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芥舟学画编》看其“雅俗观”对现代绘画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雅”的审美内涵

2020-07-04吴晓丹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

吴晓丹

摘要:“雅”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审美意蕴。“去俗存雅”也是中国古典审美中的主流思想。沈宗骞在清代中后期画界“正道沦亡、邪派日起”的境况下,力求避俗存雅,编撰《芥舟学画编》一书,详细阐述绘画中的俗与雅。本文试通过分析《芥舟学画编》中对“雅”与“俗”的描述,分析其“雅”的审美内涵及其“雅俗观”对现代绘画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沈宗骞   “避俗存雅”   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155-04

一、沈宗骞与《芥舟学画编》

沈宗骞是清代乾嘉时画家(1736~1820),字熙远,号芥舟,浙江乌程(今湖州)人。画山水、人物,无不精妙传神。生平杰作《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为赏鉴家所宝,有神品之目。

他在进行书画创作实践的同时,还潜心于研究绘画理论30余年。清朝初画道生意盎然,但是从乾隆朝开始,画道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大多数山水画家效仿四王,不思变革。沈于是编著《芥舟学画编》一书,以指斥俗学,推赞雅正。具体篇目依次为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酝酿;共16篇,对清代绘画中所存在的弊病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其中《避俗篇》尤为精湛,详细介绍了绘画中的“俗”与“雅”的具体内涵,阐释了绘画中“避俗存雅”的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针砭启示的意义。

二、《芥舟学画编》中的“避俗”与“存雅”

(一)《芥舟学画编》中关于“俗”的定义

古代画论中鄙弃“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朝的画论中更是多次提到“避俗”的重要性,强调作画者要自觉地“去俗存雅”,避免落俗。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到:“甜俗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他提出绘画“四忌”即“俗、腐、板、甜”,是不好的绘画风格,并且甜则俗,俗则软。

清代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提到:“若毫无定见,布树列石,逐块堆砌,扭捏满纸,意味索然,便为俗笔矣。”

又:“古人以‘烟云二字称山水,原以一勾一点中自有烟云,非笔墨之外别有烟云也。若仅将澹墨设色烘染而成,便是画工俗套。”这些都是强调在绘画创作中“避俗”的重要性。

清代中后期画论中的“避俗”观念有了扩大与发展,以沈宗骞为代表的画家,对画中的“俗”进行了定义,对“避俗”思想进行了总结。在《芥舟学画编》中,沈宗骞力斥俗学。沈首先针对世人作画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好的现象归纳出画的俗有五种,即“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画而俗,如诗之恶,何可不急为去之耶。夫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

他随后又对每一种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其人既不喜临摹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者,谓之格俗;纯用水墨渲染,但见片白片黑,无从寻其笔墨之趣者,谓之韵俗;格局无异于人,而笔意窒滞,墨气昏暗,谓之气俗;狃于俗师指授,不识古人用笔之道,或燥笔如弸,或呆笔如刷,本自平庸无奇,而故欲出奇以骇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态者,谓之笔俗;非古名贤事迹,及风雅名目,而专取谀颂繁华,与一切不入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并认为,能去掉此五种俗,就可以算得上“雅”了。沈对画中的“俗”进行了详细的定义与分析,强调了格调、韵致、气格的缺失与“俗”的关系,在这里“俗”不再仅仅是一种呈现于绘画技法与画面中的状态,更是深入指出了艺术创作中个人品质与修养的重要性,要想要避俗,注重画家自身的品质与修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芥舟学画编》中关于“雅”的定义

“雅”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审美内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审美理论,但重“雅”的审美倾向却是明显的。“雅”这一词诞生于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审美评判标准。“尚雅”在清代画论中更是主流思想。

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提到:“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把达到“古雅”作为绘画高手的必备条件之一。

