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020-07-04谢云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儒家思想中华文化

谢云云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而言影响颇多,尤其是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教育者的身心、青少年的品性。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方面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将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究其优点与缺憾并浅析现代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蜕变。

关键词:中华文化 儒家思想 现代教育

引言

自历史记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就以一種精神力量的方式引导着文人雅士挥毫泼墨,更是封建社会礼教纲常的基本,儒家思想更是成为封建社会官僚统治群臣百姓、约束自身的体制。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是封建社会的礼法教会,对现代教育同样有着深刻意义。儒家思想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任何思想文化都有阴阳两面,中华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的结合,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国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是当代教育者的重任。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思想一直是王权官僚的礼教法度。同时儒家思想也是私塾、学堂传授的重点,“四书五经”更是必修的课程,《论语》《孟子》《诗经》等于今仍是文学著作。儒家思想的代表大师必然是孔子、孟子、朱熹,周游列国、广收学子、言传身教,传导礼仪仁善思想,通过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向学子传授谆谆教诲[1]。

孔子的教育在于细心引导,在其看来人当“立志永恒”,拥有一个远大长久的志向,激发自身的潜质为之努力,而后才有所以然。“立志”是教育学生的引导其走入仁道的第一步。通过对每位学生的引导、评价、教诲,让学生对自身有一定的评定,最后引出孔子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顿悟得大智慧。孔子云“笃信好学,守无善道”,“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标榜,面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孔子以礼相待,以不同的开导方式善化每一个人,以达到天下大同。孟子的教育与孔子不同,在其看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将孔子的“仁”大众化、通俗化,以礼教纲常的方式约束着学子,使其谨言慎行,三思而后作。礼教是孟子教育的重点,其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意义。朱熹的教育以“主敬”为核心,宣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着重个人道德培养。教育学子事前沉思、事后反省,将人之私欲控制在萌芽中。书不必熟背但要深知熟理,义不必深研细究但要前后思量心领神会[2]。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孔子育“仁”、孟子育“礼”、朱熹育“敬”,在现代教育中应传承孔子仁德教育理念,怀抱仁德之心,时时自省,问心无愧,教育莘莘学子从小树立长久远大志向,有目标有方向,怀揣仁爱之心,不负辛苦,始终如一。同时,在当下灯红酒绿的时代,更应该深入贯彻道德教育,我们要吸收孟子的“礼教”,严于律己,恪守道德,这个道德不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而是礼教素质标准,只有改变学子的思想,培养素质道德,才能使当今社会的“乌烟瘴气”慢慢消退。朱熹的教育可谓孔子教育的延续,同样是对现代迷茫青年的引导,由于社会种种迷乱,使得学生读死书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究其原因是教育者没有尽到引导言传身教的职责,学生自小没有志向,对于未来没有期望,“佛系人生”无欲无求,人生迷茫。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引路灯,更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教书育人的良方,教育者作为学者的引路人更应该吸收前人教诲,恪守职责,做到问心无愧[3]。

二、现代教育的蜕变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行业,从古至今教育是民生之本、国家的未来,现代教育更是被纳为国家事业,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就是立国之本。从私塾、学堂到科举制度,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知识改变命运”,我国现代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蜕变重生。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简易的“学校”,即“官学”,后虽历史的演变出现了私学、科举等,使贫寒人家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女子不再拘束于《女诫》《女训》等妇孺书卷,可以与男子一同学习、开拓思想,使得历史上出现诸多女诗人、女官。

到近代由于战争的残酷,很多民众流离失所,但是教育事业并未被搁置,同时融入了军事化教育管理以及西方思想理念,这使得我国现代教育有了一定的更新。尽管战火四起,学生还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激发了高尚的爱国情怀,高举祖国旗帜,鼓舞引导青年“道德至上”“政治至上” “国家高于一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学生身上一一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代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点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爱国情[4]。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国家不仅鼓励教育事业,更开放九年义务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里,人们渐渐失去最初的淳朴“见利忘义”屡见不鲜。教育事业逐渐走下坡路,使得广大学子沦为学习工具,学习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教育者未尽到职责,“传道受业解惑”成为空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成为虚影。现代教育虽然硬件设备不断更新,但是师德师心却渐渐被世俗吞噬,再没有孔孟仁师。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在教育事业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孟子、朱熹都是中国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虽被风雨腐蚀了几千年,但思想的光辉却无法抹去,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为今后的教育提供参考。在当今世界,必须继承和弘扬其立志,仁爱,自省,严肃谨慎的道德规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代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现代教育指明重要的教育方向,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明确的解决办法。传承文化是所有教育者的义务,“治愈拯救”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静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彭雅静.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07.

[3]蒋香玲.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

[4]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儒家思想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书法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