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群文彰显思维之美

2020-07-04党延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建构思维

党延平

【摘要】群文阅读是当下阅读教学的新样态。以议题统领的群文建构,是课程架构、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如何体现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层次化,进而达到群文的逻辑聚合,思维建构是重要因素。王君老师《更美语文课》中的三组群文,运用聚焦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彰显了群文建构的思维之美。

【关键词】群文阅读  思维  建构  阅读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开放性教学的实践研究”(GS[2018]GHB1187)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83-0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就目前一些初中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学生阅读面、探究性阅读和阅读品质尤其是思维品质上,还不尽如人意。“少、慢、差、费”现象还大量存在。

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师生确定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的探究性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范式,扩充了阅读的量,在单位时间内关注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方法,在讨论中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达成共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由“单篇”走向“群文”,由“过程”走向“课程”,设计指向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欢。但同时,也对老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挑战和考验。

议题确定和文本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只有引发学生对话、思考、彼此冲撞,才能够达成积极意义的自我建构,丰满阅读的感受和体验,达到深度的、有意义的阅读。

青春语文发起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的力作《更美语文课》中的三组群文,纵横互补,思维一线,呈现出文本组合的艺术和逻辑美,彰显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话题一为“语言的暴力给人的伤害”,整合了《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话题二为“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挖掘了《孙权劝学》文本内外的几组文章整合;话题三为“善良是一种才华”,整合了《窃读记》和《唯一的听众》。笔者从思维角度进行梳理。

一、滴水式思维——聚焦主题

贝多芬曾说过:“点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水滴目标聚合一点,恒定坚持,磐石终被洞穿。王君老师的这三组群文,就充分渗透了这种滴水式聚焦思维训练。

第一层级,聚焦“语言的暴力”。王君老师说:“语文教学,是一个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看不清到渐渐看清的修炼过程。”这堂课中,人们从范进身上看得见他的“懦”,看不见“懦”背后的社会炎凉;从孔乙己身上看得见他的“悲”,看不见“悲”背后的民族文化;从林海音身上看得见他的“弱”,看不见“弱”背后的人生百态。王老师敏锐抓取“懦”“弱”“悲”这一点,整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引领、激活、聚焦学生的思维,探寻造成这种“暴力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悲叹于暴力语言的无处不在,令人深思。

第二层级,聚焦“有效沟通”。其关注点为“有效”。如何清除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做到有效沟通,话题二文本故事里,孙权、鲁肃、吕蒙、曹操等各自言尽其妙,群文聚合妙言佳话,直抵有效。学生阅读,既喜爱于历史人物的鲜活,又自然受聚合文本议题价值的影响,见贤思齐。

第三层级,聚焦“善良是一种才华”。关键词为“善良”“才华”。从这组文本中,学生感受到:善良,是博大的胸怀,是慈悲的心灵;善良,是人生最优雅的气质,是生命最永恒的主题。然而王老师更深一层,人不能只有善良,你的善良让别人接受,成为利他的素养,还需要有才华,真要有智慧。这是聚焦透视后的思维提升。

三组群文主题,呈现一线式思维,各自聚焦议题,而又逻辑贯通。

二、太阳式思维——阐发语言

青春语文在对文本进行语用解读时,常运用发散法。就好像太阳一样向四方发散,所到之处,光芒万丈,韵味无穷,这称之为“太阳式思维”。王老师引领学生,全面关注文本的语用,语言便成了灵物,咀嚼、品味中感受语言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叩问中发散语言的缩略信息。王老师在研究《窃读记》中店员的善良时,将视点落在一个人站在自己立场上“义正词严”也往往会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叩问上,穷索意蕴,品悟言外之意,解读出“哪怕这种伤害是无心的,但杀伤力还是会很大”的内涵。

在整合中发散语言的内隐视图。三篇群文,采取片断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启导思维。第一组中设计了: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伤害,学习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伤害,大人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伤害,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语言暴力伤害;第二组中设计了: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平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下级和上级之间的交流,英雄和英雄之间的对话;第三组中设计了:店员的善良、老人的善良。语言是表征,意义是内核,关联语言探寻,发掘文本丰富含义。

在比较中发散语言的意义密码。王老师在第三组群文中,将《窃读记》中的老板与店员集中在“善”的内核里,又进行比较品读:一个让小海音对人类产生仇恨;一个让她明白,自己不仅在读书中长大,更在爱中长大。态度相较,境界不同,人性相量。善良便这样印在孩子们心中。

在延伸中发散语言的生动变化。《唯一的听众》一文中有五组句子表达老人的神情态度以及“我”的感受。王君老师巧妙抓住这些句群,涵泳、揣摩、比较、辨析、判断、创生,引领学生读懂意思,深度的对话中沉淀语言。同时,师生在共生、共賞、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中发散语言的生动变化,在延伸中明确“善良”的主旨要义。

学生在教师发散思维引领下,把语言文字当成水,跳下去,去触摸、品咂,去观察、推敲,在语境中体验语言的鲜活与灵动,感受生命的充盈,这是何等艺术的阅读建构!

三、跳跃式思维——提升素养

跳跃式思维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或相对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整合,使之成为有利的教学资源。它冲破时间、空间和类别的界限,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和跨度,增强了语言和思维的张力,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提升了阅讀的品质。

王君老师在文本解读中提出的“要开掘言语价值点”就体现跳跃式思维。

以文章为视角体现出“语言—变换—跳跃”。比如《孙权劝学》中沟通的两种情况“打”与“逃”,孙劝与吕蒙的言语沟通体现的“打”与“逃”;鲁肃与吕蒙的言语变换沟通中体现出的“打”与“逃”;曹操与孙权言语沟通中析出的“打”与“逃”。共同的语汇灵活驰骋在不同篇章各具特色的生活语境中,意味变换中传达出个性化的表现与解读。这就是语言和生活的丰富性。

以文学为视角体现出“审美—赏析—创造”。如“语言暴力”中运用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局部立意式研读,在小群文中发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点;运用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等方法进行赏析,归纳出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的八种现象,再引用老师自创的《孔乙己》课文点睛诗,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形式,归纳出语言暴力之调戏玩弄型、冷漠不助型、幸灾乐祸型等,进行创造性学习。

以文化为视角体现出“精神—领悟—升华”。三组群文,“语文暴力”是主问题,如一条线,串起所有的经典文本,串起课堂和生活,串起文学和生命,串起文化和生活。三种课型,有序铺展,有层次地跳跃提升,最终揭示议题:语言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现。

在这样大容量大架构的群文建构与教学中,王老师做到了在串联中形成语用主线,在碰撞中促进深度思考,在互文中感知言语精妙,在演示中体验语言魅力;进而在关注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跳跃式思维,进行文与文的整合,引领学生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要素的动态组合中体验青春语文焕发的生命活力和语文教学的生命张力,提升阅读品质。

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多文阅读,以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群文应该是结构化的,尤其是思维与逻辑的结构化。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多向纵深的拓展。关注语言,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应当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君.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黄厚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的品质[J].语文教学通讯,2019(4).

[4]于泽元,王雁玲.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建构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