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2020-07-04王钰佳
王钰佳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多年探索、建设,形成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经历了七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边缘到重点的逐步蜕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正是因为奠定了如此深厚的基础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的骤然剧变对人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即使这种巨变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未知性,这种情况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社会变革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的积极态度的共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绳和标准,在其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迅速开展起来。1952年10月7日,《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颁布,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也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基本建立。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群众刚刚结束了革命的洗礼,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革命果实,对共产党的领导是衷心拥护和高度信任,这种拥护和信任使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具有主观积极性。虽然后来受“左”的思想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打乱,但是基本原则精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文化大革命”期间,明显的而片面性的政治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多侧重其工具性的功能而忽视其学术性,学校政治课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课,教学秩序被彻底打破。
第二阶段:恢复秩序(1978—1984年)
粉碎“四人帮”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秩序。1978年 4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征求意见稿强调了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把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当时恢复中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拨乱反正的作用。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对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任务和要求。明确了马列主义课在各类专业中是必修课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切百废待兴的景况下,马列主义课的重新开设是拨乱反正的重要环节。当然,由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高校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马列主义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尚待完善。
第三阶段:步入正轨(1985—1997年)
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材要进行改革。1984年 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提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要求。自此之后,高校马列主义课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举的基本构架。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个文件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全面实施,由此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定为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第二,提出各门课的教学要求。如,《中国革命史》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强调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启发式教学更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多运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引出并进行论证。
“85方案”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成熟方案,它突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进一步理顺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内部几大环节,勇敢地承担起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85方案”也存在一些未能落实的问题。
第四阶段:调整优化(1998—2004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对“两课”(高校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作出调整。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由此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一个新方案提出,称为“98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一是明确了课程调整的指导思想。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在“两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规范了课程设置体系。本专科共同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本科增加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各层次各科类开设《形势与政策》。该方案将《中国革命史》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概论”到“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大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五阶段:改革推进(2005—2017年)
进入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期。以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3月印发的实施方案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了又一个新方案,即“05方案”。该方案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规定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必修课。第二,方案要求组织研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研搭建信息资料服务平台。第三,重视学科建设,抓紧开展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有关工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05方案”的出台,标志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开始,其改革的力度、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该方案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教育主题的中心内容,更加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第六阶段:新时代,新要求(2018年开始)
党的十八大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新时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立足规范流程,抓住思政课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等关键环节,在操作层面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印发的直接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件,强调了作为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六个要”、“八个相统一”。习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重要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点
(一)坚持党对课程的领导
建国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主要领导人直接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谈到:“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 1989 年政治风波的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他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会议中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外,中宣部、教育部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给予直接指导。1978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1980年教育部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1985年中共中央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9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和领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二)强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众多课程在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85 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98 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05 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课程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蕴含于基本原理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如“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05 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些课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第三方面的课程是关于如何运用已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觀点和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98 方案”中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05 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三个方面的课程设置综合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性,通过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三)突出实践的引领作用
建国初期,党中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要只局限于校内课堂上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到生产劳动中去锻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思想。建国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也一直以实践为基础。所历经的几次重大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具体教学实践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尤其重视时代性、政治性的课程,需要以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变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挑战,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为了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活动的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把知识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再指导具体实践。用理论指导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发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过程中,逐渐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落实实践教学学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7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今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这些基础和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Z].1978-3
[2]教育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Z].1980-7-7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Z].1985-8-1
[4]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Z].1998-6-10
[5]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2-7
[6]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9):16-25.
[7]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2008.
[8]周中明,金鑫.改革开放30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演进一一回顾与启示[J].沧桑,2009(1):197-199.
[9]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2018-4-13
[10]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