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网络新词新语的造词方式分析

2020-07-04许红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内容摘要: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文章首先分析词义非常规的网络新词新语的造词方式,然后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新词新语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心理等特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网络新词新语 造词方式

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网络上出现的词义非常规的词语,首先是对网络上新出现的词义非常规的词语的造词方式进行探析,然后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及语言本体的特点方面分析网络新词新语所反映的社会特点。

一.网络中词义非常规的新词新语的造词方式

(一)运用方言构成的“始料未及”的词语

例如:(1)菠萝:自杀:10元5个;他杀:10元3个。(搜狐网,2019年4月21日)

其中的词语“杀”是运用方言构成的新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杀”相关的语素义是“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1]1130可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杀”所搭配的对象的语义特征有[+有生命的][+动物/人]。因此,在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中,“杀”不会和“西瓜”“菠萝”等无生命的非动物/人搭配。在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中,一般用“切”搭配具有语义特征[+无生命的][+瓜果]的“西瓜”“菠萝”等词。而在某些方言里,“杀”可以搭配具有语义特征[+无生命的][+瓜果]的词语。比如“杀西瓜”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有些方言区也说“破西瓜”“宰西瓜”“劏西瓜”等等。至于为何“杀西瓜”的“杀”字能独占鳌头,成为流行语,这也反映了自媒体语言流行的偶然性特点。随着“杀”在网络上的流行,先后出现了“杀西瓜”“杀菠萝”“杀甘蔗”“杀橙子”等的用法。“杀”之所以流行,还和由语素“杀”构成的词语“自杀”“他杀”有关。文章将在新造词中进行探讨。

(二)运用缩略方式构成的新词新语

运用缩略方式构成的新词新语有“官宣”“杠精”“奔现”等。例如:

(2)中国铁总官宣2018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浪网,2018年06月08日)

其中的“官宣”一词是运用缩略方式构成的新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与“官宣”中的“官”的语素义相关的意思是“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以这个语素义为造词语素的合成词有官办、官印、官費等,[1]480并没有“官宣”一词。“官宣”本是“官方宣布”的缩略形式,具有[+政府部门][+可靠性]的语义特征。如文中提到的“中国铁总官宣”。随着一般团体运用“官宣”一词,“官宣”又具有了[+一般团体]的语义特征。例如:

(3)《爸爸去哪儿第六季》官宣!范丞丞成最大看点?(花边娱乐网,2018年8月13日)

这里的“官宣”可以解释为“权威宣布”的意思。[2]随着个体开始使用“官宣”一词,“官宣”又具有了[+个人]的语义特征。例如:

(4)正式官宣!赵丽颖冯绍峰晒照宣布结婚。(腾讯网,2018年10月16日)

再如:(5)砸完3000万膨胀了?孙宇晨变身杠精,四天连怼王小川王思聪。(凤凰网,2019年6月9日)

其中的“杠精”是“抬杠成精”的缩略形式。“杠精”往往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为争论而争论。“杠精”一词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动不动就反对、动不动就争论的人的反感。

再如:(6)男子网恋奔现被拒,坐雪地里喝一斤白酒:我想静静。(中华网,2019年4月9日)

其中的“奔现”是“奔赴现场”的缩略形式。起源于网络上的交友软件,意思是“恋情由网络走到现实发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并没有“奔现”一词。“奔现”一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网络恋情现象的体现。

(三)“旧瓶换新酒”的新词新语

相比自造新词来说,“旧瓶换新酒”的新词新语的意思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类词语主要运用谐音、缩略和组合等方式来“旧瓶换新酒”。

1.运用谐音和缩略构成的新词。例如:(7)菠萝:自杀:10元5个;他杀:10元3个。(搜狐网,2019年4月21日)

其中的“自杀”“他杀”是运用谐音和缩略构成的新词。“自杀”常规的意思是“自己杀死自己”。[1]1739而新词“自杀”是“自己杀(切)其他东西”的缩略形式。“他杀”常规的意思是“被他人杀死”。[1]1259而新词“他杀”是“他人(非店主)杀(切)其他东西”的缩略形式。新词和常规的词字形字音都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因此,非常规的词义自然让人“猝不及防”。

例如:(8)最近“五花肉”表情包火了:我是一块五花肉,又污又花又多肉!你最喜欢哪一款呢?(腾讯网,2019年3月12日)。

其中的“五花肉”是“又污又花又多肉”的缩略形式。其中“污”和“五”利用了谐音的语言特点。“五花肉”因为具有“污、花、多肉”好几个语义特征,因此比喻一个人的人格多样,让人始料不及。一般用于描述表情包。

