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与意象

2020-07-04石怡佳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
关键词:留白诗意意象

石怡佳

摘要:诗电影作为一种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艺术风格,虽然在概念上显得比较抽象,但其极具诗意的电影语言却让“留白”“意象”等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美学元素在现代电影艺术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张艺谋导演创作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正是极具代表性的诗电影风格作品之一。为此,本文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例,从留白、意象等角度入手,对诗性电影语言展开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让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诗电影中的运用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意象   留白   诗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125-04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从城中赶回家奔丧的“我”为视角,对父亲与母亲在年轻时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诗意化的讲述,而整部电影中“诗意”的表达,则主要体现在留白、意象、台词等方面,这不仅凸显了诗电影与诗性电影语言在叙事上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艺术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经典范例,让东方爱情独特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诗意化的留白技巧

(一)跳跃式剧情发展

留白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艺术创作手法,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营造意境而刻意在画面、情节、台词等方面留下一定的空白,这样既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能够让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的想象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变得更具艺术魅力,尤其是在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中更能体现出来。由于诗歌本身就具有着语言精练、练字琢句的特点,因此留白更是成为了诗人们最为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故事虽然是以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间的曲折爱情经历为主线,并从父母相遇开始对故事进行讲述,但却并未按照时间线将父母一生的爱情故事全面呈现出来,主要是将二人最初相遇、相爱以及父亲生命结束这两个情节作为电影的主要内容,在为观众讲述父母爱情故事开始后,直接将剧情跨越了数十年,跳跃至父母阴阳两隔的故事末尾,中间所有的故事情节,均进行了留白处理。用张艺谋导演的话来说,就是“只选择了第一步与第一百步”,而对于“中间的九十八步”,则留下了最大限度的空白,这样的留白处理方式让剧情看上去十分简单,但也正是留白的部分,才让影片变得更具“诗意”。首先从整体情节安排来看,含蓄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这是东方爱情与西方爱情表达间的最大差异,在《我的父亲母亲》的情节安排上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由于父母数十年间共同生活的经历作为留白被完全忽略,因此影片虽然以父母间的爱情为主题,但却并未直接对这段爱情进行歌颂,而是以简单、含蓄的方式将爱情故事开头、结尾讲述了出来。不同观众对爱情的理解及感情经历不同,对父母爱情的定义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异,影片将父母在历经艰难困苦终成眷属后的一生相伴完全交由观众想象、补充,这样既能够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同时也让这段感情故事拥有了如诗一般的深刻内涵与意境。其次从细节上来看,在很多爱情题材影片中,都习惯于通过封建礼制、父母阻碍、天灾人祸、误会纠葛等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凸显爱情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深厚情感,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卻完全没有这样的情节安排,甚至还刻意对类似的情节进行了留白处理[1]。例如在母亲招娣风雪天寻找父亲的这段情节中,影片只是向观众展现了母亲高烧时穿上棉衣外出寻找父亲,就直接跳跃到了母亲在雪地中晕倒的画面,之后则继续跳跃到了母亲躺在床上直至苏醒的镜头,如母亲寻人的艰难过程、晕倒后危险遭遇等原本可以作为侧面反映父母感情的重要情节,全部在电影中被忽略,这样含蓄的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张艺谋导演不愿凸显母亲对父亲的爱,而是想要引导观众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对这种情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触与印象。最后,在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之处都具有着比较深刻的寓意,这样的细节安排本身虽然与留白无关,但由于观众会对注意到的细节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感悟、感情经历,并据此对细节背后所展现的淳朴爱情进行想象,因此仍然可以看做是情节留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例如父亲骆长余是村里学校的先生,母亲自打见面起就一直觉得他书读得好听,哪怕自己有时听不懂他在读什么,或者哪怕每天都可以听到也“一辈子都听不厌”,这样的细节虽然看似普通,但也正是这种极度生活化的细节呈现,才会引发观众的想象与情感共鸣。

