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治疗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2020-07-04古琴
古琴
一、前言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是社会转型的时代产物,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里的儿童。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留守儿童超过1000万。留守儿童的现实存在,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了对国家长远发展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家庭教育理论认為,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的正是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因而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田小兵对677名6-14岁农村留守儿童采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进行测查,并将结果与同村非留守儿童比较后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表现出容易激动、焦虑、神经过敏高,同时伴随内向的性格特征。范方、桑标等人概括了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漠、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众多实证研究都表明,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更多人格方面的问题。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疗心理疾病或矫正行为问题。绘画艺术使得儿童得以借助绘画作品,通过构图、色彩、线条、阴影等形式安全地把语言无法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情绪情感、经历等投射出来,有机会帮助儿童处理不良情绪和经历,是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阳江市心理卫生协会在本项目开展前进行了多方取证调研,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心病”,通过常规的物质性关注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联合心理协会创新治疗方法,拟从实证角度,探索绘画治疗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阳江某民办学校24名寄宿制留守儿童,2女22男,平均年龄11岁。
(二)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等心理学科研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我国中小学生的标准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此量表的折半信度在08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667-0863之间(P<001)。全量表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构成:A学习交流;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分数在8以上者,属于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制定特别的辅导计划。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个因子统计分析,即正性情绪分和负性情绪分,共20道题,其中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各10题。
(三)研究程序
项目主要由阳江市社科联和心理协会共同筹备组织实施,每次团体绘画辅导时间在80分钟左右,每周实施1次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共实施8次,每次的主题各不相同。团体绘画以小组形式开展,4-6名儿童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社科联干事和两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以上咨询师,且受过绘画艺术治疗培训)。绘画前先让儿童熟悉绘画材料,明确绘画任务。待绘画作品完成后,组织儿童总结收获,分享体会,表达主观体验,再由辅导老师呈现问题,对个别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在每次辅导过程中需建立积极的、温暖的、真诚的团体,以保持团体的吸引力,确保儿童有兴趣参与治疗全程。
(四)绘画辅导前测情况
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心理问题(内容量表分>8分)有学习焦虑(占3333%)和自责倾向(占8%)。
(五)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前后测情况
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前测均值为4288,后测均值为3444,前后测差异显著(t=45,p=000)。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体减分率为20%。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习、焦虑、孤独、自责、恐怖、冲动等维度前后测差异显著,后测分数均显著低于前测分数。这表明,经过绘画艺术治疗过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六)正性负性情绪前后测均值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负性情绪前后差异显著,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正性情绪后测均值显著高于前测均值。这表明,通过绘画艺术治疗,留守儿童对负性情绪处理能力有显著提升。
三、讨论与分析
(一)绘画艺术疗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有效性
1.促进儿童表达,明确自己需求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9-11岁阶段的儿童处于预备青春期,自我冲突的一般特点常流露于人际交往、学习等行为中,容易被老师、家长忽视。阳江市社科联早期的调研发现,这一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相对于一般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又不想别人干涉自己;更不易对人敞开心扉,不愿意表达自己。本研究的前测结果也表明,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学习、人际方面的焦虑。绘画对儿童来讲是其最初、最简单的语言。一方面,绘画艺术治疗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表达内心,进而缓解儿童不想表达而产生的阻抗心理,而且比较直接的谈话式咨询更易被接受。另一方面,绘画艺术疗法可以帮助辅导老师更直观地了解儿童心理需求,推进心理辅导过程。
2.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提高儿童的能力
一方面,绘画艺术疗法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以鉴赏绘画作品为手段,能有效促进辅导老师与儿童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优化辅导效果;另一方面,该疗法本身也是促进儿童将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到现实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本研究后测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
3.融入专业技术,凸显治疗功能
绘画治疗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设计了八个绘画主题,确保儿童在绘画艺术治疗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创作空间,使儿童能发挥想象并享受想象带来的快乐;本研究的治療过程注重陪伴,以支持性的心理建设工作为主,适时切入心理干预。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艺术作品,不难发现,不同儿童的前期作品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临摹和规范表达迹象较浓厚,而后期作品则表现出个体差异,主动通过绘画自由抒发内心,这既是绘画的魅力,也是治疗的效果。
4.团体支持,心理减压
不少儿童在参加绘画时,总是抱着“有压力”“害怕”的心情,怕自己画不好。但看到其他儿童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自信的心理会逐渐改变。此外,在分享过程中,不少儿童在同学面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当看到自己的绘画作品被赞许时,会有一种欢愉、轻松的感觉,甚至精神面貌也有了改变。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对比也证实了此成效,对比分析表明,儿童消极情绪得分总体有了显著的下降。由此可见,绘画对于调节儿童的消极情绪有着良好的作用。
统计数据表明,经辅导后,儿童的焦虑、恐怖等倾向显著下降。在实际观察中,有些儿童因在生活上表现出恐惧、害怕等,他会将这些消极情绪通过绘画表达。因此,绘画既可以准确表达儿童内心的情感冲突,而且会让儿童获得成就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当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潜意识的情感时,他们的人格完善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团体绘画治疗与个案矫治相结合的针对性
本研究在十二周辅导服务中设置了八次绘画艺术治疗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涂鸦、人像、场景、感受、家庭、想象等主题的绘画任务,辅导老师在每一次干预中分别从儿童作品创作动机、作品内容分析、共同探讨等步骤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儿童自我倾诉、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并逐步学会自我提升。如自画像是儿童认识自我的途径,儿童通过画自己来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辅导老师在分析绘画者的自画像时了解儿童的自尊水平,为个案辅导提供真实的材料。本研究还特别设置了家庭这一主题,辅导老师鼓励儿童说出自己及其家庭成员的感受,在该主题绘画中老师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不缺乏爱,而是缺乏正确表达爱的方式及积极的家庭沟通形式。在自由绘画中,儿童会将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和压抑最深的情绪情感投射出来,这是一种无意识内容在意识层面的反映。
团体与个体辅导相结合是本研究最大的特点。在团体绘画中鼓励有相似经历的儿童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模式,让儿童在团队的帮助下自我反思,获得支持,促进问题解决,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最终实现心理治愈。针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儿童,辅导老师还辅之以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在更深层次的个案辅导中,辅导老师运用短期焦点治疗法、系统家庭治疗、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技术,以稳固辅导效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绘画治疗体现了心理治疗的功能,能够积极启动儿童的内在治愈机制,促使个体意识与潜意识沟通,进而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运用绘画艺术疗法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进行了探讨。项目最大的特点是找准了服务的需求,由社科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提出服务矫治的理念,并结合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前后测数据,使得本研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方案,进而检验服务成效。经绘画艺术治疗干预,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更为客观,社会交往功能更为积极,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自尊、自信和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