2.通过组合方式构成的新词。指色彩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构词材料通过组合构成一个新词。例如:

(9)职场励志:志大才疏的积极废人,最后都是输给了自己的不坚持。(360快资讯网,2019年4月29日)

其中的“积极废人”中的“积极”具有[+正面]的语义特征,而“废人”具有[--正面]的语义特征。具有两个相反语义特征的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语,其词义反映了现代社会某些年轻人决心和行动的不一致。其具体的词义是“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人”。

再如:(10)“暴雨中,他们工作的照片被网友怒赞!”(新华社微信公众号,2018年7月4日)

其中“怒赞”中的“怒”有两个语素义:(1)愤怒。(2)形容气势很盛。[1]963“怒赞”正确的语言学角度的解释应该是“气势很盛地称赞”。但就普通语言使用者来说,“怒”的两个语素义,大部分人只理解“愤怒”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用“愤怒”这个语素义构成的词语占绝大多数。因此,文章认为新词“怒赞”的流行和网络流行词“怒怼”有关。“怒怼”中的“怒”具有“气焰大”的语义特征,“怒赞”中的“怒”同样具有“气势大”的语义特征。但是“怒怼”中的“怒”具有[+负面情绪]的语义特征,而“怒赞”则舍弃了[+负面情绪]的语义特征,而强调与社会负面情绪相抗衡的[+气势大]的语义特征。

(四)利用语境而造的新词新语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3]一些词语的词义如果不联系语境是理解不了的。例如:

(11)2017年12月26日晚,2017-2018赛季英超联赛第20轮展开角逐,热刺主场5-2大胜南安普顿。比赛刚开场,场边广告牌上就出现了一排中文:“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祝洛里爸爸生日快乐!”(搜狐网,2018年2月6日)

原来,12月26日恰巧是热刺门将洛里的生日,热刺官方是用这种方式向他表达祝福。火爆起来的“我(去)买几个橘子”一时噎住了很多网友,这是什么梗?要理解“我去买几个橘子”的意思就得联系语境。“我买几个橘子去”出自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背影》。在原文中这句是朱自清的父亲对他说的话。如今网络上把“买橘子”这个梗引申出来暗指“我是你爸爸”的意思,用来占别人的便宜。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广泛普及、网络社交的流行,严肃主流文化与诙谐的网络文化碰撞造就了一个个文化梗。这些文化梗背后是网友们对传统文化的娱乐式解读。引经据典,不带脏字,还颇具内涵深蕴的表达情绪,正在逐渐成为网民们的新追求。

(五)利用汉字字形而兴起的流行语

利用汉字字形而兴起的流行语通常是利用汉字的字形、汉字中合体字的部件意思等来造出新词。如在2008年被列为最流行的网络词之一的词语“囧”,因为字形像一个人张大着嘴巴、耷拉着眉毛,因此被赋予了“窘”义。但古代辞书的解释可以看出,“囧”的本义为窗户,引申为明亮。[4]网络流行词的词义和原词词义毫无关系,且多使用生僻字。因此,这些利用汉字字形而形成的的流行语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正是因为可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网友们更喜欢利用汉字字形或汉字中合体字的部件意思来造一些新的流行语。例如:

(12)我屮艸芔茻,这可能是史上最全的“绿帽子表情包”!(360快咨询网,2017年10月27日)

其中例(13)首先是利用汉字字形“屮”像“草”,接着利用“草”和“擦”的谐音使其具有詈语“擦”的意思。然后利用流行语“屮艸芔茻”中的汉字是由不断增多的“屮”部件构成这一特点,使“屮艸芔茻”具有强调詈语“擦”的作用。

(13)又雙叒叕被否了。(搜狐网,2019年3月13日)

(14)广州建博会首日,图森又双叒叕火炎焱燚啦!(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2019年7月10日)

其中例(13)、例(14)中“又双叒叕”“火炎焱燚”是利用汉字中的部件意思来造出新的词义。“又双叒叕”“火炎焱燚”是在2018年,随着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作词作曲的歌曲《生僻字》在网络走红而真正流行起来。因为流行语中“又双叒叕”中的汉字是由不断增多的“又”部件构成,因此新的网络流行意思和“又”关系紧密,意思是“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也表示一件事反复出现。”同样的造词原理,因为流行语中“火炎焱燚”中的汉字是由不断增多的“火”部件构成,因此新的网络流行意思为“某个事物越来越火热。”

