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04刘娇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应用研究新课改

刘娇娇

摘 要:为了顺应新课改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定位要求,本文在充分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结合实际生活,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 赏识教育 小学语文 应用研究

小学在孩子求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启迪学生的心灵,汲取前人智慧,培养人文情怀的重要学科。语文课涉及的现实社会、认识命运、历史知识、思想情感都能滋养着小中生幼嫰的心灵。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1]

一、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关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促使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转换角色,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位置,尊重个性,允许差异,对于知识的传授方式也要变“传输”为“引导”,把“精读”改为“教读”,新课改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2]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强化教育手段,是依据人类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要求,对学生施加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激励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理念。借助相关赏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这也顺应了新课改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定位要求。[3]

二、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这个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掌握语言相当于获得了开启民族心灵的钥匙。语文课本身是一门主课程,因为它最贴近母语,故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孩子母语语感的基础启蒙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靠兴趣学习,教师此时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故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个人可以不明白电脑的运作原理,因为这并不会对生活有很大影响,但一个人如果不识字,那么他就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从书籍文献中汲取祖辈先人的经验教训。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教学科目,它对塑造学生认知体系和思想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故需要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孩子明辨是非、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这种教育方式既能提升学生自信心,又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一举两得。因此,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阻碍因素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阻碍因素

(1)师生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自1995年周弘与南京江浦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一起提出“赏识教育”至今已有19个年头,在此期间,有关赏识教育的座谈会、演讲会铺天盖地,赏识教育概念瞬间蔓延全国各地,部分专家学者为之触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赏识教育,但是从现实看来,赏识教育理念显然没有深入人心。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才是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社会,传统的家长制与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然根深蒂固。几乎每个家长与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所以他们身上的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浓厚的。试想烙上传统教育观念烙印的家长与教师怎么会让他们的子女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势必是将赏识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阻碍因素。[4]

(2)社会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压力

赏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理解、鼓励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爱肯定是需要自然流露的,这种爱的产生必然需要一个没有拘束的人文环境。但是现实不是这样,学生的成绩跟教师的工资是挂钩的(绩效工资)。总之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待,学校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无形中给我们的人民教师施加了压力。试想在如此高压下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又怎么会有自然流露出的爱来给自己的学生。显然教师的绩效压力无形中阻碍了赏识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推进。所以我们在不断呼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之前,是不是也应尽力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賞识务必符合实际,实事求是

赏识教育如果赏识过了,则会使学生盲目自信;如果赏识错了,则会使学生忽视自己的不足;如果赏识根本就不切实际,那就根本起不到任何正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会像理科题目答案那样单一,语文的答题思路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答案也体现着多样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不能呈现单一性,不能每个学生都用同样的方式去赏识,我们可以将此定义为“因材施奖”切勿“整齐划一”式的赏识。另外赏识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为了赏识而赏识,明明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回答与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教师也对其进行夸奖,这会误导学生的,赏识教育要求教师一定得实事求是。

(2)赏识中必须要有批评,避免“只赏识,不批评”

随着赏识教育成功案例不断增多,许多教师与家长错误地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完全的对孩子的表扬与夸奖,这样的理解显然有违赏识教育的理念。赏识教育不等于迁就与放纵,如果一味地赏识而不敢批评,只会误导孩子,扭曲其价值观。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更是树立学生“三观”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单纯地表扬和鼓励,除了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适当提醒,增加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对于犯了错,违反基本原则的学生错误地给予肯定,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文献

[1]张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赏识教育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4-06-24(2).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柯根奇.赏识教育的魔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4]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4,(7):37-39.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应用研究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