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语域构建
2020-07-04杨菲
杨菲
摘要:互文性是言语交际时必不可少的现象。一些语篇有着共同的主题,在主题上呈互文关系。主题互文性从主题着手,对语篇进行研究。以互文性和语域理论为基础,选取《中国日报》中的2篇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为语料,分别从新闻产生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其进行主题互文性分析,旨在探索气候变化类新闻语篇的生成机制和语域特点。这样做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互文性理论和语域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互文性语域理论 气候变化新闻报道 语域构建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83-03
语篇与语篇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即互文关系。Kristeva(1986)认为语篇由引语拼接形成,语篇之间会相互吸收和改造。任一语篇的生成,一定程度上都依赖着其他语篇而存在。新闻报道语篇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文关系,Jenney(1982)把互文性分为强势的和弱势的。其中强势互文性指运用引言、抄袭等话语与其他文本相联系。而弱势互文性指运用相似的观点、主题思想等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许多学者集中于分析语篇的强势性互文,侧重于转述动词、引言等方面研究。康俊英和李风琴(2018)曾对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作过批评性分析。李曙光(2015)曾研究过英语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转喻动因。而国内语言学家研究弱势性互文,即主题互文性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题互文性”研究是当代语篇语言学研究当中的重要一派。語篇与语篇之间的互文性,除了体现在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上,还可能呈现在特定主题、观念上互文。而语篇之间的主题互文性可以通过一定的语域方式来呈现,即类似的语场、语旨、语式。通过研究主题互文语篇的语域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某一类型语篇的特征,理解背后所隐藏的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是当今的国际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文以互文性和语域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日报》中的2篇有关“气候变化”的主题新闻互文本为语料,从新闻产生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方面对新闻的语域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新闻语篇互文本的生成过程和语域特点。
一、理论框架
(一)互文性
Kristeva(1986)认为一个语篇是对其他语篇的重新组合与排列,呈现出一种互文关系。在一个新的语篇内,涉及了其他语篇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新语篇。她认为,一个旧语篇通过语篇内容的重新组合,使得来自其他语篇的内容被生成了一个新的有意义旳语篇。Jenny(1982)认为存在着两种互文,即强势互文和弱势互文。强势互文观念认为语篇之间存在着明显与其他文本相互文的现象,而弱势互文认为语篇之间在主题思想层面上存在着互文关系。
作为“主题互文性”研究的集大成者,Jay Lemke(1992)以韩礼德的“元功能”为出发点。通过概念功能提出“主题观”,由人际功能提出“共同观点”,由语篇功能提出“共同体裁结构”,以此为自己的理论基础。1985年,Lemke在“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中首次提到主题的互文关系。1992年Lemke进一步提出“主题互文性”观念。他认为一个语篇的互文本帮助我们理解语篇所要传达的意义,其中一些互文本具有相同的主题模式,叫作共同主题语篇;有些互文本有相同的价值观点,叫作共同取向语篇;有些互文本有相同的活动结构,叫作共同活动语篇;另一些文本有相同的体裁结构,叫作共同体裁语篇。对语篇进行主题互文性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一类型语篇所呈现的主题和语域特点。
(二)语域理论
语域被广泛运用到体裁分析中。韩礼德认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即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胡壮麟,朱永生,2017:274)。Halliday(2001)认为情景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也就是说,语域指语境,而语境指影响语言交际的直接环境。韩礼德认为影响情景语境有三个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语言发生的语言环境和具体发生的事情,语旨指语言交际时的目的和语言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指语言交际时的方式和途径。根据格里高利和卡罗尔德观点,语境因素包括三个,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胡壮麟和朱永生(2017)认为话语范围是指言语交谈时涉及的话题,以及言语交谈时发生的地点。话语基调是指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两种。个人基调以交谈者之间的亲近疏远关系来判断。功能基调以交谈者交际时想要实现的目的来判断,包括教导、说明、描写和说服等目的。话语方式是指语言交际时的方法和途径,它既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上的。上述三个参数的改变,会影响整个语域发生改变。在语篇分析中,我们应该正确区分这三个参数,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要传达的思想和语篇的语域特点。
二、气候变化类新闻的语域构建过程分析
本文从《中国日报》官网上,设定“气候变化”为检索关键词,从中选取了2篇有关“气候变化”报道的新闻:其中一篇是2019年12月5日刊登在《中国日报》上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中国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好评”的报道。为方便下文写作,笔者将其标记为N1。另一篇是2010年10月9日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题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舞台上越来越自信和有底气”的报道,笔者将其标记为N2。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主题都是有关于气候变化,都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它们呈主题互文关系。笔者运用语域理论对这两则主题互文本进行分析,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参数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互文本的语域特征及语篇的语义特点,从而了解新闻互文本的生成机制和特点。
(一)语篇主题互文性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互文类型有“体裁的、主题的、结构的、功能的”。因此,互文性既是主题的,也是结构的。Lemke(1995)提出“主题结构”概念。Lemke(2002)认为主题结构是一种共享和重复出现的语义现象,它是概念的,它又有着语域的特点。可见,呈“主题互文性”的语篇不仅有“共同的主题”,而且还有类似的语域特征。Bloome和Egan-Robertson(1993)认为互文性发生的层面有很多种,比如语篇中使用的词语、组织结构、语域层次、体裁、内容和情景语境。本文将着重探究两则新闻在内容层面和语域层面上的互文性。在内容层面,两则新闻都有关气候变化,两则新闻都肯定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在语域层面上,两则新闻有着相似的语域特征,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参数上,有着共性。对两则气候变化新闻的主题、内容和语域关系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特点,了解语篇的生成过程。
[3]康俊英,李风琴.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南海争端报道为例[J].外语研究,2018,35(3):25-30.
[4]李曙光.英语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一般现在时的转喻动因[J].外语研究,2015,32(5):11-16.
[5]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an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Lemke,J.L.Intertext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2(4):257-267.
[8]Lemke,J.L.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A].In:J. D. Benson and W.S.Greaves(eds).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C].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275-294.
[9]Lemke,J.L.Ideology,intertextuality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A].In:P.H.Fries,et al.(eds.).Relations and Functions Within and Around Language[C].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2 :32-55.
[10]Bloome,D.&Egan-Robertson,A.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in classroom reading and writing lesson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3,28(4):305-333.
[11]Halliday,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Part 1 [J].Journal ofLinguistics,1967,3(1):37-81.
[12]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