二.网络上非常规词义的新词新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每一个新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侯敏)网络新词不仅能反映语言发展的特点,也能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特点。

(一)语言使用者心理方面的原因

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社会性,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人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其语言使用心理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网络上非常规词义的新语之所以产生和流行主要是因为语言使用者有以下心理。

1.“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追求个性的新时代,网民们大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使用心理。网络新词不断地产生和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文章分析的让人“始料不及”的流行语更是网民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使然,或者说是网民们求新求异心理的结果。

2.求关注的心理。古人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强调的是对语言艺术方面的追求,而网络上的求新求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侧重的是“惊人”。这种“惊人”心理的背后是网友们“求关注”的心理需求。如果是团体创造非常规词义的新词,一般是为了团体的某种利益以求网民们的关注。如果是个人创造非常规词义的新词,则是个人希望通过网友的关注,获取成就感。

3.联想心理。“世界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句广告词说的一点都不夸张。人类思维正是因为具有联想性,才可以将相关的事物甚至看似毫无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非常规词义的新词新语产生和网民们的联想思维中的“接近联想”不无关系。如网民们想到“奔赴现场”才可能联想到与之相近的“奔现”这样一个词。看到“巧克力”这个词,才可能联想到“乖巧、可爱、又美丽”的意思。

4.懒惰心理。Е. Пол- иванов把语言的经济性归结为“人类的懒惰”,正是这种“懒惰”在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其中非常规词义的新词新语的产生是懒惰心理的一个明显体现。比如通过缩略形式产生的新词“自杀”“官宣”“奔现”等等。

5.跟风从众的心理。美国社会学家费希尔(C·Fischer)认为,一群人经过较长时间相处,渐渐形成一种相互了解与接受的规范、价值观念、态度与生活方式,即所谓“亚文化”。而且,为了维持“亚文化”的存在,同一群体的成员会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给予相互支持。要成为这个群落的一分子,顺利进行互动并获得他者的认同,就必须模仿、习得并遵守这个规则。[5]网民们为了彰显自己是语言使用的前卫者,是合格的前卫的网民,必然会模仿新词新语的使用,从而促使新词新语的流行。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促使新词新语的产生和流行

现代社会,新媒体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6]其中,手机媒体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是能随时随地使用的新媒体。[6]随着手机媒体的普及,网民们创造新词的频率更快,某些新词新语的流行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比如“官宣”一词就是网民们在赵丽颖和冯绍峰的微博中看到“官宣”一词才一夜走红。而“又双叒叕”“火炎焱燚”也是随着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作词作曲的歌曲《生僻字》在网络上的走红才真正流行起来。

(三)国家正能量的传递

虽然,网络媒体相对自由,但正面的、积极的词语更容易得到国家和网民的接受和传播。如主流媒体大量的运用“怒赞”促使了该词的流行。

(四)社会生活的反映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当社会上出现新的现象时,必然会有一个新词来概括。比如“奔现”“积极废人”就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网恋、决心和行动不一致的年轻人这些社会现象。

(五)语言本体的特点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語言究竟如何变化,还是取决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它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网络上非常规词义的新词新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演变的一个表现,也是基于语言本体内部的特点。“巧克力、酸菜鱼”等“旧瓶换新酒”类的新词新语是运用汉字的字音和字义的特点而产生。而这些新词新语之所以让人“始料未及”,是因为语言中存在同形同音词。除了汉字字义字音,汉字字形的特点也是新词新语产生的一个语言基础。“屮艸芔茻”“又双叒叕、火炎焱燚”就是利用汉字字形或汉字部件的意思而出现的新词新语。

通过缩略而形成的新词“官宣”“奔现”“怒赞”等是利用词语的语素义而造出。现代汉语构词基础是现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基础。但“随着词语负载的信息量增加,原来不作为构词成分的一些双音节词也变得可以组词,而且具有能产性。”“积极废人”就是运用双音节词“积极”造出了新词。“我去买个橘子”则运用了语言的语用特点而蕴含新的意思。

三.小结

网络新词新语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偶尔性,特别是文章所分析的让人“始料不及”的新词新语,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向更是具有偶然性。文章首先对词义非常规的新词新语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分析新词新语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语言本体特点方面的原因。至于新词新语的生命力则需要时间的验证。一般来说,积极的、符合语言特点的新词新语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许光灿,韦俊梅.“官宣”由谁来“宣”?[J].语文建设,2019(3).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蒋美云.“囧”的认知语义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

[5]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6(9).

[6]匡文波.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6).

(作者介绍:许红晴,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临县话为例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