(二)主角形象虚化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虽然都属于主角,但大多数情节却都是围绕母亲展开,母亲的镜头也要远多于父亲,二人同时出现的镜头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观众来说,父亲骆长余仿佛更像是存在于母亲想象中的一个“虚拟”角色,这样的主角想象塑造方式同样是对留白这一艺术创作技巧及相关传统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电影创作,爱情故事的讲述通常都会围绕男女主角互动展开,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男女主角活动的情节与镜头虽然非常少,但如果仔细思考却可以发现,这种对父亲角色的适度虚化不仅没有让这段感情失去平衡,相反正是通过母亲对父亲的“爱情独唱”,观众才会联想到父亲对母亲的“好”,因为在爱情中,双方的付出往往是相互的,只有父亲同样深爱着母亲,才能够解释为什么母亲会付出如此之多。这种从推理、想象中总结出来的认知,对观众来说印象显然会更加深刻。同时单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虚化形象的留白技巧同样让父亲骆长余这一角色变得更加生动、丰满[2]。例如母亲喜欢每天听父亲读书,这也侧面说明了父亲有每天读书的习惯,通过这一角色,一个热爱工作(教师)、热爱学习、刻苦努力的读书人形象就会迅速在观众的心中建立起来;而在父亲去世后,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葬的场景,则说明了父亲骆长余不仅是一个好的丈夫,同时也是深受学生敬重的好老师。另外在对母亲招娣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中虽然“着墨”较多,但也同样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留白处理。例如在父亲刚来到村中时,村里人处于好奇,常常会一起去看“新来的先生”,这时人群中一同“看先生”的母亲并未显得有什么不同,但大多数人新鲜劲一过,就不再去教室外看热闹后,仍然每天绕远担水去看父亲的母亲就开始显得特殊,而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变得逐渐丰满起来。这些形象塑造上的留白技巧看似十分冒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塑造却恰恰与诗歌创作中的留白手法不谋而合,诗意也在影片主要人物形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空镜头的运用

空镜头简单来说就是主要描写景物且不存在人物角色的镜头。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由于男女主角间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因此按理说以景物为主的镜头不宜过多,但张艺谋导演对空镜头的灵活应用却彻底打破了这一电影艺术创作观念。影片中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三合屯这个小山村内,因此无论是秋季金黄色的麦田、冬天的皑皑白雪,还是村中的乡间小路、村头的古井,这些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主的空镜头都显得十分真实,同时那种平淡而又安逸的场景氛围,也会让人心中产生温暖的感觉。影片虽然未对故事背景进行具体介绍,但在这些乡村景色镜头的共同构筑下,却让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具有了宛如世外桃源般的诗意,而在这种意境下发生的爱情故事,自然也会显得格外美好、纯净。另外在一些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影片也同样运用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空镜头,并在烘托氛围的同时,以无言的方式将人物情感倾诉出来,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3]。例如在母亲为追父亲而将青花碗摔碎时,画面就从坐在地上哭泣的母亲转为了以大地、树林、小路为主要内容的空镜头,观众在这种孤寂的场景与氛围下,也能够深刻感受到母亲当时无助、无奈的心情。

二、诗意化的意象设置

(一)符号意象设置

意象可以简单理解为意思或某种特殊信息的具体形象,在艺术创作中通常会为创作主体的独特情感活动而服务,是一种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艺术形象。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导演对于各种意象的设置不仅十分巧妙,同时也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尤其是母亲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这一意象的设计,更是隐含了多种深层次的寓意,在影片整体意境的营造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影片中的儿子骆玉生在从城里赶回家中奔丧后,发现家中挂着一幅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宣传海报,这一儿子视角下的镜头虽然未做太长时间的停留,但片刻的停顿已经足以让观众注意到这一细节,并从中挖掘出到多种信息[4]。一方面,《泰坦尼克号》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时间为1998年4月,也就是《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上映前半年左右,因此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基本独立于外界,发生时间也并未做出清晰的交待,但通过这个电影宣传海报我们却可以得知:故事中几十年后父亲骆长余去世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处于同一时间段,而几十年前父母相遇、相爱所处的那个年代,自然也就不难推断出来。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与《我的父亲母亲》在同一年上映,前者是西方爱情故事的代表,影片中杰克与露丝的凄美爱情虽然曲折且充满悲剧色彩,但却显得荡气回肠,而后者则是对含蓄、质朴、深沉的东方爱情进行了细腻呈现,同样具有着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一符号意象的设置,东西方爱情故事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而如诗般温暖、真实、含蓄、隽永的东方爱情,也在这种对比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以道具为意象

