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宋代中秋词审美倾向探索的一种视角

2020-07-04姚寓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宋词

内容摘要:宋代中秋词注重词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较明显的由外向内转化的特点。这既是词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文学自觉发展的体现。在此影响下,中秋除其传统功能外,还具有了为词人提供精神栖息地的作用。

关键词:宋词 中秋词 审美倾向 探索视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如此句所代表的,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以“中秋”为主题的词作大多具备如下显著的特点:较少叙述节日民俗现实,而是注重表达词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人生和世界的追问思考。故不同于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代表的调性风格——将目光投向民间市井生活(社会学称此谓“附近”,切实的“身边”)的民俗展示式文学作品。宋代词作中虽不乏玩月、赏菊、团圆等中秋常事,但词人往往只是以此作为情感抒发、哲学思考的起点。像张先的《倾杯》,虽然写酒席筵宴,但更着重对自身感受和心理状态的描写,热闹之中更显凄凉。

谈中秋必谈“月”。例如,張先的“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苏轼的“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周邦彦的“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在圆月的引逗下,词人依据自我的心绪,以词为载体来抒发情感。中秋节的圆月就像一座架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间的桥梁,词人终于得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外部世界逃脱,躲进封闭而安全的内心世界,抒发一些或浓或淡的愁思。笔者之所以称为“终于”,是因为这种情感从来便有,平时往往沉默而平静地蓄积于意识深处,经现实中一些人、事、物(比如中秋圆月)的触动就从意识深海中浮现。在此情境下,月亮将词人带到记忆的时间轴上,他们回顾过往,瞻望未来,填词吟咏。例如,张先的“今年江上共瑶尊。都不是、去年人”;晁补之“功名更难卜”……这些词均是词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不但巩固了月与情感间的联系,而且形成的独具一格的中秋词,又为中秋赋予了更丰满、更深挚的意蕴。宋代词人在创作时,已较少涉及中秋节热闹的庆祝场景与民俗活动描写,而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自我与外界的追问,这种对个体的注重也体现出了宋代中秋词向纯文学视域靠近的倾向。[1]中秋节不再仅仅是一个民俗节日,它已逐渐成了一个独立于繁杂生活的精神空间,使人们暂时从世俗俗务中抽身,整理自我、思索自我、回归自我,以便在节后重新出发。

此外,若抽离节日语境,这些中秋词可被归类为随事遣怀类作品。不过,若把审美视角转到个人层面,这些词作中的哀愁会让人感到有许孤芳自赏的意味。词人并没有甘湎于愁苦,这种哀愁调性的作品隐隐然对读者有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引力,似乎有种“强说愁”的倾向或潜或明地表现出来。或许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但词作中孤苦者的主人公形象,确然能使读者感受到类似于日本美学中“物哀”美的快感。

作为茫茫宇宙中一颗渺小的星球,月亮将光照射进人们的内心,也引导人们远眺见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间的玄妙关联。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三个发人深省、引人遐想的问句,上接屈原,后启理学,对宇宙生成、时间迁移、自然规律进行了追问。圆月成了沟通天人、联结时空的桥梁。对自然的无知,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追问,显示出了个体与时空、与未知进行交流的愿望。

宋代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美学范式——“涵泳”,意思是深入探索体味。或许这种审美倾向是宋词创作中哲学思考较多的原因之一。正如前文所述,无论这些哲学思考指向的是自然规律,比如“圆缺阴晴,古今同恨,我更长为客”,还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类试图对人生进行解释的语句,归根到底都是指向自我的,追问自然规律是为了探索自身命运的走向。这些中秋词显示出了宋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但宋人的自我意识相比于唐人,显得更内敛、深沉,更有哲理性。这固然与文体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其不同的文化与心理特征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同是中秋题材作品,唐人的情感并非一味消极:曹松《中秋对月》“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殷文圭《八月十五夜》“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从中,唐人的豪迈与外露可见一斑。即便是抒发愁绪的唐诗,也不如宋词般幽曲而深遂。例如,白居易的“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给人直露简单,体味不深的感觉,不像宋词那样给人能说人之不会说、不能说之感。冷成金曾表示,唐诗是撕开真相,表现为激情、浪漫,诗人有强大的心理能量,试图征服世界、克服困难,达到永生;而宋词通过深情的体味,以平淡的方式来汲取能量。这大概就是宋词的魅力所在。正因平淡,其意更显绵长;正因意深,其形更加耐人寻味。

概言之,宋朝中秋词中这种向心灵内部深挖、向外部世界探索的特点不仅是文学发展的印证、词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并且折射出中秋节的功能逐渐泛化、抽象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贺闱.宋代节日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介绍:姚寓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词帝李煜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觱篥与宋词演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