浇筑处理,使各部分结构更好的形成一个整体。需要注意的是,施工过程中应当做好理论计算,及时调整沉降高差。(2)消除温缩带来的影响。后浇带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消除沉降高度差,還能消除温度收缩差给建筑施工带来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材料容易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如果温度变化较大,就容易产生收缩裂缝问题,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为混凝土施工提供良好的施工环节,使新结构和旧结构之间高效衔接,确保施工质量。

3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3.1  优化底板钢筋保护层和止水钢板

建筑施工时,应对底板施工和后浇带施工位置预留一定的空间。施工人员应针对模板和保护层间的距离有效把握,通过计量后合理设置混凝土的断开距离。在混凝土扎板上应固定钢筋,保证固定位置的科学合理,从而使整个建筑的钢结构质量有所保障。建筑工程后浇带钢筋处理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后期的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钢筋处理工作,从而对底板钢筋保护层进行优化。首先,应断开后浇带梁板受力钢筋,使筏板的基础底板位置的受力钢筋贯通。接着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进行受理主筋施工,要求后浇带部分的加筋不超原配筋率的30%。其次,绑扎钢筋时,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垫块和马凳应适当增加用量,保证钢筋网片的高度和保护层坚实可靠,后浇带范围内的混凝土垫块与马凳采取加密放置。

底板钢筋安装完成后,应做好止水钢板的施工操作。提前制定混凝土支座,下端为混凝土垫块,上端是短钢筋预埋,通过上下部分的结合将其作为止水钢板的焊接点。绑扎底板钢筋后,止水钢板支座混凝土端需要固定在底板钢筋上。安放支座时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保证支座能够对止水钢板有效固定,固定好后应断开设置止水钢板下部分的混凝土,沿着止水钢板的方向绑扎钢筋丝。焊接钢筋桩时,应保证位置设置的合理性,使钢筋装和上部钢筋保持相同的高度。绑扎上部钢筋时,应做好止水钢板的优化工作,充分发挥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技术优势,为后续工序的开展奠定基础。

3.2  后浇带平面设置和支撑体系

应遵循抗防兼备的原则进行建筑工程后浇带的平面布置,将后浇带尽可能的设计在结构内力比较小的部位,比如将地下室设计在建筑结构形体变化的交界处。对于超长楼面的后浇带设置,可采用降低温差和降低收缩应力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保持后浇带间距合理,矩形结构的建筑物后浇带间距应在30m左右,最多不宜超过40m。应按照结构构造要求确定后浇带宽度,一般在700mm左右,最多不宜超过1000mm。

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模板和支撑应当经过计算单独设置,采用上下可调支撑,使结构受力稳定,避免出现梁板上部裂缝与后浇带下挠的问题,防止引发顶板下沉事故。要求后浇带两侧应保留2排以上的受荷支撑,排与排之间的间距不应超过1m。对于被后浇带断开而产生的悬臂结构梁,应当预留早拆支撑,避免其他支撑结构在拆除后,该部分能作为受荷支撑。保留的支撑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应当加设拉结,避免失稳,按照现场轴线定位安装模板,使模板拼缝更加严密,且支撑更加牢固。

3.3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建筑工程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施工:(1)按照设计抗渗要求,留置混凝土强度及抗渗试块,保证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混凝土的膨胀率,使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2)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清除后浇带位置的垃圾和杂物,剔除表面松动的砂石浮浆,做好凿毛处理,清水洗净表面,使其湿润不低于24h。(3)在底板和墙的位置上分层振捣混凝土,每层不宜超过400mm。一般情况下,收缩后浇带会在两侧混凝土浇筑的60天后进行,沉降后浇带应在建筑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的14天后进行。在模板上使用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相同的混凝土条,并安置在后浇带混凝土断开的位置上,从而起到断开设置的作用,与绑扎板底部钢筋同时起到抗渗效果。

3.4  接触面凿毛处理

当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拆除钢丝网,使用钢刷将接触面刷毛,直到粗骨料半漏半掩并形成具有咬合力的齿状。使用清水冲洗浮渣,用和混凝土配比相同的不含粗骨料的水泥浆,在沉降后浇带外露钢筋与止水钢板上进行涂刷,从而形成防锈保护层,确保封闭后浇带之前,钢筋不会产生锈蚀问题,再使用模板封闭后浇带,避免水和灰尘等杂质进入后浇带。以往的凿毛做法就是剔除旧混凝土表面的部分,如果混凝土没有松动或污染,只需凿毛就能满足受力需求。后浇带的封闭主要在主体结构封顶以后,省去了清理凿毛的过程,节约了施工成本。沉降后浇带达到封闭条件之后,应在预制板和梁位置预埋的灌注孔内使用预压自密实混凝土提升施工质量。如果工程对工期要求严格,当施工工作面不足时,可以将沉降后浇带使用预制板预先封闭,从而不影响顶板防水,并达到节约工期的效果。

4  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中为了使各工序顺利展开,应充分发挥后浇带施工的技术优势。要求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加强对后浇带施工的监督管理,优化底板钢筋保护层和止水钢板,科学展开后浇带平面设置和支撑体系,妥善完成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和凿毛处理,从而提升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正勇.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12):9~10.

猜你喜欢

技术优化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中土建预结算方面常见问题的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高支模监测应用与研究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建筑工程审计难点探析
试论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工作优化的实践思考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优化与实现
建筑电气的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煤矿采煤技术优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