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解读情境,落实写作任务

2020-07-04何玉英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行文劳动作文

何玉英

情境任务型作文就是从预设的情境材料出发,完成明确的任务指令的一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本文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例,就学生习作的首段进行分析解读。

一、问题呈现——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双重    解读

示例一:

成就是靠奋斗拼搏出来的,而奋斗则是以勤劳为基石,不断打磨出来的。正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就需要劳动点缀,勤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们需要传承,让自己的人生因勤劳而闪光。

解读: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作为写作出发点,偏离核心概念“劳动”,重心集中在了“勤”上,局部提炼观点,忽视情境整体。

示例二:

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快乐的源泉,相信自己双手的力量是绘就蓝图的基础。热爱劳动,才能拥有托举精神高地的力量。

解读:以话题或新材料作文的惯例处理情境任務型作文,平面阐释劳动的重要性,忽略了对情境中不同劳动观念的价值判断,对“立德树人”的考查应对不足,思维多元彰显不够。

示例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劳动正如白居易所言“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繁忙;亦是《悯农》所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还可为陶渊明所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逸志。而如今,慵懒之风蔓延,虽说科技可供便利,但唯有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解读:此例开篇引用三句名言,揭示劳动的繁忙、艰辛、逸致,对现实中部分人对劳动的态度也有伦理判断,情境部分的解读尚可,但是在任务部分的体现上,没有关注到“复兴中学学生”这一特殊的对象,其中心论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以“勤”偷换“劳动”这一概念,其写作目的仍然停留在自说自话层面,缺乏对任务中“认识与思考,希望与建议”应该体现的理性思辨立场,交流感不强。

从以上三个首段示例,管中窥豹,可以看到学生在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审题中对情境和任务的双重问题。

二、原因探究

学生习作首段出现的这三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审题不严,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对情境任务型作文的性质把握不准;二是首段在统摄全文的行文思路、彰显写作目的上体现不够。那么情境任务型作文与其他作文类型相比,在审题和首段行文上的区别主要在哪里?首先是全面解读出情境部分折射的社会现实,明确命题指向;其次是尽可能全面而有侧重地落实写作任务。

(一)情境部分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的写作情境兼具思辨和大背景两类情境属性:

1.社会情境,隐性考查。材料中未明确呈现出来的“五育并举”的学科育人背景,正是出题人引导学生要关注的社会现实。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道:“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包括在情境部分直接出现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也有它在社会情境使用的影响力:习总书记在2015年的“五一”讲话中曾引为标题。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2.呈现情境,全面解读。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的情境材料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1~2句,用古代名言概述劳动的光荣传统。第二层是3~6句,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愿意、不理解劳动的现象。最后两句是第三层,延伸开来,让学生继续思考类似不尊重劳动的情况。这三层中,解读的重点应该在第二层,可以延展开来自由发挥的是第三层。从实际的写作调查来看,学生过度重视第一层的地位,错位现象客观存在,容易忽略对现实中劳动状况尤其是体力劳动现状的审视。优秀文段示例:

诸位同学:

你们好!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看似已经让劳动专属于工人和农民,但你们可知,劳动不只体现在体力也体现在脑力上,古有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今亦有高铁等新四大发明,这些都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凝聚的智慧所在。因而,劳动不是一个人的事,人人均需参与。勤于劳动,个人价值方能熠熠生辉,民族方能绽放光芒,国家方能强盛持久。

(二)任务部分

这里的任务,一共有四项:一是要结合材料内容,也就是要吃透情境部分三个层面的功能和侧重,对情境材料的解读直接决定了核心观点句的呈现质量;二是“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不仅要求行文形式是演讲稿,还必须要关注到读者。这里的读者既要考虑到显性读者——复兴中学的学生,也要考虑到隐形读者——阅卷人。行文中要穿插与显性读者——复兴中学学生的交流,更要考虑与隐性读者——阅卷人的交流。第三个任务: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一个写作目的是明确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因为还有第四个任务:希望和建议。应该说,第三个和第四个任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关系。

