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体育魂,突出特色:融合学科特点的高校二级学院体育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探究
2020-07-04李东海王泽燊
李东海 王泽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主体性存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方面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发展越来越广阔,本文从高校二级学院开展的体育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的发挥与体育教育开展的结合方式、高校二级学院体育育人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展教育效果评价研究四个方面研究如何构建融合学科特点的高校二级学院体育思政育人体系。本文旨在为体育教育理论舔砖加瓦。
关键词:教育形式;教育效果;体育思政育人体系
一、绪论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是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源泉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的时代,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人才培养问题,是我国高校建设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指向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重任的关键。
纵观世界知名高校,都将体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美国高校体育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在我国,作为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大学,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几十年来在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健康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倡导下,清华大学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积极推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国家栋梁。
体育教育主体性存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方面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发展越来越广阔,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发展的缩影,大门类中的基础学科,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学科在体育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新体育观也逐渐被年轻的大学生们接受并认可。从非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的视角理解体育精神,将专业的发展聚焦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大环境和较完备的社会支撑体系。大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所感悟、体验和养成的体育信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礼仪、体育规范、体育志趣、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体育实践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思想品德提升、审美情趣提高以及增强社会化认知等方面有着较强的教育功能。可见,体育教育是实施具有专业特点的思政教育的又一有效载体。
二、文献综述
高校体育教育发挥着体育本体功能和育人价值,其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也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直接要求。
高校体育育人工作的开展也面临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目前,理论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中国知网”(CNKI)网络平台,以“体育育人”为关键词查询,得到自1991年至2018年的全部63篇论文,近两年每年仅10篇论文发表,详见图1。在全部63篇论文中,“立德树人”、“育人价值”、“体育育人”、“育人模式”、“育人方法”等关键词词频共计27次,详见图2。
在“中国知网”(CNKI)网络平台未查询到高校二级学院体育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综上,目前针对高校体育育人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时效性与系统性明显不足。
高校的体育课程,往往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体育育人的效果不明显。校园运动会、体育节、常规赛事等仍旧是校园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尚未很好地借鉴开发符合环境发展新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体育育人的形式相对匮乏。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太极拳等部分中华传统优秀体育活动被大学生们曲解归类为老年人运动项目,再如当前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和获得感,在同时面对校园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进行自主选择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发挥传统体育育人功能和深挖网络竞技游戏育人功能,瓶颈明显。
面对以上问题,充分依托体育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开展德育教育,高校的二级学院具有充分的补位空间。充分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构建既能发挥专业特点又能激发学生主动融入体育教育的育人体系,将是增强教育实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新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将采取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图书等,总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通用路径和方法,对当前方式进行述评,归纳出可行、完善、规范的具体方法,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访谈法。借助此种方法,与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老师进行访谈,与学校体育部教师访谈和咨询,从而获取何种方法更加有效、何种方法符合实际的具体建议。
(3)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形式为路径信度和效度调研的主要途径,了解学生体育教育当前现状与问题。
(4)实验法。通过运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前后测方式,科学衡量相关活动的现实功效。
四、融合学科特点的高校二级学院体育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受整体社会风气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家庭的父母主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应当进一步增强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和体育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将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都纳入体系中来,形成常态化的机制,从提高思想认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彰显体育精神价值几个层面,弥补我国在体育精神和文化培养方面的缺陷。
(一)高校二级学院开展体育教育形式的梳理分类与分析
通过探寻体育、高校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的概念本源,分析适用于高校二级学院开展的体育教育形式,挖掘不同体育教育形式的典型思政教育功能,根据客觀实际科学规划,确定体育教育开展内容。
(二)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的发挥与体育教育开展的结合方式,突出专业特点
通过对体育教育的开展形式创新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统筹教学改革、资源整合等保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丰富感和获得感。
(三)高校二级学院体育育人教育体系的构建
围绕体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这一根本目的,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机制建设、保障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构建具有自我迭代、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充分融入现有教育体系的学院级大学生体育育人教育平台,形成可评价、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模式。
(四)开展教育效果评价研究,科学建立体系评价
通过对科学评价理论的研究,聚焦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制定适合于体育教育促进思政教育育人体系的科学监测评价体系,保障育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99-102+146.
[2]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36-141.
[3]钟小红,刘玉兰.试论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体育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8):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