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择得好素材
2020-07-04唐惠忠
议论文是备受同学们青睐的一种文体。它上手快,易操作,题旨相对显豁;同学们只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据积累,800多字的文章一般是能比较快捷地写成的。但是这几年高考,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议论文并不多见,这与同学们不善于选取恰当的论据不无关系。
那么,选择论据有哪些注意点呢?
首先,要留意选取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请看以下三则素材: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面对招降时大义凛然的回答。
(3)鲁迅先生年轻时,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写下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三者都引述了人物诗作,都包含着“爱国”的内容,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细微差别的:论据(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论据(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论据(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因此,同属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论据(1);侧重于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应用论据(2);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该用论据(3)。由此可见,只有最切合论点需要的论据,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而要挑选这样的论据,就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差异;筛选、辨析的标准是论点、论据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联系是具体的。
其次,要尽量选用一些新鲜而生动的材料。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把它们当做“百搭”“万金油”,随便什么论点,改头换面一下就用上去了。这些所谓的“经典论据”,往往有“陈芝麻烂谷子”之嫌,会让读者味同嚼蜡。所以,最好能选择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
[经典引路]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文/郭震海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銀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6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有此匠心,才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选自《人民日报》)
[品读]
作为时评文,这篇文章从生活现象入手,有评论的理论高度和鲜明的观点,题目直击主题,态度明确。文章论证充分严密,如古代“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魏晋“百炼钢”乃至今天的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顾秋亮的事例和草婴翻译《战争与和平》的事例,让论证充分;而诸如“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等理论论据,让论证更趋严密。这样事理结合,有理有据;同时又有散文的语言之美,徐徐道来,如话家常。
[佳作展示]
反省:无法缺席的必修课
文/包文翰
先来看一则关于反省的有趣故事: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辛苦,关心地问它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
从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读出什么?眼睛长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我们看不到自己,我们只能用它来看世界,看别人。这是生理特征,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不应该养成类似的心理特征,以致无法正视自己的得失。要知道,学会反省乃是一门需时时研习的必修课。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应该努力去塑造和追求完美。所谓“反省”,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整天抱怨别人、抱怨环境。一个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自救。曾读到一个小故事: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样……”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拿了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嘛!”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像故事中这位太太一样,将反省这门必修课完全抛到了脑后?
反省是无法缺席的必修课,反省过后呢,贵在行动。比如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每晚都要自我反省。他说自己犯过十三项严重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定一个要改进的缺点做目标,并每天记录;下一周再努力改正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难怪富兰克林会成为受人爱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不能反省的人永远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进一步说,一个不懂得反省的国家乃至民族,也必然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记得德国前总统高克在一次演讲中坦承,几百万苏联红军在德国战俘营中死亡,或是病死,或是饿死,或是被杀;出于种种原因,苏军战俘的悲惨命运以前从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至今它还存在于记忆的一个阴影当中”。国家元首公开高调承认二战中苏军遭受迫害的事实并真诚谢罪,为德国反思二战罪行又扫除了一个历史盲区。事实上,二战结束70载,德国战后对历史的反思尽管艰难曲折,但一直在深入,德国因此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
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往往会被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停止毫无用处的抱怨,静下心来不断研修反省这门功课,让内心达到一种平和、愉悦的状态。
[点评]
本文开篇由“关于反省的有趣故事”导入,然后进入正题——“学会反省乃是一门需时时研习的必修课”;在“议”的部分,作者主要結合一则反例,论证了“一个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更不可能自救”;“联”的部分,则分写两层内容,一是“反省过后呢,贵在行动”,二是“一个不懂得反省的国家乃至民族,也必然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里的例证,均真实而贴切。结尾部分收篇作结,再次强调了“静下心来不断研修反省这门功课”。
文章材料丰富,脉络分明,行文表达简明通顺。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湖山路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