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话语分析与翻译意识形态研究的再思考
2020-07-04李欢
摘 要:意识形态对于翻译文本的影响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意识形态的功能尤其在媒体翻译中运用。大量的翻译中体现出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使用批判话语分析这一特色会被展示出来。由此,意识形态是翻译过程中具体呈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话语分析;文本解读
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换言之,学界一致认为译者的干预(interference)能够改变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的结构观点。翻译意识形态和批判话语分析的关系展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求。翻译者的语言选择间接反应出意识形态对于他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研究
Van Dijk(2008)用认知学的方法来探究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改变和再次出现的。他指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组群中的代表观点,他们可以展示出一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选择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来服务于自身的利益。这些意识形态作为基础来组织和形成群组信仰。反过来,个人的语言选择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社会信仰的影响。Simpson(1993)则认为语言结构用来体现意识形态并且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大众往往会忽略掉意识形态对于翻译作品的影响。相反的意识形态往往应该明显,这样可以说服更多的受众。Fairclough(2001)则认为最好的翻译作品中意识形态应该是隐形的和自然的,译者应该力求做到这一点。
二、话语中的意识形态
语言构成社会共享的知识,帮助形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Hatim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因为它带着一系列的社会信仰体系。从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体系,取决于语言的分配和交流。同时语言行为作为社会的载体受制于社会的集体意识形态。语言的使用同样受到社会权利的限制,话语(discourse)构成了社会的准则。Wodak(1989)揭示出了语言,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的关系。他曾经尝试揭露意识形态因素中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在语言中的体现。
三、批判型话语分析
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研究语言和话语,批判性话语分析就是在这种情景中关注着由特定语言社团中创造的语言应用。这一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解释出语言意识。批判话语分析调查具体语言结构后的意识隐形含义。Fairclough(1995)揭示出意识形态含义和社会权利的关系是具有高度的隐蔽性的。但是必须要揭示它们,因为他们制约着社会生活,因此批判话语分析体现动态的社会关系。
四、批判话语分析的三层结构
话语是由相互交错的权利关系和权利斗争所决定的。Fairclough认为文本话语的顺序和连贯性同样取决于隐性的社会假设。控制话语的权利可以体现在选择一种特定的具體语言表现形式从而抛弃另一种语言的具体表现。而大众更愿意接受一种被解读过后的语言形式。每个社会的发展过程都受到特定话语的影响。而从这个层面讲,批判话语分析在社会文化生产和改变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文化角色。三层结构中包含着实际的文本话语,另一个就是话语选择。这其中包含了话语的创造,写作,说话,阅读和听解。第三层级就是更大的社会背景。因此任何社会的层级关系和地位能够被这些语言选择体现,比如称谓系统选择,修辞选择等。
文本语言本身没有意义,他们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者附加的。这种附加意义也反映出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比如新闻的翻译理解取决于读者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自己的认知。读者对于的文章的解读或许会偏离新闻的原本含义。Van Dijik结论是新闻的书写包含了文本处理和认知策略。认知模型的构建包含了大众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因此,在理解文本中使用的策略对于分析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尤其重要。
五、意识形态翻译与话语分析的微妙关系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切换和穿梭,不是一个客观的活动。译者往往受聘于政府或者机构,用来为读者创造目标文本。他们的语言选择往往受到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Venti指出翻译的功能是用来形成或者改变目标文化的引导价值观。翻译用来打造特定文化社区的知识和理解。译者会带着自己的社会范式,宗教信仰和共享的态度来影响他们对于源语言的翻译。而读者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对于异族文化的了解。译者就被放于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中间地带。译者的翻译只是众多翻译文本选择中的其中一种。译者通常会采取归化或者异化作为翻译策略。译者往往受制于目标语言文化的限制和意识形态的牵制。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由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含了目标读者群的期待,经济的刺激。除此以外,意识形态是一个持久的因素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定位。Lefever指出这不仅为翻译人员提供了工作框架还会形成目标读者的价值观。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可以被分为三种子分类。
首先,政治倾向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源语言和目标语文化社会中,总是有冲突存在。译者倾向于利用已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来隐藏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意识心态的传达。第二,文化和道德观念也会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行为和社会规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创造出细致无缝的翻译作品。译者经常会采取具体策略,比如省略,解释来适应目标文化。Baker认为特定的翻译策略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第三,目标读者的集体意识心态同样制约着翻译。价值观,心里期待和审美标准都需要翻译去调整,改进和妥协。当译者遇到问题时,所有的翻译策略都是围绕着复合特定目标群体受众而展开的。前人的研究都进一步证实意识形态指挥着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六、目标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变化
众多学者梳理了翻译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文化的切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这有助于我们去看到非语言因素的作用。这也包换了翻译的外部和内部的研究。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转化过程,文化转换的概念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突破。Hermans定义翻译作为人类的科学包含着观察(observation),解释(explanation),描述(description)和预测(predication)。他描述了翻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由此强调意识形态能够有独特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文本。翻译的研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探究其社会和文化的背景。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翻译研究需要从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同时语言中蕴含着文化。在文化背后可以检测出隐含的意识形态。译者的固有意识形态会牵制他们的翻译目标文本,而其中的意识形态变化就反映出了权利的斗争和特权文化。翻译文本同样用来服务于政治的目的。翻译文本分发的是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限制着源语言文化文本和翻译文本的选择。这都是意识形态的综合影响效果,但是译者也一直为了职业道德来避免意识形态的影响。
七、结语
通过批判话语分析,原本隐藏的翻译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可以清晰的反应出社会阶层。共享的社会信仰,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教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译者的策略中词汇的选择能够反应其政治立场。学界也从批判话语分析中借鉴方法来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翻译文本的影响。译者不能够摆脱各种束缚。他们往往受雇于人,要放应其中的政治倾向。源语言翻译的文本直接都到译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而译者对此却不自知。他们的方法集中在词汇的省略,添加,重构文本,这些方法来凸显出文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国栋.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as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8-34.
[2]赵荣晖.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15-24.
[3]Baker,M.(2006).Translation and Conflicts: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Routeldge.
[4]Fairlcough,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
[5]Gumperze,J.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 Code-switching in Norway[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7:23-46.
作者简介:李欢(1986-),男,汉族,湖北十堰人,中英两国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英跨文化交际、翻译学、话语分析以及社会变量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