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发展策略

2020-07-04刘喻朱强卢晓春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

刘喻 朱强 卢晓春

摘要:专创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育理念模糊、与专业教育脱节、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文章基于专业群视角,提出了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理念转变、系统化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及健全保障条件的应然发展策略。

关键词:专业群;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专业群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服务与办学优势,围绕着上下游产业链或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核心专业为龙头,由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传统意义上,通常将专创融合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单个专业教育的融合,在高职教育领域,专业群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专业治理的主要模式。因此,本文试图从专业群视角来探讨专创融合的现实困境和发展策略。

一、专业群视角下专创融合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是指“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一种主要的教育类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在某些特定职业领域的从业者”[2]。创新创业以往并未放在一起进行过讨论,然而创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二者一定的内涵和逻辑:创新是为了价值创造新知识,需要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献身精神;创业是将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有社会需要的价值。创新是基础,创业是归宿。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本质在于“育人”,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不仅包括创新创业理念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也包括创业精神培养和基于创新的创业探索活动[3]。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回归到育人的本源,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融合是构成两个事物的要素从‘基因层次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生出新的生态元素、新的生命结构”[4]。它们互相靠近,优势互补,能产生实质和有意义的联系,并最终化为一体。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具有一致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下,专创融合可以实现创新创业环境下的专业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专创教育的新形态。

从专业群的视角审视专创融合教育,具有创新性和价值性。高职院校合理的专业群组建方式能产生具有创新价值的专业群,“它对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5]。具体而言,一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专业群比单个专业更适应产业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师资、课程、基地等资源随产业发展进行调整,提高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更能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找准创业机会。三是专业群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群能更好地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更宽的职业领域、更多的专业方向、更丰富的课程模块中进行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群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使那些市场导向型的创业活动真正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价值。

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然困境

(一)理念转变不彻底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向深层次推进过程中发展缓慢,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调查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所高校(含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大学生共3983名,高校教师910名,大学生创业者476名。调查所覆盖的在校生或毕业生中,有8%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创业教育,57%认为所在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很少[6]。数据表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理念上就未能进行彻底的转变。虽然在政府政策的驱动下,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由于“学校这一既有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更加容易遵循以往的旧有习惯,无论是学校自身还是内部群体仍然执着过往的成功,难以容纳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对旧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新环境的巨大障碍” [7]。高职院校这一组织具有创新创业的潜力,但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内外部的制约,却更愿意遵循组织惰性和制度惯性,抑制其创新创业潜力的发挥,从而导致一方面政策上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不愿付出行动,依然遵循以往的发展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点缀。

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颠覆式创新”的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改革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二是对于教师来说,受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和价值判断的局限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短期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形式化现象。很多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再加上自身课程负担重,精力和时间上都无暇顾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群)负责人来说,他们自身既承擔了一定的管理职能,又要带领专业进行建设,创新创业精神与使命感逐渐淡化;三是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是鼓励他们毕业后去创业,有激情却没有目标和方法,积极性逐渐消退,渐渐的流于一种形式。

(二)育人体系缺乏系统化设计

专创融合,合则双赢,离则两伤。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专创融合的体系设计,导致专创教育出现双轨并行的局面,缺乏必要的彼此勾连。具体体现在: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在学校的专业群建设规划中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中心地位,专创融合的体系构建缺乏实质性载体的支撑,与专业教育脱离,背离了育人的主渠道。从中观层面来看,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虚而不实,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缺乏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素和实施载体;专业群课程体系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微观层面看,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导致课程“形聚神散”,不成体系。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对2017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数据显示,“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教学课程、创业辅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分别为44%、41%、34%),其有效性分别为65%、69%、78%[8]。另外,教师们缺乏“跨界与融合”的创新意识,加之实践经验不足,注重课堂上理论讲授,将实践简单理解为开店创业,忽视专业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等激发创新的重要实践载体的作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重守旧轻创新,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低下。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52%),其后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40%)、“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35%)”[9]。

