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
2020-07-04沈筱峂
沈筱峂
摘要: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且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工作。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良好品质、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现代文学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优秀作家和优秀文艺作品的宝贵思想和爱国情怀,一直延续至今,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学习。这些爱国情怀,这些文学的功能性,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自觉灌输给学生的。
关键词:现代文学 思政教育思想 鲁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157-0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代大学生是值得充分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良好品质、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发、自觉地发挥课程的特色优势,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堂中来。尤其是现代文学,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决定了应在其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渗入。现代文学史上的每一位作家都是我们国家在历经危难之时,所发出的呐喊的先觉者。国家危难之时,除了有硝烟的战场,更有文艺的战斗阵地。作家们用笔杆子打造出一方思想统一的天地,鼓舞人民的气势,为抗战前方的战士加油鼓劲,为后方的支援坚定信念。
一、现代文学课中的思政教育
中华文化发展到20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也产生了和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现代文学。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文代会”,这30年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不输给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成就,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宝贵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学习。
文学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学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读到政治、读到思想,读到社会全貌。翻开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作品,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苦难、屈辱,以及在困难与苦难面前一批批先行者奋勇不屈的精神。所谓多难兴邦,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行者的呐喊、书写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使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最后赢得伟大的胜利。
1.现代文学具有强大的社会功用性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两大传统,一个是言志,一个是载道。不论是载道还是言志,都有其社会的教化功能。1917年发生了文学革命,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紧接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大量文学思潮的涌现,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作家、作品。现代文学的高峰——鲁迅先生,其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文化影响极大,可以说他是中国20世纪思想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书是一定要读的。鲁迅一直以战士的姿态给予知识分子勇气和力量,他告诉人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1]1,他也告诉人们要直面人生的淋漓鲜血,不屈不挠。学习郁达夫的时候,我们读他的《沉沦》,深刻感受到一个弱国对人们心灵的影响,没有民族自信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苦闷,心中唯愿祖国快点强大。新诗的代表人物郭沫若,他的《女神》一经出版就激起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当时的学生被这种激情所感染,他们相信我们的祖国会以一种涅槃重生的姿态发展成为新的强大国家,拥有新民主、新科学、新理解、新建设。茅盾的《子夜》灵感来源于当时思想界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讨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我们到底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面临的发展困境是什么,到底怎样的路才是适合中国人民群众走的路,这些国家层面的问题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和状态更好地建设祖国、强大祖国。在历史前进道路中充满荆棘和曲折,先行者可能被人所怀疑、唾弃、抛弃,但是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有所觉醒,那么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前进,奋斗。面对苦难,我们就是以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就像鲁迅笔下的革命者、郁达夫笔下的留学生、茅盾笔下的资产者、巴金笔下的知识分子,等等,他们都是时代的先行者,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呐喊、去斗争,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其精神却扎根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现代文学就是这样,以笔为枪去战斗,去冲锋。
2.现代文学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品读现代文学不难发现蕴含其中的深邃厚重的思想内容。当下青年亚文化指向复杂多样,含涉诸多负面价值,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入。可以说,在整个学期的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鲁迅精神一直贯穿始终。鲁迅先生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如战士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直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国家的疮痍、国民性的愚昧,鲁迅先生从未放弃去拯救、去呐喊。即使在战斗的过程中,有过彷徨,但是当太阳升起之时,他又重新拿起手中之笔,为的是唤醒更多在愚昧中的人民。鲁迅也曾绝望,但是绝望之后会选择继续战斗,不为结果,只为过程去战斗。鲁迅曾说,走人生的长途,有时候找不到路,怎么办?答案是,随便找一条路姑且走走。可是一旦选定了这条路,不论艰辛与否,都坚持不懈走下去。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坚定性,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这种坚定性。人生之路,道长且阻,不放弃,坚定地走下去,总能走出一条人生的光明之路。
鲁迅精神也具有深切的怀疑性和批判性。当一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个性解放,要和原本父权的家庭断绝关系走自己的路时,鲁迅先生是清醒的,是抱有怀疑的。不是你个性解放不好,而是你从家里出走之后,接下来你会怎么办?这种思考和怀疑,在他的《伤逝》中书写得淋漓尽致。当涓生和子君开始过上琐碎的家庭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爱情在现实面前,到底是固若金汤还是不堪一击,答案显而易见。当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有一定的怀疑精神,这世界现存的一切知识、思想、概念都是可疑的,都可以再推敲、再证明、再思考。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就觉得万事大吉,可以自由自在过日子,在这种惰性之下,静下心来做学问、仔仔细细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当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会使人迷失,不知如何自处。在和学生谈到毕业之后的规划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处于很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沉迷于当网红,做主播。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尽相同,但是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习完鲁迅,学习完现代文学之后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没有畏惧、意气风发地生活。鲁迅精神也是实事求是的现实精神。他的态度就是直面人生,打破欺骗。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的精神。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渡过危机,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没有什么比事实真相的展示更能坚定人心,也没有什么比找寻事实真相更能让人成长。只有实事求是地面对一切,人们才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隐瞒真相很容易,一句假话,一句附和,一次懦弱,等等,都会掩盖事实,但是接下来会怎样呢?接下来你会用更多的谎言去圆最初的那个不真。可是终有一天会有人觉醒,直面那些谎言。有些人,我们称之为时代的先觉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先觉者,他们发现了真相,但是先觉者和大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对立、紧张,在任何时代都是这样。先觉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救大众,可是大众经常要害先觉者。如果死于敌人之手,那还算死得其所。如果死于大众之手,且是你正要救的大众,那真是最惨烈、最悲伤的一种死。但是,鲁迅,革命者,还有很多在危难时刻为这个国家民族献身的人,在真相到来的时刻,会唤醒更多的大众,会唤醒我们失去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3.现代文学具有对时代思想深刻的反思性
每个人年少时都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或有一个遨游江湖的英雄梦,或梦想成为贡献卓越的科学家、战士、医生,等等。年轻人应该是未来可期,拥有无限可能。但是,很多年轻的大学生的表现却令人哑然:没有规律的作息,没有目标的生活,精神和身体也逐渐变得衰颓。抵制多种亚文化对年轻人心灵的冲击,已经是大学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当代我们要重读鲁迅,重新学习鲁迅的精神,当今社会种种现象,鲁迅早已经为我们揭示出来。
有多少人活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一堆堆“键盘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大肆发表言论;有多少人在面对真相的时候,不敢说一句真话,唯恐自己遭受牵连;有多少人活成了“華老栓”,不管不顾去买各种各样“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又有多少人活成了“闰土”,活成了“祥林嫂”“孔乙己”“阿Q”……因此,现代文学课的学习也是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作为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以文为鉴,坚定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真正成为时代的追梦人,不负韶华。
二、结语
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且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工作。希望学生们都能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1]2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