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7-04黄家善
黄家善
摘 要 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建设能够有效保障警察健康与职业能力水平。以职业需求为视角,发现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有偏差、教学内容与警察职业需求不能对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欠丰富、教学考核评价缺乏科学全面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职业化、实战化、健康化的理念,将警察体能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术科两大模块,明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并在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职业需求;警察体能;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57-04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民警察的任务,其警察体能课程在培养具有健康和良好警察职业能力的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身体素质教学或是招警考试的体能教学层面,缺失健康、职业、心理承受、专业技能服务等内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形式等都还存在很多不合理性。
一、警察体能的概念及内涵
随着体能学科的快速发展,其涵盖的内容不断充实并与其他学科交叉。因此,明确警察体能的概念及内涵有利于教师科学、全面、准确地理解警察体能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实战需求。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的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即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警察体能应包含有形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健康状况和无形的智力、心理、适应能力的相对稳定组织系统结构。从警察职业的社会属性上讲,警察体能是警察在工作、训练及执法中有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短间歇的大负荷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机能,抵抗疲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身体能力[2]。该论述直接指明了警察体能素质内涵需以警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警察身心健康为落脚点,既包括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健康和职业需求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质、专项智力水平,以适应公安工作的高强度、高压力、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要求。
二、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能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理解不到位,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有偏差
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学目的是强健学生体魄,促进身体健康,促进警务实战技能的掌握,为警务执法实践服务。而目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能指导思想仅以提高身體素质为主,在教学中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忽视了警察实践工作环境的需求,忽视了警务技能、警务战术、警察武器训练等课程的需求,更忽视了警校大学生群体健康知识的教授,导致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学目标仅停留在强健体魄或是招入警考试达标上,目标与职业需求出现差别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与职业需求相去甚远。
(二)教学内容与警察职业需求不能对接
1.缺失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警察职业首先需求的就是健康,现阶段警察群体职业病普遍,如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心脏病等,且从年龄上看比其他职业偏年青化——在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的今天,一线民警的平均寿命却只有48岁[3]。从数据上看,我国民警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低得多,且职业病存在的情况较为普遍,可以说警察群体健康状况堪忧。而目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满足警察职业对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求。
2.缺失警务实战技能专项体能教学
警务实战技能是警察一种职业技能,该课程包含警察防卫控制、警察警械武器使用、警务战术等,这些技能都需要一定的体能作为基础,没有专门性的体能作保障,这些技能都是“纸上谈兵”,更别说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了。目前,公安院校体能教学中并未开展为技能服务的专项体能素质训练,缺少以实战技能课程需求为核心的专项身体素质、专项智能素质、专项心理素质、专项身体机能素质等训练。
3.缺失对警察执法环境适应能力的教学
警察执法面临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极端等特点,执法场景一般包括街道、路面、楼内、狭窄空间、厂房等,气候环境一般是高热、极寒,且很多执勤是处在弱光情况下实施的,如盘查、带离与抓捕等,这些是人民警察日常工作的主要环境,针对这些环境的专门性体能训练是现阶段警察急需的素质要求,是保障工作质量和生命健康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公安院校还未开展相关内容的训练,因此缺失对警察执法环境相适应能力的训练,必然导致教学训练实战化对接不足。
(三)教学形式单一,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目前警察体能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锻炼为辅,这种过多关注课程内教学,而忽视课外教学的探索,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警察体能课程内课时较少,而体能训练是需要长期不间断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充分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学效果与实战无法对接。
(四)教学方法欠丰富,缺乏学习动力培养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达成教育目的之手段的体系,是教师教学实践力的最直观表现[4]。目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的教学法,缺少依托最新载体的现代教学法。需要肯定的是,传统体能教学训练法是有效的,但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维与见识,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积极影响,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体能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目前公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教学考核评价不健全,不能有效促进自主锻炼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5]。而现阶段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采取达标的方式进行,一般都是以耐力性的中长跑、上肢力量、立定跳远、越障等大学生达标或是招警考试的项目达标来评定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针对学生在体能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等生理和心理上的过程性评价难以实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另外,这种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缺少评价指标体系,也忽略了对第二课堂学习的评价,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