又:“画中诗词题跋,虽无容刻意求工,然须以清雅之笔写出山林之气。若抗尘走俗,则一展览,而庸恶之状不可向迩。”认为画中的诗词题跋需要以清雅之笔写山林的气象。如果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观看则庸俗丑陋之状不可接近。强调了画中题跋“存雅去俗”的必要性。

沈在归纳出画的五种俗之后继而又指出五种“雅”的状态:“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雅之大略亦有五:古淡天真,不著一点色相者,高雅也;布局有法,行笔有本,变化之至,而不离乎矩矱者,典雅也;平原疏木,远岫寒沙,隐隐遥岑,盈盈秋水,笔墨无多,愈玩之而愈无穷者,隽雅也;神恬气静,令人顿消其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且不失名贵卷轴之气者,大雅也。”并认为,要想达到“雅”的境界,必须要“避俗”,能达到“避俗”的境界,就基本可以达到“雅”了。沈宗骞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绘画中的“雅”进行了归纳,突破了前人只强调在繪画所呈现的结果和技法中“重雅”,“雅”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的画作状态,更是与整个人的综合气质所紧密相连通,是作画者个人气质的集中表达。通过画作,作画者本身与所创画作达到气质和一,将自我的“古淡天真”、“神恬气静”等气质跃然表现于画面中。强调了绘画作品想要达到“雅”的境界,自我的性情气质修养是根本所在。

(三)“存雅去俗”的必备条件——涵养性情

沈认为,“作画者,俗不去,则雅不来。”“虽日对董巨倪黄之迹,百摹千临,亦自无解于俗。”那如何才能存雅去俗呢?

首先他认为有以下几种人不适合作画:“以是汩没天真者,不可以作画;外慕纷华者,不可以作画;驰逐声利者,不可以作画;与世迎合者,不可以作画;志气隳下者,不可以作画。此数者,盖皆沉没于俗,而绝意于雅者也。”继而又提出了适合作画的几种品格:“作画宜癖,癖则与世俗相左,而不得累其雅;作画宜痴,痴则与世俗相忘,而不致伤其雅;作画宜贫,贫则每乖乎世俗,而得以任其雅;作画宜迂,迂则自远于世俗,而得以全其雅。”

作画要想达到“雅”的境界,首先在品格上需要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不沉迷于俗世繁华,能做到僻静避世,与世相忘,甘于清贫而自有一派天真执着,思想不能浮浅以至于左右摇摆不定,精神志气勤奋上进而不懒惰萎靡。

在此基础上,有一个良好的“性情”是达到“雅”的必备条件,而好的“性情”则需要“涵养”:“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贼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涵养性情需要沉潜平和,不受外物干扰,那些“纷纷于内,逐逐于外”者,想要达到“雅”是不可能做到的。要达到“雅”的境界,需要“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借助揣摩古人的“恬淡冲和,潇洒流利”来“摆脱一切纷更驰逐,希荣慕势”做到“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勿忘勿助,优柔渐渍,”那些良好的品质自然“不求存而自存”,那些恶俗的品质“不求去而自去矣”。

同时沈认为,通过“多读书,参名理”来“荡涤、消融”,也是重要的去“俗”之法。“如欲避俗,当多读书,参名理。始以荡涤,继以消融。须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沈还将“雅”与“学古”联系在了一起,要想达到“雅”需要揣摩古人的“恬淡冲和,潇洒流利”,借助摹古来“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他认为,那些“市井之人,沉浸于较量盈歉之间,”是不可能达到“雅”的。“有外慕雅名,內深俗虑,尤不可与作笔墨之缘。”并认为这些人的俗已经“根之深而蒂之固也”。有些画家想要效法骚人墨客的作为,却信手涂就,夸口而谈;有些在贫贱时急于糊口,日复一日顺从于世俗的喜好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闲暇;而那些富贵者,刚刚开始涉猎丹青,偶尔才接触笔墨纸砚,学识并未深,却自我评价甚高,阿谀奉承者也不住称赞,这些都助长庸俗之气而不利于“雅”的。