(三)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

由于理念转变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编入学校规划和顶层设计,将其排斥在学校中心工作之外,使其处于边缘化地位,导致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呈现线性逻辑。课程设计未能参照工作体系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即未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忽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未将所选内容科学序化形成体系。具体表现为:

一是公共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简單插入专业课程体系,以课堂为载体进行讲授,虽然按照中央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文件要求,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给予一定的学时学分,但涉及金融、财务、营销、管理等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开设数量有限,类型单一,且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内容与结构零散而未成体系,与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缺乏必要联系。

二是专业群平台课程缺乏创新。专业群平台课程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蕴含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潜在激发和知识构成。但当前高职专业群平台类课程不注重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与专业群中的基础性、通用性能力要求对应不上,如经管类经济法课程不注重“规范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类法律法规”的知识,管理学课程忽略管理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方法等,致使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未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资源。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来源于知识和技能的跨界与融合。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大多依据学科体系建立,知识技能存在明显的“单维度”,不具有融合性和跨界性。例如设计专业的人才要求熟练掌握软件编码技术,生物工程人才要求熟悉计算机信息,同时还要懂得统计分析。这种“跨界”式的知识能力结构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强烈的诉求,而我们的人才培养与这种要求相距甚远。教学中缺乏跨界和跨专业的内容整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高频率的技术更新和岗位变动要求。

(四)保障条件不完善

师资队伍薄弱。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能,但是很多专业教师未能意识到“思想的跨界”和“技术的跨界”更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缺乏跨学科和跨专业合作的意识,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原因在于: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由于没有专业作为依托,大多数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是来源于校内外兼职教师,有行政人员、学生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外聘人员等等,学历和水平参差不齐,较大的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教师之间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并不能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行跨界合作,但专业群内及跨群教师由于自身课程及专业建设任务繁重,精力和时间有限,彼此之间又缺乏主动合作的意愿,有关激励机制缺失,导致教师之间的合作很少,共同开发项目就更少了,学生不能通过项目学习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潜能就得不到有效激发。三是受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有限,不能给予学生社团活动或技能比赛专业指导,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成为一种娱乐性的社团,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创新性及技术性较差。

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不力。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后,为便于管理,将一个或多个专业群组建为一个二级学院,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事物,打破了已有的行政职能划分、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并未交给各专业群(二级学院),通常是挂靠不同行政部门,或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来集中协调推进。有些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还有的成立了创业学院,但由于没有学生和专业作为支撑,主要的职能也只能是定位在协调、帮助、激励,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最终结果只有预期性指标,而没有约束性、强制性指标或要求。在目标管理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针对性,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在过程管理方面,往往只为落实上级文件而工作,缺乏推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在制度上,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学分认定转换制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专创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专业群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应然发展

(一)实现育人理念的根本转变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要在理念上进行吐故纳新,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院校的一次深层次综合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理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具体的措施进行落实。

对学校而言,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组织和制度安排,要认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要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因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学校章程、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度文件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凸显其重要性。

对教师而言,要克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抗拒或抵触,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专业教育之外的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教师要始终树立专创融合的理念,将专业最新知识和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定期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专创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认识;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作用,组织专业群或跨群教师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教师进行跨专业项目研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师成立公司,带领师生共同创业,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在真实的环境中共同感受创新创业。

对学生而言,要摒弃创新创业教育是“教授学生如何创业”的狭隘观念,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学校要开展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主题文化建设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加强同学们的认识;定期组织创业大赛、技术技能大赛,安排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使学生切身感受创新创业带来的成效;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创业,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创业活动,如模拟创办企业、创办小型公司以及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大量实践提升其创业实战能力。

