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0-07-04糜迪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生活教育中职语文

糜迪

摘 要: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碰撞的“火花”,对现代科学教育机制,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生活教育理论为背景,旨在总结反思生活教育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与经验启示,以期教学相长。

关键词:生活教育 中职语文 经验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教师:日常里处处包含生活、处处包含教育,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来源于生活;社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奖惩,教师从中反思并吸取经验教训;有教有学、学而必行是“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诠释,是每一位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中职语文学习需要强烈的生活实践才能达到此目标,因此,要提升中职生在职业生涯中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必须让语文教学深入生活而高于生活。

一、“生活教育”理论实践效果

1.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夯实语文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调整教学目标,并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审美能力、文本整体把控能力的提升;在写作板块,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正确的表情达意能力及积极的思想;口语交际方面,则着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改善了传统“轻能力重知识”的语文教学现状,让语文教学不再成为中职学生成长路上的“空中楼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社会与生活。

2.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语文课堂深入生活

创设平等师生关系体现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真情实感的教学交互、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思维等方面。中职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板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充分创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采取陶冶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则创设“设疑激趣、设境引情、以读激情”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情趣,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从时下热议事件、影视作品等关联教学内容(如:历史事件、人物形象、作品思想),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人生体验更加贴近生活,成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照妖镜”;同时也成为全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的“时光机”。

如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不仅要对演讲稿严密的逻辑、激情飞扬的感染力进行详细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落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梦想。学生对自身学业的不自信造就了梦想、信仰缺乏,此时要求学生激情澎湃地朗读演讲稿,读中生情,马丁·路德为争取种族平等的不懈努力势必会感染学生,此时再指导他们树立切合实际的梦想及实现梦想的步骤方法。这种“以读激情”法悄无声息地陶冶学生,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进而树立崇高伟大的梦想。

3.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直观呈献,其形象性便于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的生活情景,可以向学生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情操,形象逼真的畫面体会文学之美,如临其境的感觉品味生活……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生活化呈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讲授《再别康桥》时可采用画面再现法和名家朗诵感染法。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徐志摩母校“康桥”及周围景色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自由回忆难忘不舍的一处地方,向同学进行描述与解释,以期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对母校的深情。课中,将此诗配以“画外音”—名家诗歌朗诵,以反复播放录音、学生不同形式朗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此诗的感受,即前文提到的“以读激情”。美声、美景、美文在课堂上同时出现,充分调动了的学生感官与学习热情。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1.改革语文教材,扎根时代生活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教材内容动态地反映了贴近生活的时代气息,充满正能量、开放性、时代性的作品。贴近生活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自读与自主研讨的兴趣,他们便会自觉地在“思”字上下功夫。如可将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等凸显生命教育的优秀文学作品纳入教学,通过教师就作品体现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探讨研究。

2.丰富教学资源,扎根现实生活

语文教材内容取材于生活,这为语文教学向生活、社会的开放奠定基础。因此,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经历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生活,找到生活与文本、学生之间的切入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博大丰富。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前需要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现素材和资源:其他课堂中的习得、经典影视名句、广告宣传栏标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接触所感、社会上的历练心得……由此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教师再为理性的文学创作进行点播,以达到学生、教师与生活的共鸣。

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要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社会生活、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即“异中有同”的生活经验起点,展现与文本情境相似的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营造一种共同感知文本、突破文本内容、深化文本精神的共究共享氛围,让教学及文本接近生活,让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构建和谐民主教学氛围的同时,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及别样理解。

3.解放语文课堂,扎根生活实践

阅读教学长期占据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语文教学中蕴藏的生活素材增加课外阅读量、劳动教育等途径,将阅读教学生活化、阅读容量扩大化、阅读习得实际化。

以讲授《包身工》课文为例,教学中可抓住“农民”这一关键词,由“点”及面体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冷酷社会。以视频的方式展现上世纪中国包身工受压迫、受剥削的非人生活点滴这一“点”,对比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进城务工时缺乏社会保障的生存状态,以及新时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高度的人权保障这些“面”,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挖掘不同时期农民工的经济现状与悬殊的社会地位产生的根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等“知情合一”的情感品格教育,使学生产生共情,激起对生命的关怀、对劳动人民的尊重的价值观,使语文学习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超时空及现实交往途径。根据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课后结合一定强度的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自信、职业恒心,以践行于今后的社会生活。

4.改善教学评价,落实社会生活需求

教学评价主要以学习效果为标尺,教师教学过程则根据学习效果进行调整。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评价应是多维的、开放的,既可以以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为标准,也可以以课文的艺术感染力为依托,更可以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为佐证。而中职学生更加希望的是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因此,教学评价方式应多以正面鼓励为主;学生学科课程基础水平有限,教学评价标准应适当降低,侧重于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也符合就业单位对学生道德标准的期待。“生活教育”理论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等生活领域将得到改善,这是“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独特之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生、教师、文本、学校、生活及社会等包罗万象的教育教学要求的实践性理论,是对人类生活实践如何自然参与、融入教学领域的思索。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的活水源头中,是当代中职语文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机制,构筑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蓝图。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吴新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作用》,《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3] 王莉、赵雯雯《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渗透》,《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生活教育中职语文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传递真爱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