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20-07-04成煦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成煦

一、高校网络舆情基本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高校网络为载体,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在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对校园生活、校园资讯以及社会其他现象和社会问题表达态度、观点、情感和想法。高校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他们激情澎湃、热情高涨,对于新鲜事物都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对于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和现象都比较关注。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有时比较片面,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从而形成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意性。网络对于大家来说人人都可用,人人都可写,人人都可说,不受他人的约束和管制,是开放和共享的。大家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讨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艺术、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通常大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相关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方式较为畅通和便捷。第二,互动性。在网络空间里,大家都会毫不保留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的网民会参与进来,进行评论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一种观点既有赞成又有反对的,他们之间会争论和辩驳,这种思想的碰撞就是互动的一种方式。第三,偏差性。在网络空间里,虽然大家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但是舆论毕竟会导向一种代表性的观点,那另外的观点就不会被重视,这一部分网民就会引起愤懑不平的心理,会有偏激的情绪,甚至会发表煽动性的言论,这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校园文化的和谐。第四,突发性。往往一种事件的产生是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预测和控制的,是突然出现、突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想法的,人们会突然的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和讨论,迅速形成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來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拓展了教育空间。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形式和途径,课堂是最普遍的形式,网络是最快捷的工具,网络可以提供各种各样学习教育的资源。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减少很多的局限性。这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空间、增加他们的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能够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阅览世间百态,了解世情、社情、民情,为自己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自身更加全面的发展。

提高了传播速度。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对大学生的发展才能具有最大帮助。相比传统的媒介,比如广播、报纸、图书等传播速度慢,实效性不高,报纸达不到今日事今日见的效果。而网络作为新媒体,有它自身独特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优势。老师可以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随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观测和监控,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想法。老师通过观测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时时了解学校的大事小情,知道学生对于事件的反映和表达。针对不良倾向、偏激观点,老师及时提出可行的方案和策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将问题及早的扼杀在摇篮中。

丰富了内容形式。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形式丰富,涵盖范围广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网络舆情应该偏向于校园事件和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第一,高校设立思政教育的专题网站。高校的专业众多,有的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离得较远,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了解较少,设置了思想教育的专题网站,可以给这些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内容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设立专题网站还节约了大家的时间,给学生针对性的指导。第二,加强大学生党史党情教育。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理念必须坚定,思想必须先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党章党规、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社会的不良风气要及时的摒弃,做到不骄不躁、不浮不夸。在舆情网站上不断地显示党的教育,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和启迪,增强自身的凝聚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有效途径。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加大了高校信息的监管难度。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就决定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难度,高校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具有隐秘性,网络渠道较广,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庞杂,既有积极的思想又有消极的影响,有对学校和社会表扬的,也有危害和不利于学校的言论,这使得高校监管难度大大增加。网络上出现谩骂学校的不良信息,有的甚至充斥着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利的影响,有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甚至影响着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对高校网络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过滤和删选,删除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负面言论,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

弱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且有个性的年轻群体,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参与者。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规定的教室上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随时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评论,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和互动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因此,要想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不受时空的影响,可以把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聚集到网络这个大环境中来,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只要有需要,大家可以不分时间和地域进行传播交流,增强了交往的便捷性,这使得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速度更快。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大学生整天沉浸在网络的空间里,容易受到各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外国企图通过控制舆论导向来“西化”青年大学生。例如:现在的大学生都崇拜国外的明星,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国外的节日成为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国外的节日有一种狂热,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些都是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表现,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抛着脑后。这警示我们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建设,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思想的年轻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对于网络舆情中学生传播的负面消息,学校的管理方式是打压学生,强制命令学生删除,但这种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会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学校应该考虑这一问题,创新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在网络舆情的视域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监管和引导相结合。高校教师在舆情监控中发现学生发布负面消息时,应该主动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摸清他们不满思想的来源,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尽量的说服学生,使他们心服口服的删除不良信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当前,高校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这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专业的教师管理队伍。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没有专职的老师,都是一个老师分管好几个部门的工作,没有集中的精力来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管理。而且兼职的老师并没有管理网络舆情的经验,缺乏网络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一些网络操作并不熟练,都是凭借自己的想法来执行。高校针对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应建立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懂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第二,进行专业指导。首先,作为传授知识、培养接班人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在首位,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的政治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负面的消息时,要具备政治敏锐性,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素养。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自身的文化功底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指导学生。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创新,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网络意识。高校应该定期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有的教师只懂得一点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的一些软件并不知道,需要通过培训解决这一问题。

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网络舆情。现在的大学生是一批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敢说敢做的年轻群体,由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地域差异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待事件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有所不同。对待网络舆情出现的热点问题,有的学生看法比较偏激,随心所欲的发表一些激进的言论,甚至有一些同学煽风点火,扩大事件的严重性。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专业的老师对这些學生进行心理疏导,分析其中的利弊,引导他们理性面对网络舆情,不要利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些方式是不理智、不明智的。作为大学生,要有起码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标尺,正确面对网络事件和言论,不能逞一时之快而忽视学校的荣誉,对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样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和形成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到监管和引导的结合,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张博.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喀什大学,2015.

[3]舒凯.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4]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5]明义敬.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2010.

[6]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9):67-69.

[7]孙静.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104-105.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消费舆情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