情境任务型写作本质上还是一种任务写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写作对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写作目的,有一些比较规范的写作样式。归结起来,要解决以上作文首段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必须有三个自问:我的写作对象是谁?我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我的写作样式有什么限制和要求?这三个问题中,写作目的的思索对行文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

三、解决之道 ——首段中显性呈现写作目的

“以交流、沟通、表达为目的的写作也必然成为信息化时代写作的重要方向”,但在写作中,仅仅留意到交流沟通表达这些写作目的是不够的。写作目的的思索,既是写作者理性思维的套索,也是对写作对象的认知水平、接收能力的预估。

(一)高中生需要明确的写作目的類型

安东尼·海恩斯《写作教学的100个绝招》将写作目的梳理为101个。根据高中生的思维习惯,笔者剔除其中一些不常用的写作目的,将可能涉及的写作目的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为三个大类:

(1)是什么:为了定义什么,为了解释,为了描述什么,为了传达什么,为了使什么广为人知,为了引导,为了说明;

(2)为什么:为了沟通,为了开导谁,为了说服谁,为了商议,为了关心,为了激发什么,为了探索什么,为了讲故事,为了安抚,为了揭示什么,为了组织,为了保护,为了反驳,为了拒绝,为了提醒,为了否认,为了质疑,为了控诉,为了纠正错误,为了表达不同意,为了阻止什么,为了表达异议;

(3)怎么办:为了安排,为了感慨,为了安慰,为了预言,为了评价,为了鼓励某人,为使什么可能发生,为了做总结,为了计划什么,为了分享,为了促使什么,为了使人信服,为了宣称,为了加强印象。

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例,在全面解读情境部分之后,就四个写作任务进行定位,我们可以在首段至少呈现四个写作目的。比如: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当《诗经》“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叮咛还在耳边,当《左传》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箴言还在回响,辛勤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基石,馈赠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然而,扪心自问:(为了提醒)我们可曾从内心真正认可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为了知道)我们是否践行着习爷爷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谆谆教诲?(为了引导)作为复兴中学的普通一员,我们又该怎样从劳动意识的转变着手,迈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漫漫征程?

(为了激发)热爱劳动,从每一位复兴人做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转变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这一篇文章的首段有传统首段写作的引材料、建立联系、引出观点的三个常规动作,但是也有对行文目的的四个揭示:前三个写作目的引出了第四个写作目的,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行文中将以前三个写作目的为思路,从当前的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出发,引导学生自觉转变劳动意识和习惯,进而达到激发复兴中学学生热爱劳动的目的。

(二)利弊分析

这样的首段写作方式,好处在于:

重点突出。首段的写作在有选择地依次呈现写作任务时,依然将立论作为重中之重,语句的逻辑指向归结到段尾句。

微缩行文思路。这样的首段构造方式,与引、议、点三种明确的首段写作方式相比,优势点之二在于进一步明确了写作的思路,为后文的段落有序推进提供了依据,避免了写作偏离议论核心的情况。

复调的写作美感。以中心论点为论证重点,兼顾其他的写作目的的呈现,使写作的单调闭循环模式被打破,即可以表现出写作者对多维写作目的的驾驭功夫,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各种现实场景以及阅读期待,展现出了更为成熟的思维品质。

可能存在的问题:

单一的写作目的和复合的写作目的孰优孰劣?复合的写作目的在具体行文中逻辑链条怎样更合理?要求呈现写作目的对语言的凝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语言信息密度本身不大的学生会不会造成字数的浪费?

在审题的过程中加入对写作目的的关注,是否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收效能否成正比?

写作目的在首段集中体现,一方面高度凝练地提示了行文思路,统摄全文;但另一方面,以演绎的方式推进行文可能弱化论证的层次感,草蛇埋线的推进论证可能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论证   效果。

总之,情境任务型作文作为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形式,在具体的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上都呈现出新的思维和语言要求。本文的探索意义在于,提示教者从更深层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行文。

(重庆市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409600)

猜你喜欢

行文劳动作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