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生写作意识的培养
2020-07-04任同新
任同新
摘 要:作文在语文科目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多的,因此,语文写作在考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作文写作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集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是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倾注心血最多、办法措施运用最多、但往往结果往往并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过程之一。那么,作文教学有没有最优的教学方式,有没有使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训练方法呢?下面笔者针对初中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进行简述。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意识;培养
通过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認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径,只能从根本上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多角度多层面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写作训练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变“写不了”为“让我试试”,变“不想写”为“我愿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为化解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老顽疾”,我愿与诸位同仁一道,共同去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在初中作文训练中,学生缺乏作文写作意识的几种常见现象及原因剖析
1.学生害怕写作文,这主要是作文写作的恐惧心理所造成的。一是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功底不厚,表达能力欠缺,总感到写作文无话可说,或者是无从表达,无从写起,也就是对“写什么”“从哪写”“怎么写”这三个问题所产生的畏惧心理。二是由于学生在作文写作训练过程当中,或因为作文水平不高,质量不佳,还没有从同学和老师处得到自我心理上所期盼的嘉奖与褒扬,还没有体验到作文写作的快感,自然就没有积极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在作文写作的意识上,就已经敬而远之了。
2.学生不愿写作文,由于作文写作要有丰富的素材,要进行作文主题的初步确立,还要根据新学的知识进行作文构思,谋划详写的重点,首尾的照应等要求,一些学生一听到作文写作,脑袋马上就大了、就炸了。因此,畏惧心理自然就产生了,兴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几点尝试
(一)引导教育学生明确作文写作的目的,解答学生“为什么写”的疑问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记等综合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白作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文写作的目的呢?
我的方法首先是以身示范,熏陶感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学生一听,班内学生活动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作品中得到了描写,自然十分高兴喜悦。也许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很神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也许会因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除了教师的榜样引导以外,还可以利用学生中现成的实例来引导。这样通过师生理论和实践上的互动,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就会日渐重视作文写作,也会日渐理解作文写作在学生的现实交往中的桥梁作用。
(二)培养学生关注小人物的选材意识,解决“写什么”的难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作文选材的方向。部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通常是选材上喜欢“高大上”的事例,以为只有这样的事情才有内容写,才有话说,才能表达“高大上”的主题思想。其实,学生选择这样的事例,作文往往就成了流水账,这样就容易造成内容空洞无味,表达方式单一,主题也就不会“高大上”,通过作文训练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相反,如果积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朋等普通人,透过他们平凡普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中挖掘出内在的情、智、礼、义、孝,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样的以小见大的事例,不仅不少,反而随时可见,主题不仅不会平淡无味,反而更能感人泪下,因为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对美的发现和感受。
例如,我在作文课堂训练中,常常引导学生以小人物、小事情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如《妈妈的小棉袄》《雨伞上的小水滴》《温暖的小苹果》等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平凡中的真情,让学生在身边寻找闪光点,在普通中挖掘崇高,放大细微之情,这样学生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就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了,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事”,下笔有言,言之有物,作文训练的难度仿佛降低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意识增强了,兴趣自然就浓厚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重视书本阅读的意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现在学生写不好作文,突出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缺乏独立思考,材料在心中只是简单的复制,并没有进行一番精耕细作,而是直进直出,更谈不上反刍消化了,“怎么写”常常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重视阅读,以读促写,唤起兴趣,是解决作文“怎么写”的一条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要写出好文章来,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报刊、名著,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等,就是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随时摘抄其中优美的语句、文段,及时写下读书情动之时的所思所想,不断地深化自我的思想情感,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仿写”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仿写”就是以范文为参照,进行有自我创新的作文写作训练。但是,在一些学生的作文训练当中,“仿”往往是机械的模仿,是照搬照抄式的复制。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训练时,很多学生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大多都是眼睛大、鼻梁高、嘴巴小、眉毛弯等用语,人物描写脸谱化、模式化,没有各自独有的特征。所以,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仿写”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仿写”观,积极引导学生在“仿写”中有创新,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推陈出新,真正发挥经典文本的示范作用。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安排学生以此为参考,进行一篇《故乡的冬天》的作文写作,训练抓景物特征的写法;学习了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一文后,安排学生进行一篇《夏》的模仿写作,训练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实际上,让学生在进行模仿性作文训练时,教师只要给学生布料工具和图纸即可,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一定能够构思剪裁出五彩缤纷的四季之景,焕发出青少年内在的智慧和聪颖,相信经过日积月累的磨炼,他们定会闪耀着智慧的双翅搏击长空。
三、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宁高勿低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处于童年与青年的过渡期,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人和事的理解,不仅没有定型,而且也不可能深刻、全面。因此,他们对素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像新生儿学走路一样,都处于尝试阶段,难免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缺失,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教师就要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以热情和微笑去鼓励,适当下调训练标准,放宽训练尺度,只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寫,有情可诉,就应当让学生放开手脚,驰骋思绪,不受约束,这样,一次两次,一月两月,日积月累,只要学生保持写作训练的热情,就会让其转变成为“我想写、我愿写、我会写”,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作文讲评求全责备,放大缺失
作文训练,是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种自我创造、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心理与心灵的一次难得的过滤与净化过程。如果就其中的缺失,作为作文评判纠正的重点,或刻意扩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失败、失意的心理感受,就不可能体验到写作的快感。这样对写作意识的激发,对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害无利。如果教师在评判时侧重褒奖学生的优点,或者在全班集体评讲中,就某一闪光点进行肯定、示范、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写作的快乐,学生就体验到了写作的获得感、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写作意识自然会增强,写作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写出好作文自然就指日可待了。
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不是急于指导学生如何写,而是要竭尽全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中具有不间断的写作冲动,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快乐的获得感中行走飞跃。
四、结语
当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负担,当学生面对作文不再面露难色时,作文难的问题将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生花妙笔之下的河山壮美之景。
参考文献:
[1]曾黔华.略谈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7).
[2]王忠根.谈谈对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4).
[3]赵琦.略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9).
[4]王喜.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