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讨
2020-07-04尚晓芳
尚晓芳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和非线性思考工具,对人们的日常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具有极大的帮助。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结构,合理整合素材,完整地表达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本文通过分析思维导图的特征,结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思维导图在该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习作教学
语文是小学課程中较难讲解的课程,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阅读量有限,写作时经常出现结构混乱、主题不清晰、素材杂糅等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学生能够提升逻辑思维,突出文章主题,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在习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写作思路的习惯,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下面,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作为主线,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征
思维导图是一种符合人脑工作模式的非线性思维工具,人们运用图形、图像、颜色等可以激发思维。笔者认为,典型的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焦点集中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中心被突出了,这一点和语文写作的核心要义——主题明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思维导图中,人们会使用中心图形或醒目的艺术字来突出中心。
2.主干发散
思维导图除了中心明确之外,每一分支都按照逻辑依次展开,有助于使用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加工信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能大大增强学生写文章的逻辑性,使文章段落清晰。
3.层次分明
思维导图的内容不是随意发散、安排的,而是按照知识内部结构分级加工的。如重要的话题、与焦点联系密切的话题要尽量放在靠近思维导图中心的位置,而一些相对次重要的内容则安排在思维导图边缘位置,以保证学生在写作时能抓住核心重点。
4.节点相连
思维导图各节点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线条连接成一个整体。每根线条都代表着一条思考路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挖掘文章的深度。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是学生写作之前积累语料、学习词句、体悟情感的基本渠道。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尚未建立,再加上阅读量少,对文章缺少整体把握,所以教师将思维导图传授给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一,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针对文章整体框架构建出清晰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主旨;第二,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日常积累的词句、例子等,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文章的深度,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2.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1)选定主题,素材整理
确定文章主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确定文章主旨,再进行相关素材的整理。
首先,教师在黑板中心画出一个圆形,写下习作主题,如我最好的朋友。其次,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怎样与朋友认识、朋友最喜欢的食物、朋友最喜欢的动物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想到的素材写进思维导图的分支。
(2)构建框架,理顺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将素材进行分级,对较重要的素材描述多,对次要素材描述少,实例性素材用以证实朋友的某项特征。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逻辑顺序连接素材,构建写作框架,完成初稿。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它进行讲解。
(3)突出主旨,完善细节
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整篇文字,在适当的位置加入贴合主旨的语句,在文尾再次点题。
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对完善文章细节也具有实用价值。如在写作“我最好的朋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加入细节描写,来更好地刻画“朋友”。另外,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等是主题的第二级分支,对提高文章的叙事性、文采性都有显著的作用。
三、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工具,在社会各领域均起着重要的启发式作用。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扩大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它在开拓学生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柯珂.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4).
(作者单位:甘肃省舟曲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