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发展逻辑
2020-07-04张杰轩
张杰轩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创立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从“民族”演进、“民族”概念发展中总结出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推动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促进民族和谐和民族问题的解决。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造性实践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点从创立至今一直保持着蓬勃生机和其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演进 民族概念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217-02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观的论述,是从民族概念的提出,到民族演进的规律,到民族关系的分析,再到民族问题的剖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丰富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解决民族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民族观的实践中继承发展。
一、“民族”演进和概念
1.“民族”演进史
民族是组成国家的要素,也是国家发展和存在的主要要素。原始社会阶段(初期采集、狩猎的群居状态,无民族、国家、阶级)靠血缘为纽带自然地结合而成的氏族、部落和部落同盟。随着生产力发展、財富增长,阶层分化,以血缘为凝集的氏族、部落和部落同盟日趋解体,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初期国家和古代民族逐渐构成,这一时期也是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的开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活动空间狭小、认识能力有限,人们对“民族”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资本主义确立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族主义为旗帜,完成民族统一和独立的历史任务,例如美利坚、德意志等民族诞生,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这时的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民族主义也是一种先进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族相应产生。但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与资本主义民族本质区别在于消灭了内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平等的没有剥削的、反对压迫的和其他民族友好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
2.“民族”概念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中组成的共同体,民族观点最早见于公元前9世纪。在西方,古希腊诗人荷马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阿基琉斯同阿伽门农王争吵结怨”中有“神的族群”说法,实质指“众神”,可能混淆民族意思,也有学者断言“荷马史诗谈到民族”。是否谈到,尚需进一步考据。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所著《希腊波希战争史》中多次使用“民族”一词,如“克洛伊索斯逐渐把哈律司河西边的几乎所有民族全都平定了”“希腊各部落在大多数场合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在这种小民族内部,氏族、和同胞仍保持着他们的独立性”。虽然在古希腊著作中已经提到民族,有民族概念,但是并没表明民族含义,也没表达有怎样的民族观。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三皇五帝传说中,已经出现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记载。公元前6世纪《左传》记载一段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显然,在我中原远古先民,已经用“族”来表示不同的共同体,虽然未出现“民族”一词,但有了“我族”和“异族”的民族界限区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有了最初的、原始的“民族观”。
1843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及民族问题,本文是马克思对犹太人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为寻求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进行理论探讨。在1845年的《神圣家族》文中再次探析关于犹太人民族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但使用“犹太人”一词,并且多次使用“民族”一词,且在后面加上许多限定词,比如“财迷的民族”“空想的民族”“最好的民族”等,马克思也提到了“民族主义”和“民族性”,都是与“民族”相关的概念。虽然马克思从未在文献、著作中给出“民族”一词清晰的概念,但是,当他在运用这一词语,结合上下语境时,该词意涵清晰,用词准确,自然折射出马克思的基本民族观。
斯大林在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民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把“共同文化”进一步界定为“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更精确地表达了民族具有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虽然许多学者对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有很大的争论、指摘和补充,但是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它的基本内容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历史唯物观的光辉。
我国自《左传》就有关于“族”的记述,到近代,又经由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考量,从日本、苏俄和欧洲学习关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再到借鉴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中合理部分,根据我国国情,在2005年我国对“民族”概念作出科学的阐释:“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拥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发展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认识、看法和态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人们的世界观对民族问题都有不同的反映,任何民族观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期。前面提到资本主义时期是民族、民族观发展的繁荣时期,但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期,资产阶级民族观中也逐渐暴露出利己、压迫、歧视。其缘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是迥然不同的,虽然该民族主义性质属于资产阶级,但是它的矛头是指向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殖民统治,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民族观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中,在批判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民族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析资本主义民族问题,在吸收资产阶级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研究调查成果基础上,总结当时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斗争中,创立了自己的民族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形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被剥削阶级打上阶级烙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已不是首要问题,民族问题是人民内部之间关系问题。(3)在社会发展总问题中,民族问题是此中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总的问题解决,民族问题也相对得到解决。(4)民族是平等的联合,各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无论民族大小,各民族要密切联合、共同斗争,推翻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平等是一个古老而悠长的概念,马克思民族观的民族平等更是一般平等观的延伸。
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丰富与发展
我党在1922年7月二大通过的议案中最早提出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包括“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为民主自治邦;在自由邦联制原则上,联合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8年,在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决议案》十条中的第三条为“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在很长一段期间,党的解决民族问题方针政策和民族观相当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影响。
1931年《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规定“蒙、藏、回、苗、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因而可知,党在初期认同各民族自决权的同时,民族区域自治也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之一。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对抗日期间解决民族问题作出全面说明,“第一,各民族与汉民族有平等的权利,在一致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第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必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管理当地事宜。第三,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宗教、习惯。第四,提倡汉人用平等态度和各族接触。”
内蒙古成为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先行地区,在党中央领导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次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为我党今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积聚了珍贵经验。
我党放弃民族自决,而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第一,我国与苏联国情有差别,在全国總人口数量中,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占6%,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几个民族之间呈现出交错杂居、大混居小聚居状态;而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数量与少数民族人口数相差不远,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到全国人口的46%。再有,俄国经历“二月”“十月”两次革命,很多民族分散为不同国家,苏联不得不用联邦制把各个国家按照苏维埃形式联合起来,作为统一的过渡形式。而我国自秦起无论汉人统治还是少数民族掌权,从来都是统一的国家,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从未经历过民族分裂。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更切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49年9月召开,该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赞成和拥护,并且被明确载入宪法,成为我们国家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随着迈入21世纪新时期,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也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完整提出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之道;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立国的根本原则。”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尊重民族问题客观规律,从民族问题实际出发,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国情新政策,解决新问题,站在全民族根本利益上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凝聚名族向心力,不断推进民族团结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茂荣. 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马玉堂.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
[3]胡岩.马克思主义民族观[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