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视域下的共享式发展

2020-07-04李文清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生产力成果

李文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本质的提升。然而社会发展的另一面,又显示出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成果还未能实现由全体人民所共享,甚至于在繁荣的背后,是弱势群体的坚韧付出与强势群体独享增值财富的巨大反差。 这种在一定程度上的独享式发展,是附带掠夺式的单纯的经济发展,表现为体量显著增大、表面光鲜亮丽、社会成员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失衡。为响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党中央提出了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讲可谓切中肯綮。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现实,即要研究现实的人本身的社会关系,正是人本身的社会关系的前后变化最能表现一个人发展的内涵。那么,现实中的人一般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呢?我们从唯物史观关于“两个划分”的思想不难找出,人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乃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也即财产或财富关系,由此则会决定其它物质或非物质关系(如社会地位等)。人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或她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关系中是何种程度上的受益者,则在相关方面必然拥有相应的权利。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一个加和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抽象的指标来说明一般人的发展水平,如果是分配不公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在人的发展的视域中,只有共享式的发展才能体现出人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状态中。

共享式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个人实现“自由发展”作为其全面发展的一種价值追求,我们现在距离这种价值目标还很遥远,人们的个性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大多还是被束缚的,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创造性劳动,经常被异化为一种无奈的劳作。个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擅长不乐意的工作,即个人不得不以一种并不自由的状态存在于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人还远未能够占有自己应然的本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仅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也时刻创造着新的社会关系,这个过程作为人本身的质变过程是渐次展开的,且首先由量的积累开始并为某个节点的质变所准备着的。

从宏观方面来讲,我们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即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关系,异化劳动状态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对造成异化劳动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释放人性中自由自觉的创造力,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二、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总体性呈现

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显然是每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人,社会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是由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人,因而离开具体人的发展去谈社会发展显然没有意义。以下便围绕这样的“人”来考察。

生产力的组成包括作为核心要素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以及能够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的科学技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工具,能够生产出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力体现人对物的改造能力,且人对物的改造必须依赖生产工具才能有效完成。人的智力和实践水平决定生产工具的水平以及劳动成果的大小,工具的制作与使用恰是人之区分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个人劳动手段或使用劳动工具的水平显示个人的发展水平,而社会上普遍使用劳动工具的水平则标志着社会发展的水平,“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具体个人的劳动者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所有制形式到产品的分配形式再到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地位,都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人的这种关系是由人所从事的生产水平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是整个社会存在的基础。之所以称生产关系的总和为经济基础是因为只有生产关系的存在才能保证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力的发挥)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这个语境中,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可以理解为开展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就是所谓的上层建筑。很显然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素也都是人以及人的创造性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相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标志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更替,而这种更替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在这一自然更替过程中,人民群众即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变革社会的主力军。在这里,人民群众的概念是人群中的大多数,是社会人的集合体。为了说明每个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使用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著名比喻——无数的个人构成了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无数个力的平时四边形的合力又构成社会发展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力量。

在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中实践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的结果,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发展的总和,而人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状况则标志着社会(公正)发展的水平,即真正的社会发展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总体优化而非社会成员不平衡发展的简单相加。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享式的分配关系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对发展成果的享用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社会发展的总量掩盖着社会成员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则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雷区。以下我们论述的重点就将集中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体模式(共享式还是独享式)的转变上。

三、人类由独享式发展向共享式发展的历史演进

考察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出来的,但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却是不公平的。从发展的模式上看,资本和权力的独享式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共享式发展占据从属地位。而从社会发展的各种形态来看,独享与共享这两种模式的比重关系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彼时的生产力极端低下,需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密切协作才能生存,人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单纯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模式是完全共享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开始有了剩余,人类进入了第一个私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特征是统治阶级最赤裸裸的、最残酷的独享模式,是绝对的赢者通吃,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表现为依附关系,奴隶们的主要目标也仅仅是如何生存下去。在其后的私有制社会发展形态中,独享式的发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统治者独享的程度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降低,全体人民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有所提高,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已经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对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通过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媒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享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资产阶级独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状况依然明显,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还是要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随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上也有所改良,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改善还仅仅是表面的,剥削依然存在,资产阶级独享发展成果的状况远未改观,贫富的差异甚至在加剧,这一状况的改善自然要落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角度揭示出社会发展应该呈现的共享状态:即人民平等参与社会创造和平等分享创造的成果。恩格斯指出:“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共享式发展模式使得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愉快的心情和期待,能够消解掉劳动异化的感觉,人们价值和尊严也能够得到保障;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也发展了自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生产力成果
来不及生产力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