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的中学校本课程探究
2020-07-04林芝蒋瑞
林芝 蒋瑞
内容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而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目前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这一对中学校本课程的机遇与挑战,参考镇江特色学校--崇实女中的校本课程,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出谋划策,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发展
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因其灵活性、生活化、个性化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随着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要求,新时代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与实施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发展机遇
(一)核心素养启示学生发展的新方向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无法得到均衡的发展,其中智育作为五育的中心,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重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教育,表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传承以往的学生发展目标的同时,结合了时代发展要求与国际发展潮流,对于培育学生有了更新的要求。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是教育模式转型的契机,更是教育者關注重点的转向:从过去重视教学当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2]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通过综合性、灵活性的特色校本课程发展核心素养,在这个阶段以校本课程来培育核心素养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核心素养标志课程发展的新转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与三维目标体系的升华。三维目标相较于以往的双基教学具有进步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无法完全落实的问题。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解决了基础教育“三维目标”割裂的问题,为校本课程提供了新的目标依据,也为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3]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是从整体上设计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而我国过去的一些课程内容趋于陈旧,政治性比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而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校本课程能够推动课程横广延伸与纵深发展,促进生活化、思考性、个性化素材的使用并成为教学亮点。通过发挥校本课程的活力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发展困境
(一)政策概念规范不明
2001年教育部发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其中第十六条成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正式条款,也使得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4]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十六条再次提到了校本课程。[5]对比两大文件,《纲要》主要规范了三级课程的实施主体,《意见》主要细化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相关办法。然而,两份文件对于三级课程体系本身及校本课程都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
国家的政策文件比较宏观,学术界对校本课程的细节概念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涉及到开发问题时,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其中的区别在于后者限制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是校本课程走向核心素养面临的第一大困境:多样化的理解导致实施方向与细节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更灵活;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一线工作者的研究难度。
(二)学校重视态度缺失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国家课程有政策支持,在实际学校的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受到学校的格外重视,投入很大精力管理,甚至会出现占用其他正式的国家课程给学生进行补课的现象。而排在正式的国家课程之后的校本课程更是发展艰难。一些学校会在正式课程之外开展兴趣课程,但实施过程中并不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参与。此中学生的个人意愿是部分原因,更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安排。例如同一时间段,一批学生进行兴趣课程,但另一些学生可能被拉去主课教师的办公室完成补课、默写、订正等任务。
开发培育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无疑是符合课程发展趋势的,然而,一个学校能够获取的资源有限,“校本”加“课程”的组合使得普通学校在资源调动方面只能望洋兴叹,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倾尽所有也只能完成国家课程的安排,没有发展校本课程的能力、条件与意识。学校管理中,校本课程因为种种因素被不断搁置,导致了它有名无实的状态。学校突破资源限制,提高课程质量任重道远。
(三)教师能力无法保证
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改革是高度关注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师群体的追求目标,然而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理论知识方面,部分教师的学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俗话说,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新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扩展学识,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头活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教学实践方面,很多时候教师没有突破教材和既定物质资源,倾向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而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更需要教师长期关注教学实践,捕捉生活点滴素材。
根据福勒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应该是开发新时代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学风格已经形成,教学模式逐渐固化,接受新事物速度变慢,难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因而创新校本课程的能力也受到考验。
三.以校本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考虑学生需求特性
校本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这启示研究者回到学生,从学生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综合考虑其身心特点、环境等内外因素才能掌握好学生的发展动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针对少女成长特点及规律,结合女生在情感表达、自我展示、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了针对性强的教育教学。在校本必修课中,崇实女中考虑到了青春期女生的爱美之心,结合国家课程,在体育课上进行训练“形体”、“健美操”等,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花样体育”课程基地。而在校本选修课中,学校更是考虑到女生的兴趣爱好,以社团为依托,开办国学、瑜伽、女红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这些优秀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培养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方面,才能设计出学生愿意学、学有所获的校本课程。
(二)完善学校管理能力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起管理责任。首先,学校应该发挥好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专门研究的工作室,将优秀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研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能丰富校本课程的开发来源。其次,学校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例如崇实女中深入挖掘了本校的历史,将创建者与优秀校友作为素材,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更用好了学校特色建筑。最后,学校需要建立起开发与实施中的完备体系。例如以奖惩激励制度激发起教师的开发热情,以问题反馈机制来完善课程管理。学校间也应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双赢的目标。
(三)提高教师开发意识
无论从哪一角度看,教师都无疑是开发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校本课程的关键一环。在开发新校本课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信息化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沉下心来做教育,不能只做教书匠。在面对校本课程时,需要提高开发意识,时时留意学术前沿,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建立合作团队。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然而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当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发动身边的力量,尤其是教师群体的专业团队力量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新教师思维较为活跃,创新性想法较多,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强,可以积极建言献策,并帮助实现校本课程的新媒体宣传。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出现偏差时力挽狂澜,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总之,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程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实现专业化发展。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新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了新的可能性。一批优秀的教师已经投身以校本课程为实施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典型特色学校的开发案例也给了更多学校以参考。我们应当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坚持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同时,发挥出校本课程的活力,实现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的互利共赢,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8(16):70-72.
[2]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3]侯丽娜.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建设策略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21-22.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09):6-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十八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538)
(作者介绍:林芝,蒋瑞,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