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研究
2020-07-04韦玮章诚
韦玮 章诚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使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学术期刊传播不再仅限于纸质订阅,网络传播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存在内容单一、更新频次较慢等不足,并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从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软件创新、评审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期刊传播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 网络传播;传播方式;传播内容;AR/VR;学术平台App;审稿流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086-02
学术期刊是指由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其内容包括原创研究、综述文章等形式的文章,以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学术期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国家认真的学术期刊数量已达6 468种[1],但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学术期刊“全、散、小、弱”的问题越发凸显,学术期刊没有特色,传播内容不能吸引读者,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有限。
1 学术期刊现有的互联网传播方式
1.1 与期刊数据库合作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下简称“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维普”)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下简称“万方”)是我国三大学术期刊数据库,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与这些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读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想要获得的内容时,数据库会按照时间、作者、单位等参照标准列出相关文章,读者只要用鼠标点击,就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下载和阅读。截至2018年12月,仅中国知网的年下载量就达到了23.3亿篇次[3]。此外,部分学报与数据库平台达成合作,采用网络首发、优先出版等出版方式,改变了过去纸质期刊付印后才能在网上出版的模式,使文章的出版周期大幅缩短,传播效率逐渐提升。但读者如果想要通过这些平台获得学术资源则需要给付一定的版权费,仅仅从学术期刊传播角度来看,“知识付费”无疑给学术期刊的传播设置了一定障碍。
1.2 建立官方网站
现在几乎每个学术期刊编辑部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但大多数网页都比较简单,包括期刊简介、组织架构、往期文章、学术活动、投稿方式等板块,其中比较重要、更新最频繁的就是往期文章这个板块,期刊编辑部一般都会将往期文章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进行公布,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期刊发展的方向,为潜在投稿作者提供参照标准。对于知名核心期刊而言,由于期刊名气较大,读者会主动登录这些网站,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1.3 移动客户端
新媒体时代,各个学术期刊编辑部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宣传本刊所刊发的学术论文,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将学术信息推送至读者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
2 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对学术期刊传播产生的影响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简称,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it/s,几乎是4G的100倍,3G时代手机具备了快速处理图像、音乐等能力,4G时代手机具备了处理视频的能力,而5G具备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等特点,为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可能。2019年12月23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5G商用,全国开通5G基站12.6万个。2020年要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力争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4]。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变化。
2.1 期刊传播媒介将逐渐增多
和传统的纸质书本相比,电子图书具有便于携带、发行方便、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在4G时代,人们开始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数字化阅读,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也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这些平台将本刊物的文章推送给读者。但进入5G时代,期刊网络传播的途径就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冰箱、汽车、空调等设备都能联网,期刊阅读将打破空间限制,网络传播方式将变得更为重要。
2.2 期刊内容传播形式丰富多彩
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目前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些研究成果,一些期刊编辑部引进专业新媒体人才,迎合4G时代人们转向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将刊发的文章进行二次加工,采用精简文章内容、加上图片重新排版等方法,方便读者尽快了解学术研究成果。而到了5G时代,论文传播将呈现更多的形式。2018年的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显示,“AR/VR与人工智能已经初步应用于出版,截至到2018年底,国内出版的AR图书多达数百种”[5]。
3 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的路径
互联网5G时代即将来临,学术期刊在面临着一些危机和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从传播信息、传播渠道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传播能力,帮助学术期刊更好地转型升级。
3.1 坚持“内容为王”,凸显期刊特色
5G时代是信息革新时代,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技术能够让他们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求的内容。但是,很多人文社会类期刊是综合性期刊,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各个学科都有涉及,没有自己的内容特色。订阅纸质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之一,但新媒体兴起后,保持纸质阅读习惯的人群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技术,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调整选题方向,在内容上形成自己刊物的特色,更有利于期刊的传播。
3.2 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探索AR/VR传播新模式
AR/VR与人工智能在出版方面的应用,让期刊在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上推广的模式面临挑战。2019年6月,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三维码融媒书,这本书融合了文字、绘画、AR、VR等多种元素,“在绘本部分,扫描传诵千古的《咏鹅》,整个房间就会全部沉浸在水中,孩子们可以在水里捞鱼、和鹅嬉戏”[7]。
3.3 期刊间加强合作,共建学术平台App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期刊业快速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与期刊数据库合作,对期刊的推广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App软件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主题相似。未来的期刊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鲜明的主题能够方便读者阅读和搜索,但是单一的期刊影响力较小,相似的期刊形成集合,在某个领域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2)具备多种功能。该软件不应是某个期刊独自开发的软件,也不能以核心、非核心进行区分,而是主题相似期刊的集合。未来,该软件不仅要包括各个期刊的线上投稿、线上审稿等基本功能,还要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主动推送给读者,增强与读者间的互动。
3.4 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加速期刊审稿流程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是期刊编辑部把握本刊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要想缩短审稿周期,增强期刊文章时效性,就必须对现有的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审稿方式进行调整。第一,学术期刊编辑部要建立专家库共享机制,不断壮大专家队伍,提升学科交叉的审稿能力。第二,学术期刊编辑部要实行专家审稿分级奖励机制,根据审稿速度、审稿质量等不同指标进行奖励,打破现有的固定周期限定机制,提升专家审稿、作者投稿积极性,不断增强期刊文章时效性,提高期刊传播关注度。第三,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将各个环节记录在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操作,避免因为同行评议不客观、不透明等造成的审稿周期变长,提高审稿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认定情况的公示[EB/OL].[2017-02-06].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7/314124.s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3]涂佳琪,楊新涯,王彦力.中国知网CNKI历史与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9(9):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9-12-23].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7039597/c7580328/content.html。
[5]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科技与出版,2019(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