三、基于警察职业需求的体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警察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依据教育部大学健康体育以及为公安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研究提出了体能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6]。同时“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也是教育部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民健康生活的迫切要求,因此,在警察体能课程教学中应将培养健康意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作为首要目标。二是为警务实战技能服务的指导思想。为实战技能服务的专项体能训练是基础,更是警察掌握警务实战技能的成败因素。警务实战技能包括徒手防卫、徒手控制、警械控制、武器控制、抓捕战术等,体能教学目标就得针对这些内容建立专项体能训练,这样才能更加适应警察职业需求,并能按照习近平书记对公安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总要求执行。三是以适应职业环境为指导思想。警察执法环境具有复杂性,在课程教学中应体现警察的职业环境进行体能训练,以符合警察的日常实际工作需求。
(二)根据警察职业需求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警察职业需求,体能课程应在基础身体素质训练上增加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训练内容,本研究将体能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大模块:理论模块与术科模块,见图1。
1.健身与训练方法内容
健身与训练方法就是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包含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这些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主要是针对招警考核项目开展的訓练。这些训练内容是基础训练,是整个训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花大量时间且主要是利用第二课堂来实现。
2.警察专项体能训练内容
警察专项体能训练主要是针对防卫控制、武器使用、警务战术等课程需求的专门性训练,其训练结构包括专项身体形态素质、专项身体机能素质、专项身体素质、专项智能素质、专项心理素质5项内容[7]。
警察专项身体形态训练:保持身体形态匀称,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不宜过胖或过瘦,有较强的肌肉充实度,为攀越、奔跑、速降、搏击防卫、警务战术、武器使用等训练提供基础条件,在训练中应把握体重、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等指标监测与改善。
警察专项的身体机能训练:应适合警察的身体指标素质,包括有较强的肺活量、心脏功能良好,有较好的无氧和有氧能力。在训练中可以提高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为训练依据。
警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耐力、专项灵敏、专项柔韧等素质训练。其中,专项速度素质包括身体运动速度、动作位移速度[8];专项力量素质是指警察个体的最大力量和绝对力量,是警察自身极限负荷力量;专项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耐力、速度耐力、上肢肌肉力量稳定性和下肢静止肌肉耐力;专项的灵敏素质包含警务实战技术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反应性能力;专项柔韧体现在防卫控制、警务战术、武器使用技术的需求上,在训练中主要把握其他警务实战课程的需求开展训练。
专项心理素质训练:应把握高水平的心理稳定性,越是情况复杂,越要有平和心态、顽强的意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意志力、自控力、应变力,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应激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应激原的耐受与适应程度强,并能有效克服紧张、焦虑、抑郁的能力。
专项智能素质是指体能、体育项目训练的理论知识、运动训练学、健康知识、法律、警务实战技能理论知识等。在训练中应加强理论模块学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中把智能训练作为重要的内容,其强化警察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有利于有效地进行现场处置。
3.与执法环境相适应的体能训练内容
与执法环境相适应的体能训练主要是针对警察执法环境设定的相应训练。第一,把握特定时间开展训练。警察群体执行任务时间不固定,白天、夜间均有任务,在训练中强化特定时间训练,拟补夜间训练,强化身体在夜间状态下体能素质,以适应实战需求。第二,把握空间上的训练。警察环境可能是室外,也可能是室内,可能是宾馆、居民楼、厂房、加油站、山地、空旷地、林区等,在训练中应结合实际采取模拟场地开展适合的体能训练,以强化适应环境的体能需求。第三,把握气候条件的训练。警察执法时气温、天气状况无法确定,可能在寒冷的冬季、炎热的夏季、暴雨中、冰雹中、暴雪中,因此在体能训练中适当模拟警察在寒冷、炎热、恶劣天气的条件下执勤、抓捕等,有利于提高警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内容
警察院校基本是不单独开设体育课程,警察体能担负着体育课程的职能,因此让学生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既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获得价值感,锻炼其合作意识、拼搏意识、团结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与行为。
(三)创新体能课程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
警察体能课程受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时的限制,大幅度增加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第一课堂重在“启发”,课堂教学主要是健康知识、健身与训练的方法、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执法环境体能训练等内容教学。第二课堂重在“自主参与”,具有自主性、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竞争性、广泛性、生动性的特征[9]。警察体能第二课堂教学包括课余训练、群体活动、竞赛、专家讲座、网络课堂,这些应该成为学生参与警察体能课程的主战场,应成为体能教学的主要形式。
(四)在原有体能教学方法基础上增加多种教学方法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开发网络教学法。在警察体能教学中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教学,可将健康、养生、健身方法、训练法、技能等教学内容,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种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还易于学生接受。二是增设核心力量教学训练法。核心力量教学训练法是针对人体的核心区域如腰、腹、关节深层肌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一般采取徒手、持器械分组、分层次有计划的训练,对于提高人体核心区域能力效果显著,在控制人体平衡、协调、上下肢力量传导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正是警务实战技能中警察防卫控制、警务战术、警察武器使用急需的素质要求。三是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分组教学法是按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等进行合理分组,主要应用于运动队、群体活动、竞赛等第二课堂教学,并在这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辅助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