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0-07-04胡彦琪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胡彦琪

一、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由劳动创造人类幸福的本质论、劳动促进民族复兴的目的论、劳动涵育时代人才的意义论以及尊重劳动主体、崇尚创新精神的主体论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新时代特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劳动价值观本质论: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力量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本质的阐释,是立足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劳动内在本质规律的时代性把握,亦是劳动本质理论的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态度,是社会历史的逻辑起点。质言之,为人的需要创造价值是劳动的根本属性。党对劳动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毛泽东认为,劳动既是谋生、创业的手段,也是无产阶级立德树人的有力方式,应当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面对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邓小平敏锐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认为脑力劳动的优势日渐体现,科学技术对劳动力量的实现意义非凡,强调劳动效率提升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密不可分,劳动在本质上包含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江泽民适时提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在劳动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党的教育方针把控劳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正确价值取向,重申劳动在本质上的阶级指向问题。胡锦涛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肯定劳动在构建主流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劳动创造精神财富的本质规定性。当前,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1],成为新时代劳动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本质论,在把握劳动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赋予“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源泉”的现实力量的定位,推动对劳动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发展。

(二)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目的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夙愿根本在于劳动

从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看,交往和劳动构成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的基本范畴,其中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最具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规定人的劳动的目标指向,成为区分动物性活动的根本性标志。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习近平劳动目的论旨在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方向,包含明确劳动立场和明确劳动目标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习近平劳动目的论明确了劳动的立场和性质问题。劳动,究其根本是人的活动。作为社会性存在物,阶级归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最鲜明的特征,劳动者的阶级性决定了劳动的阶级立场。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劳动能力的发挥必然落脚于服务无产阶级统治。当前,我们之所以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享有幸福的生活、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劳动目的论,明确劳动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社会主义性质,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习近平劳动目的论明确了劳动的目标和前景问题。实践的目标性,是提升实践效能的必然要求。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劳动目的不尽相同。习近平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3]新时期劳动的目的和前景,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价值理念,矢志不渝的践行党艰苦朴素的劳动品质,将各行业劳动者的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上来,为复兴而劳动,以劳动促复兴。

(三)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意义论:劳动涵育社会主义新人

意义,表现客体主体有价值的效用关系,是指外在事物对人深层次、持续性的影响。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意义论,即是在满足人生存需要基础上,阐释劳动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效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摆脱异化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于实现劳动的“自由而自觉”,即劳动是人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梯。在此基础之上,鉴于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更加注重劳动对于培育社会主义青年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在肯定劳动在推进人的发展重要地位基础上,系统性的阐释劳动育人的具体路径,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5]由此,习近平对于劳动意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即:其一,以劳动精神焕发青年的奋斗精神。通过评选、宣传劳动模范,广泛传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塑造广大新时代青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面貌,构建新时代青年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劳动思想。其二,以劳动经历锤炼青年的个体意志。教育主体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活动,锻炼青年实践操作能力,使新时代青年认知劳动价值、增进劳动情感、磨砺劳动意志,培育其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为新时代青年外化劳动行为提供心理支撑。其三,以劳动知识引导青年的强国实践。教育主体要注重将“劳动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工程的全过程,以劳动引领落实新时代青年“五育并举”的施教目标,使新时代青年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始终立足实践、服务实践。

(四)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主体论:尊重劳动主体,崇尚创新精神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创造出人类辉煌的历史。在定义劳动主体的地位时,习近平首先对劳动的历史地位做出客观评价,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6]劳动只有形式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要公正对待一切辛勤劳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充分肯定劳动者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推崇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强调“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7]尊重劳动者历史地位,根本的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勞动者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在体面的劳动中分享劳动成果,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实现人生梦想。最后,习近平劳动价值观指出劳动的灵魂在于创新。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劳动环境和劳动手段伴随生产力发展而变化,劳动主体要根据现实条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劳动的具体目标,创造性满足劳动需求,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劳动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提倡创新精神,既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又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解读。

二、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历史与当下,经实践检验而生成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成果。它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敏锐分析中国实际,勇于突破时代藩篱,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推向前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开辟新的境界。关于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新”,主要在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解决的问题“新”。习近平劳动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的存在,首先必须回应时代最可求解决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是空前的,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立足于此。从依靠劳动解决“温饱”到辛勤劳动满足“美好”,其问题导向的历史性的跨越,印证了习近平劳动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二,立足的条件“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论创新提供崭新的外部条件,使得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竭诚为世界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以“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践行中国方案,习近平劳动价值观体现出显著的理论开放性。其三,理论的结构“新”。习近平劳动价值观不是对劳动及其价值的一般性看法,而是立足于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从劳动的本质属性、目标指向、人学意义、主体地位等方面阐述了劳动系统性的理论阐释,并提出诸多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路径,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彰显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维

习近平劳动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又是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劳动领域的理论化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来源于对物质实践活动的反思。习近平劳动价值观作为其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社会主体对于新时代劳动的根本性认识,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思维。习近平劳动价值观的生成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时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倡导”上。从社会层面看,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充分尊重劳动主体择业自由、劳动平等的权利,倡导全社会形成公正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评判标准,通过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保障劳动主体合法权益,巩固社会法治观念。从国家层面看,习近平劳动价值观鼓励创新、创造,通过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为“富强”夯实物质基础,并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劳动主体,为广大劳动者发挥劳动能力和享有劳动成果提供民主的政治环境和理论依据。同时,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坚定“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唯物史观立场,引导人们将利益诉求表达于劳动本身,缓解利益冲突,实现社会文明与和谐。从个人层面看,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强调劳动的目标即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劳动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主义的接续奋斗涵育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新人,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这本质上要求劳动主体将“爱国”与“敬业”结合起来,在劳动过程中恪守职业操守,践行“诚信”为本的行业理念,在劳动过程中凝聚民族复兴共识,形成友善的社会关系。

(三)凝聚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力量

从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施政原则、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朴素哲学、再到康有为描绘“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蓝图,和谐社会始终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理想。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全面小康的劳动目标基础上,党中央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本质而言即是将中国和谐融入世界和谐的整体框架,以世界协同发展、和谐共处谋求人类福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质言之,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最根本的要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习近平强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8]习近平的劳动价值观,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调要从择业、就业、创业等方面切实保障劳动者劳动能力发挥,注重劳动法律法规制定,倡导“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同时,习近平劳动价值观要求工会帮助劳动者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担当起党和人民劳动诉求上的桥梁作用,践行组织宗旨,赢取劳动者信赖,扮演好“娘家人”角色,明确新时代工会在缓和利益冲突,理顺劳动关系中的重要职责。习近平劳动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多渠道构建公平自由的劳动关系,以劳动和谐促建社会和谐,将劳动主体的劳动热情统一于发展生产,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2][6][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2).

[3]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談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5]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4(1).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30(02).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价值观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