伴随着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相知、相爱,一些道具的使用还起到了预示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在影片的开头,母亲招娣作为远近闻名的美人,在第一次见到城里来的青年教师骆长余时,就爱上了这个淳朴、幽默的人。之后在为心上人送“公饭”时,一个贯穿父母恋爱全过程的青花大碗首次出现,成为了招娣向心上人表达爱意的符号,每次送公饭前,招娣都会“每天翻三个花样”得做上拿手菜,用青花大碗盛上,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只为了能让心上人吃上一口。而在骆长余派饭到招娣家时,招娣则指着青花大碗向他问道:“你认得这个碗吗?”,这时的青花大碗则成为了代表母亲坦诚直率性格的意象。在此之后,招娣与骆长余相爱,这个青花大碗也成为了二者间爱情的见证,等到骆长余被打成右派带走批斗,招娣带着青花大碗拼命追赶却最终没有追上时,青花大碗摔落在地上成为碎片,这与父母间美好爱情即将破碎的情节发展相呼应。最后,母亲与父亲间的爱情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姥姥默默将破碎的青花大碗锔上,想要“给姑娘留个念想”,又仿佛预示着父母间的爱情重新燃起了希望。但结局也果然如预示的那样,父亲与母亲最终得以重聚,并终生相伴直至白头。在影片之中,青花大碗虽然仅仅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具,但在张艺谋导演的巧妙设计下,却逐渐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紧密联系起来,青花大碗在穿针引线、带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其命运也仿佛与父母间的爱情命运交织在一起,最终为这段普通、平凡的爱情故事添上了些许如诗般的浪漫色彩。

(三)标志性动作意象

对于很多观看过《我的父亲母亲》的观众来说,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虽然比较曲折,女主人公招娣在不同时期的状态也完全不同,但那个在蜿蜒小路上奔跑的身影与动作却与道具“青花大碗”一样贯穿了整个故事,而这一具有独特寓意的动作意象,也成为了女主人公性格的直观体现[5]。例如在初次见到骆长余时,心生爱意的招娣虽然对这个青年教师一见钟情,但却只是羞涩地跑开,只留下了一道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倩影;之后当骆长余被抓走后,招娣同样是在乡间小路上拼命地奔跑,想要追上载有恋人的马车。这两个场景下的奔跑动作虽然略有不同,但从意象内涵的角度来看,却都存在着相同的寓意,即招娣在面对爱情时的勇敢、坚韧、执着,这种性格与态度在招娣奔跑的动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动作重复下逐渐强化,最终使观众在情绪累积至巅峰后停止,为观众的情绪释放创造了空间,这样的电影语言意象表达虽然不如语言直观,但却同样是非常具有诗意的。

三、结语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作为诗电影中的代表,其对于留白技巧、意象设置等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手法的运用十分灵活、精妙,不仅让整部影片变得生动、真实且更具诗意,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东方爱情的独特魅力,对中国式诗性电影語言的发展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国兰.中国古典文化视域下的诗意化阐释——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J].名作欣赏,2019,(26).

[2]洪雅文.诗意与留白:日本治愈系电影的散文化叙事风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年.

[3]沈春娥.浅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视听语言特色[J].视听,2019,(03).

[4]张峰.《我的父亲母亲》:叙事机制下情感认同[J].电影文学,2019,(05).

[5]张桂军.《影》的色彩隐喻及叙事留白[J].电影文学,2019,(03).

猜你喜欢

留白诗意意象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来自林间的风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