“去俗存雅”不仅仅是一种呈现于画面之中的结果,更是一种自我涵养心性的过程,一种“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持续不断的自我提升。“雅”更是一种依托于画家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通过涤荡消融,涵养心性,自我淘淑,使作画者远离世俗纷华诱惑的侵扰,静其本心,来达到与世俗相左、与世俗相忘、自远于世俗,从而获得“雅”的体验。

(四)《芥舟学画编》中“雅”的审美意蕴:

沈宗骞不仅阐述了绘画中“雅”的重要性,并概括出了绘画中“雅”的几种形态,即“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并详细阐述了每种“雅”所应具有的特质,发展了绘画审美中“雅”的具体内涵。沈宗骞认为,绘画虽然是一种艺术活动,但是“同于身心性命之学。”是“借以为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用也。”他在此以炼丹为例,认为“丹家炼形之道,”也是借助外在的炼丹来炼化自己的心丹,“以征内象”“所谓外丹成即内丹成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来作画,借作画来“陶淑心性”,作画“自然出风入雅,轶俗超凡,不仅玩物适情已也。”

在这里,“雅”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创作与评鉴的标准,在对“雅”的淘淑修养的同时,也让作画者获得了“神怡气静”的审美体验,强调了涵养心性与“雅”的联系,画家在体悟“雅”的同时,也拥有一种生命内在的平静愉悦的审美体悟,即所谓“外丹成即内丹成也”。使画家“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借助绘画创作来“摆脱一切纷更驰逐,希荣慕势”,做到“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来获得清净高洁、雅致恬淡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趣。

三、《芥舟学画编》中的“雅俗观”对现代绘画发展的启示

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对清代画论中一直存在的“存雅去俗”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总结。沈宗骞从个人修养方面深入谈及绘画中“存雅去俗”的问题,其作用不仅在于对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整理和阐释,而且对于现今绘画的创作与鉴赏也具有针砭和指导的作用。

在当今的绘画艺术中,那些沈宗骞所提及的弊病依然存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诱惑甚多,浮躁之气盛行。人们缺乏对艺术应有的尊重与对待,缺乏创作时的良好心态。一些人因为急于求成而流于世俗,或朝秦暮楚,摇摆不定,甚至沉迷于俗世的繁华,不思进取,失其本心。这些都是绘画的忌讳和弊病。沈宗骞所说“汨末天真、外慕纷华、驱逐名利、与世迎合、志气堕下,可谓一针见血。”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树立良好的“雅俗观”,使人能够“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迎合,静心沉潜,回归艺术创作的本真。

在这里,“避俗存雅”不再仅仅是一种针对于绘画创作技法的禁忌与标准,更是艺术创作中必要的观念与底线,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价值尺度。它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演变,以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去引导后代绘画创作格调的高低鉴赏,提供了一种历史借鉴的意义。沈宗蓦的《芥舟学画编》力倡风雅,条理清晰,理法兼备,文词雅驯,是清代画论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希望能对扭转现今画坛的风气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四、结语

“雅”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审美内涵。它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在音乐、文学、绘画等领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内涵。清代画论是对以往各个朝代画论的集大成者,其中“避俗存雅”的审美倾向更是如此。沈宗骞所生活的乾嘉时期,正统派山水画逐渐趋显出衰落之势,沈宗著《芥舟学画编》一书,意匡扶雅正,将“雅”与“陶淑心性”联系在一起,通过“雅”,来让作画者“神怡气静”,强调了涵养心性与“雅”的联系,通过涵养,获得雅致恬淡的审美情趣,发展了绘画中“雅”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其“雅俗观”也对现代绘画的发展具有针砭与启示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云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3]张宗登.“雅”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兼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J].艺术评论,2019,(07).

[4]蒋丹.明清画论“避俗”论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5]郭伟.《芥舟学画编》的画学史价值.[J].中国书画,2019,(08).

[6]刘喜玲.文人画中的“忌俗”观念[J].美与时代(下),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