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师培复兴国学原因探析

2020-07-04蔡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刘师培国学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得本民族面临巨大的文化危机,同时,中国思想文化内部也面临着思想分化的危险,加剧了自身文化的危机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且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成为当时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国粹派“发扬国粹,激扬种性”的爱国思想形成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刘师培作为国粹派的领军人物,他的国学思想流变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刘师培 国学 原因

一.“国学”思想之源流

(一)深厚的经学背景

刘师培1884年出生于经学世家,曾祖父刘文祺、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是恪守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但是三代人的功名仕途都不顺利,因此致力于传统经史研究。刘师培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对于国学传统耳濡目染,加之他天资聪颖,从开蒙时便饱读诗书,而且可以过目成诵,可谓天赋异禀。刘师培在母亲的教导下,八岁便学会了《周易》的变卦法,十二岁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并开始写贴诗,十四岁开始研究《晏子春秋》。正因如此,父辈对他更加重视和用心培养,培养了刘师培深厚的国学底蕴,也使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刻的感情,以至于不管后来的政治立场如何变化,他都没有放弃传统学术研究。他短暂的一生都致力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好、发扬好,他主张复兴诸子学,打破儒学“唯我独尊”的社会现象,同时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对于后世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开明西化,用西方思想重新阐释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又希望从古代的“良法美意”中寻找政治革命的依据,他极其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他能够将保存国粹和倡导西化完美结合的基础。

(二)“保种、爱国、存学”

1903年刘师培会试落第后结识了章炳麟、邹容等民主革命者。章太炎认为“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1]276刘师培深受其思想影响,深觉清政府政治的腐败实际因为中国文化被满人所窃取,“道”也被窃,所以中国才落后至此,要想国强,必须发扬汉族本位文化,光复汉族的统治才能改变当下国将不国的局面,为此他加入了革命排满的行列当中,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认为“中国而欲自强,非以大夏名国不可,以自别为四夷乎!”[2]64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人必须以夏称国,将汉族与满足区分开来,“故近年以来,撰《黄帝纪年说》、撰《中国民族志》、撰《攘书》,垂攘狄之经,寓保种之义,排满之志”[2]113,并结合中国传统经文典籍的阐释,从中为排满革命寻找合理性的证据。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他有着“文化存种”的一种自觉意识,“良知之说,出于《孟子》之性善”,又说“今欲振中国之学风,其惟发明良知之说乎。”[3]63可见刘师培希望能够从国粹中寻找出救世、救国的方法和依据。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都能从于中国传统经典之中找到源头,所以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我们应该重点将眼光放在发扬国粹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国强,抵御外辱,达到文化救国的目的。《春秋》中对于夷狄入侵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皆《春秋》内外远近若一之旨,言当以礼义化夷狄,不当舍礼义从夷狄也。”[2]67我们应当用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来同化夷狄,使得他们接受中华民族文化,而不是丢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味的追求欧化,可以看出刘师培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对一心醉于欧化的学风提出批评,保种,主要是保存汉种是他主张国粹主义的主要原因。

二.刘师培之“国学”认知

(一)界定“国粹”概念

“国粹二字,于古无征”,[4]1“国粹”以一词最初源于日本,在日本学术界,“国粹”的含义有三,一是无形的民族精神;二是国家特有遗产;三是其他国家无法模仿的特性。[4]2郑师渠在分析比对国粹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之后,他认为国粹派口中“用国粹激扬种性”的国粹的含义也有三,一是从广义上泛指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二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三是指中国文化中所含的民族精神与特性。显然,国粹派对“国粹”的本义作了一定的延伸和发展,他们一方面从学术角度上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一方面他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寻找能够激发民族精神的内容,以推动排满革命的发展。政治上的需要就使得中国晚清国粹主义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性,一是特定的时代背景要求国粹派要立足于政治立场来弘扬汉族文化,二是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晚清知识分子做的文化自救,三是深刻的民族危机要求国粹派基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国粹派正是通过这三个特性来扩大排满革命思想的影响力。1906年,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直接提出:“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汉种的历史。这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1]276他更是直抒保存国粹的政治意图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这样一来,国粹派用保存国粹来激发民族精神,宣传排满兴汉的政治意图就初步建立起来。

(二)从“国粹”到“国学”

1904年3月邓实在《政艺通报》上发表了文章《国学保存论》,在这篇文章里邓实对“国学”的概念作了界定。他首先提出学术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所在,所以学术思想即是一个国家的国魂。“由语言文字演而为特别之礼俗政教,为一国之粹,而后其国乃能久存。至于学术,乃语言、文字、礼俗、政教之所从出也。故一国必自有其学术,谓之国学。”[5]1904-3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邓实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礼俗政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由“一国之粹”所延伸发展而成的学术、语言和文字都是国家的传统学术,称为“国学”。对“国粹”一词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其实是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国粹派需要更深更广阔的角度复兴古学,这可以看作是国粹派为复兴国学所作出的努力,因为国粹派认为西方之所以科技发达,经济生产方式快速变革都是源于他们对古文化的复兴和坚持,同时国粹派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他们需要强大的文化理论支撑,对“国学”的复兴,符合他们这一时期的政治需要,也是他们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的最合适的途径。之后黄节又在邓实对“国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学”的认识,“学于吾中国者,外族专制之学,而非吾民族之学。”[6]45-46黄节的这一思想给“复兴国学”披上了一层推翻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的政治色彩。《国粹学报》作为国粹学派最具权威代表性的刊物,它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刘师培、黄节、邓实、马叙伦等国粹派代表人物都在该刊上发表文章,以昌明国学,并将国学与革命排满理论结合在一起。

刘师培指出复兴国学的必要性,“窃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春秋》大义,九世复仇。”通过国粹来激动种性,无疑是对民主革命思想最好的宣传,激扬人们用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斗志。他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了大量国学文章,比如《学篇》中的《论古学出于史官》、《周末学术史序》、《东原学案序》、《南北学派不同论》、等,《文篇》中有《文章原始》、《论文杂记》、《台湾行》等,这种用文化自信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的方法贯穿于刘师培的国粹主义思想之中。

三.结论

刘师培复兴国学的思想动机有两个,一是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复兴和阐释,带领人们认识和了解所谓同“洪水猛兽”一般的西方思想,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中国的读书人大凡遇到自己不可理解的新知,便会借助自己脑海中已有的传统知识结构,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知识,而且,经由这样一些傳统资源的诠释,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的心灵震撼。所以,古代中国的经典和经学,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资源,它承担着对各种旧知识进行维护和延续的责任,也承担着使新的知识、思想、信仰得到理解,并获得合法合理性的责任。二是为自己排满兴汉的政治革命主张提出理论依据。在刘师培看来,满族政府之所以衰败,皆是由于满族文化不足以平天下,汉族作为黄帝子孙,有资格也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汉族优秀文化,用国粹激扬汉族种性,为革命宣传立说。

参考文献

[1]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李妙根.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64-67,113.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M].湖南:岳麓书社,,2013:63

[4]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

[5]邓实.国学保存论[N].政艺通报,1904—3.

[6]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63:45-46.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2018年人文社科研究生项目。

(作者介绍:蔡俊,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刘师培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黄侃拜师
大师拜大师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