(二)开展专创融合的体系化设计

基于专业群开展专创融合教育,要进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要将具体的任务落实落细。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层设计:以“围绕如何培养和怎样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构建“主线、辅线和隐线”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提升专业群教师团队创新创业能力为前提,以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为关键,以完善专业群管理体制机制、实践条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支撑,面向专业群全体学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分层推进“12348工程”,即建立1个体系,实现2个融合,强化3个支撑,落实4项保障措施,完成8项任务。具体而言,通过建立1个“主线、辅线和隐线”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深化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丰富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辅线、提升专业文化为隐线)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融合;加强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体系重构、专业群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队伍建设3个支撑;落实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平台基地、信息化4项保障措施;完成8项任务(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丰富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条件、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团队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创新创业信息化水平、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机制),最终实现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10]。

(三)健全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群视角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既要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内容的序化,还要融入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需求。另外,专创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不能呈线性逻辑,要形成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互选的网状逻辑结构,“使底层公共(通用)能力课程面向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中层融合(交叉)能力课程面向关键岗位的特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高层核心(拓展)能力课程面向岗位群的能力和创新创业为主的职业迁移能力”[11]。

一是要明确公共必修课的开设。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并赋予一定学时和学分。所有专业群都应开设诸如《创新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践中需要的金融、法律、营销、财务等内容作为选修课进行开设。学校要组织教师结合专业开发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加大创新创业类慕课、微课建设。同时,引入优质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同时开设,进一步丰富课程类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是构建专创融合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集中了专业群的整体资源优势,既是专业群形成的纽带,也是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潜在知识关系固化的载体,平台课程的构建通常以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平台课程构建的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不同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如开设《XXX专业群导论》等1~2门融创新精神培养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将创新创业内容和方法分散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三是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思维培养渗透至专业课程(含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考核的各个环节,例如音乐学院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并开发设计了“音乐创业与营销”“音乐创业导引”课程,主要讲授和梳理关于音乐类企业的创新、创业、管理和营销等”[12]。在拓展专业能力的专业限选课中,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技术前沿课程,如设计专业开设设计与软件编程融合、生物工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等课程。

(四)加强建设专创融合的保障条件

首先,师资保障。一是配齐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教师。专业群内既可以吸纳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少数专业教师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教师。二是鼓励群内教师或跨群教师进行项目或技术的合作。以项目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现群内或跨群教师合作,不仅能培养教师跨界合作精神,学生还能获得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挂职锻炼。教师可进行自由申报,学校审核后选送一批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保证专任教师每二年不少于2个月时间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成立“实体型”组织机构。对校内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根据专创有效融合的需要进行有关机构的改革,成立有利于专创融合的管理或协调机构。一是要有确定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如在具体专业领域或方向培养特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制定明确的专创融合教育和实践活动目标,围绕这些目标精心设计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每一环节,如师资招聘与发展、课程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研究等,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指标约束。二是机构要严格过程管理,将上级政府文件和学校文件落到实处,制定系列的指导意见进行推动并全程监督。

最后,健全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对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和相关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学分积累和转换,替换一定的选修、必修甚至是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二是完善师资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制度,修订各二级部门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与部门绩效考核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授课兼职教师及创业导师管理制度、完善专业教师业务培训和到行业企业锻炼管理制度。四是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跨专业跨群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科技制度,为师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专创融合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升华。只有立足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与创新创业激情,才能将创业“有形化、具体化,才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从专业汲取营养,化专业为专长”[13]。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专创融合教育的成效如何,其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还有待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林.高职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8):76-79.

[2]余东升,郭战伟.专业教育:概念与历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16-120.

[3]乐乐,雷世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9(9):31-36.

[4]罗祖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9(1):60-65.

[5]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9(6): 105-108.

[6]王小虎,陈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基于全国性双创教育调查的研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0-42.

[7]王建华.创业精神与大学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9(7):1-9.

[8-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15.

[10]廣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6:3.

[11]许建民.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8-11-06(11).

[12]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13]成伟.从背离到融合: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8(11):80-84.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