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0-07-04黄嘉诺
黄嘉诺
摘 要: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对于其后期语感的养成,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小学语文课堂“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阅读能力
引言
“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会忽略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拉低他们的学习成绩、降低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成绩。由于每个人都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成绩会有所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需要解决学困生的阅读教学方面的内容,让学困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阅读。帮助学困生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教师能够获得成就感,而且整个集体的阅读能力也会提高。[1]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学习的问题
1.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状况
教学问题之一是:教师过于关注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这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使学困生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教师过于关注优秀学生,而只剩少量精力能用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这就会基础薄弱的导致学生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阅读能力很差,从而对阅读产生抵抗心理,进一步,导致阅读能力越来越差。这是教育中的一个缺点,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2]
2.老师不能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爱好进行细致教学
语文教师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够充分解决繁琐的语文教学。而之所以认为其是繁琐的,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但要做到上述,是很难的。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无法顾及全班同学的学习特点和阅读爱好,精力只够用于关注学生部分学习状态。只有当学困生在成绩方面表现出问题时,教师才能发现和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但有的教师却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归结于学生的原因,一味地认为学生不努力,更甚至对学生用些尖酸刻薄的话以平复自己的内心。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尊心都特别强,这无异于是让学生自己放弃自己。
3.老师教学模式单一,使课堂没有了活跃的学习气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现在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却相当的单一,甚至枯燥。教师并没有积极调动學生在课堂上的激情和兴趣,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解读。这种教学模式绝不可能带来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也绝不可能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学好。
二、如何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而不是一成不变。当学生表现出对阅读教学的不适应、不喜欢、或者反感时等情绪时,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先从自身找不足,是否自己的教学内容不够吸引,是否是教学方式有问题,是否连自己在课堂上表现出无力感。在考虑完自身问题后,再与学困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而忽略学生或对他们产生厌倦等不良情绪是万万不能的。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讲些学困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困生来进行解读,从而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困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2.教师丰富阅读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来好的学习状况。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是:讲台上永远站着的是教师,台下坐着的永远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氛围不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但如果在课堂前五分钟开展一个演讲比赛,相信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比赛是全班同学都得参与的一个轮流上台的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书籍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学习上的心得。总之,通过这个演讲比赛不但能为激发大家的学习激情,而且能为学困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另外,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凝集成一个团体,也可以通过建立“互进”小组,就是在班级里成立学习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困生的阅读能力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教学生不但能够做到一对一的施教,而且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小分队里,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学困生都会有收获。这无疑是解决学困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点子。[3]
3.关注学生的内心,充分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中,总是会有学困生的存在,但语文教师不该以成绩来定学生的价值,不该因为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而进行区别对待。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花更多的心血于学生的内心想法,而不是学生暂时性的学习成绩。学困生的内心其实远比普通学生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够好,他们是会有点自卑心理的。因此,当学生有所进步时,或有所改变(向好的方面改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活出自己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自己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动力。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时,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问些在教师眼中却是相当简单的问题,这时,教师大可放下心中的猜疑,而是想尽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明白问题的难易程度,把自己的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也能学会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一般学生会很在意教师的态度,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赞同。
结语
尽管在各个阶段都会有学困生,不能理解阅读教学内容,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不该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和对待学困生,而应该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信,这是一个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周雪.小学语文阅读类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