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问题探析
2020-07-04翟寅
摘 要:在我国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下,国内高校也处在转型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高水平的创新技术型高校进程开始全面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文中首先对鼓励高校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其次再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探索,并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转型;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绪论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的报告中着重强调了:“我们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教育上,只有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机制和全新的学习型社会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保障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国家都把如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放在首位,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科学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是以创新力进行驱动的。因此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鼓励高校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2019年二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高等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试行)》中提到:“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探索和冒险实践精神。
(二)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民族前进的核心,还是整个国家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之后,构建创新型国家就成为重要战略目标。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就是要具备强大的科技,科技发展则是以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前提,因此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模式,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需要有大量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而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使命则只能够由高校承担并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问题
在新媒体主导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在创业就业知识的获得途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依据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方面所设置的课程仍然只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模式陈旧、单一,缺少创新性实践和创业就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甚至教学过程中所引用到的例子也是好几年前的,导致大学生对于就业创业课程的参与热情低下。此外,高校传统的创业就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内容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就业创业积极性;在课后也没有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践性内容;学校与所在地区的企业没有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内实践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无法得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以及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提供服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
随着大学生扩招人数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以及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出台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帮助性政策,以及相关的法规条文,虽然这些法规和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核心有待完善,缺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权益保障机制,同时政府方面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优势,未能够帮助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效、完善、功能全面的信息化平台,无法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此外,在新媒体技术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化的优势不能够被体现出来,信息交流的渠道较为狭隘,不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到创业就业的信息资讯,给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造成困难。
(三)传统的高校就业创业观念给大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认知
由于我国长时间的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导致许多人的思维中对“铁饭碗”的觀念概深蒂固,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只要考上了公务员,就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并保障一生衣食无忧,因此考取公务员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眼中最重要的事。而这些错误、落后的思想给大学生对于未来自身发展的定位以及对自我的认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并破坏了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大学生的个人潜力和专业技能无法被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变得更加局限。
四、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下,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思维进行培养,并采用一些针对性强的方式来调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制
高校方面要把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构建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以此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就业创业中的问题与困难。此外,高校方面也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把现有的社会资源以及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内为大学生举行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对于高校内的信息发布和沟通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建一些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性的组织,并且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出谋划策,减少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性。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部门的时候,还要与所在地区的知名企业或者公司、心理健康咨询部门,以及勤工俭学部门进行深度合作,按照高校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创业机会。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创业就业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创新教育+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目标
政府部门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推动者之一,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组织、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上的帮助等重要作用。政府方面可以在一些职能机构(例如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开设相关的绿色窗口,或者定期与当地的知名企业合作,为大学生举行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活动等等。当然了,在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时,单方面依靠政策扶助远远不够的,高校方面也要主动出击,主动与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按照市场发展的情况,培养一些能够为当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并以此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既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个性化人才,同时也可以满足所在地区的人才需要,防止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为构建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三方为一体经济发展合作模式提供重要的助力。而在该过程中高校方面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整合所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具备专业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功能化平台,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参与到由学校、政府、企业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范式改革的进程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转型阶段中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如果要在有的限的时间内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高校方面就要依据学生的需求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再发挥出高校教学范式改革的成效,通过“理论知识讲授”+“创业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摆脱传统创业就业思维的影响和束缚,在调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积极性的同时,全面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除此之外,高校方面还可以在高校内部设置大学生“就业创业学分制”,在该套机制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激励性质的制度(例如学生在参与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会获取学分)。运用这种全新的方式能够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创业就业风潮。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进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生本理念”作为创业就业教学的理论核心,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快速地转变陈旧的就业创业思想,并且能够在自己最为擅长或者最喜欢的领域里展现自身的潜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高校转型背景下解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问题,高校方面要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市场特点,在高校内设置出一个完善健全的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在加快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进程的同时,还要结合新时期“互联网+”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就业实践活动,与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进行多方合作,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方式构建“创新教育+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凌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曲靖师范学院的数据考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
[2]练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7):233-234.
[3]张静,王丽娜,孙艳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陆桥视野,(20).
作者简介:翟寅(1983-),男,蒙古族,辽宁兴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