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及对外传播途径

2020-07-04李雨桐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友人途径传统

李雨桐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445104

“孝”是中国传统品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原生性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家庭层面,“孝”使家庭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们自觉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在社会层面,一个受到孝文化熏陶的社会很少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人们尽忠职守,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孝”的内涵、实现途径以及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当代中国孝文化中注入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比如西方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观念,这与传统孝文化存在冲突,因此,当今孝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导致很多人不知到底何为“孝”,甚至国外一些人对中国孝文化产生了误解,认为中国的孝文化就是“不顾个人的意愿,对父母权威的绝对顺从”。现实要求我们对孝文化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取其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正确把握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同时积极寻求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孝文化释义与发展

提起“孝文化”,就要从根本“孝”字说起。甲骨文中,“孝”字上部像一佝背老人,手拿拐杖,尽显老态龙钟之态;下部为一“子”,向下做磕头状,似乎在服侍老人。引证《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这就体现了“孝”最原始的意义——侍奉长辈。传统孝文化内涵包括赡养、敬亲、悦亲三个层次,赡养指物质上的奉养,敬亲和悦亲指精神上的尊重和顺从。

孝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跌宕起伏的过程。殷商时期,“孝”字首次出现,标志着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到了周代,统治者积极致力于礼乐政刑的建设,孝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孝”的伦理道德体系。孔子的“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反映了周代的孝礼。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孝”从家庭推广至社会,倡导“忠孝”,“孝”从局限于血缘关系的善事父母延伸到政治、宗教等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性准则。《孝经》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意思是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者的顺从上;在家做事有条有理,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用“孝”将血缘关系和政治联系起来。汉代“以孝治天下”著称,是历史上把“孝”看得最重的朝代。“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是时人的普遍认知。明清时期,孝道出现极端化的情况,愚忠愚孝之风大肆盛行,出现了许多愚昧、荒诞至极,比如“割股奉亲”的愚孝行为。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层面变得错综复杂,大批人对孝文化“全盘否定”,甚至出现谈“孝”色变的情况,孝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直到近三十年,对于孝文化的学术研究才开始慢慢复苏。

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化在中国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落,到如今的慢慢苏醒,经历了一个异常曲折的过程。

二、孝文化的现代内涵

传统孝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显得过于呆板,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孝文化被持续注入具有时代性的新鲜血液,其现代内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总的来说,现代孝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平等性与相互性。当代社会是开放、平等的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也不是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价值观念。孩子也应该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理解父母。子女和父母的相互尊重避免了父母拥有绝对权威局面的出现。

第二,文明性和科学性。传统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曾作为统治者奴役百姓的工具,出现了非人性、非理性的畸形观念,要构建新型孝文化,应摈弃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坚决反对“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等愚昧残忍的愚孝行为,提倡更加科学文明的尽孝方式。

第三,注重精神层面的“孝”。孝敬父母要内安其心,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不应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给父母精神上的关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竞争大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焦头烂额,往往忽略了父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父辈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所以相较于物质赡养,精神赡养显得尤为重要。子女应该主动关心父母,即使身处异地、工作繁忙,也要尽可能多的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

现代孝文化更符合时代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对现代孝文化广泛推崇、积极实践,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必然产生积极影响。

三、孝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变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想要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由于国家推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时间还比较短,文化传播途径都比较受限,还有因为文化冲突而令外国友人对中国孝文化产生误会,因此孝文化的对外传播仍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面对困境,必然要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通过对外汉语课堂传播中国孝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效率最高的地方,对外汉语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孝文化的传播。例如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三册(下)第二十二课《母亲的心》讲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教师可以从文本拓展到对中国孝文化知识的讲解上。这一传播途径高效可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现存的对外汉语教材涉及孝文化较少,即使存在也是表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很少明确指出孝文化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介绍孝文化时,要具备丰厚的孝文化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技巧,否则很有可能事与愿违,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曲解。

(二)构建“互联网+孝文化”模式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打开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想要的信息。孝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使人们在线上就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国孝文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通过形象有趣的网络视频而非书本来获取知识,所以通过网络视频传播中国孝文化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同时也为不想出家门就能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以及自媒体制作一系列英文短视频介绍中国文化,例如中国的成语、神话传说等等。孝文化的传播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将传统孝文化中正能量的、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典故以及现代体现孝道的行为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网站,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孝文化。

(三)打造丰富的孝文化体验活动

对于在华的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就是亲自体验。2018年,孔子故里曲阜举办了“大哉儒道,行孝承义”母亲节孝文化系列活动,旨在让人们体验传统孝礼,更好的理解孝文化。由此受到启发,高校及社会可以打造一系列适用于外国友人的中国孝文化体验活动。外国友人可以穿上中国传统服饰,学习孝礼,或者观看情景剧,聆听榜样事迹,对中国孝文化有切身的体会。

在孝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正确合理的途径不仅能够避免文化冲突,还能体现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四、結语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否定和放弃,应该保持与时俱进,及时剔除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中华民族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开创更加多元的文化传播途径,提高文化软实力,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郭清香.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2):75-79+97.

[2]季庆阳.近十年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9(03):121-128.

[3]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02):110-113.

[4]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D].延边大学,2005.

[5]邹蕾.“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友人途径传统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丁耀亢“敷衍”挚友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火烧衣裳
失眠
少年力斗传统
送别
清明节的传统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