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研究

2020-07-04郑永才贾雯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构建模式医学院校障碍

郑永才 贾雯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和分析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与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探讨了医学院校培养解决健康问题的人才运用“课程+课外+科研+实践”+“教职工”的“4+1”的“体医结合”模式及其构建问题,以期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和专业素质。

【关键词】 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必要性;障碍;构建模式

2018年发布的《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多(约3亿人)、医疗成本高、健康需求大等。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 85%。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的价值。[1]因此“运动是良医”、“体医结合”、“体医融合”等应运而生。用体育的手段解决和辅以解决疾病问题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应用。古代有“八段锦”、“五禽戏”等,现在用以保健康复。但是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形成独立的学科和方向。[2] “体医结合”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体育;二是医疗,就是让体育为医疗服务,促进人的健康。从另一个角度是综合医学和体育学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因此医学院校在“体医结合”模式的推广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怎么样开展“体医结合”其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面整体构架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

一、医学院校发展“体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且向年轻化发展,而医疗费用又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的问题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当没钱看病成为常态时,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集中爆发。从家庭和个人层面看,健康和经济是支撑个人和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础。[3]我国现在面临着“未富先老”、“未老先病”等问题,需要找一个既有效而又不需要太多经济投入的方法。体育作为医疗手段又极具特点。它不断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而且它不需要太大经济投入,还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使人积极向上。

二、医学院校发展“体医结合”模式的障碍

医学院校发展“体医结合”模式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疾病谁来治疗?是医生。医生靠什么治病?靠药物。因此现在人的观念就是只有药物和医生才能治愈我的疾病。体育是做什么的?体育是比赛,是练肌肉。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对“体医结合”嗤之以鼻,尤其是体育老师提出的“体医结合”。社会是曲折中发展的,生产关系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学科的分类、组合也是一样,开始时新的学科分类和组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发展一定阶段它又会起到阻碍作用。“体医结合”同样也具有这个规律,在以前的客观条件和我们对世界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体育是体育,医学是医学”这样分类对医学和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现在这样过度区分就有些狭隘了。未来不管我们怎么分类、组合或者命名这一客观事实,但它一定会为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医学院校发展“体医结合”模式的另一障碍是专业体医教师的缺失。“体医结合”的现实基础建立于现实世界个体的人,教师的质量与规模决定了“体医结合”模式实施的程度和层次。“体医结合”的特点决定这类教师需具有“体育+医学+教育”的复合型素养,传统的体育教育与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却是专一领域的,只注重本领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对跨领域培养所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因此出现“学体育的不懂医,学医的不懂体育”这一尴尬现象。由于是新兴的领域,培养、就业等都没有得到完善,形成了人才供应质量和数量存在严重不足[4]。演化成“体医结合”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三、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构建

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模式构建首先明确目的。从总体上讲医学院校使“体医结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简单地利用体育的手段促进健康,为其走向专业化人才做准备。客观上看医学生课业压力大,除专业的体医人才培养外,其他医务人员的培养不能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培养模式可以相近或者相同,只不过具体的内容或者重点根据目的进行调整。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体育课程、选修课程、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使“体医结合”。另外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体医结合”模式离不开医学院校的全体教职工。因此可以构建“课程+课外+科研+实践”+“教职工”的“4+1”模式。

1、课程构建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培养专业化人才需要专业课程。普通医学生的课程主要指体育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和实施要紧密联系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育学和医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研究人的健康。传统认为体育是强身健体,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两者的作用点都是“人”。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是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进行突破创新。

2、拓展课外活动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进步,发现课外学习和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技能的学习和熟练掌握需要科学、系统地大量练习。课堂时间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课外时间来补充。随着高校对学生体质的不断重视,许多高校都利用现代技术强制学生进行锻炼。如何在课外体育中结合医学知识和技能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鼓励开展科学研究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斷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发展出现了专门探索世界的人-科研工作者,出现一个名词-科学研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大学生需要一定的科研素质。利用科学研究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探索“健康的世界”,同样也是实现“体医结合”的重要载体。创造机会或者改变思维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会使学生对“体医结合”理解和掌握得更加深刻。

4、结合实践活动

“体医结合”最终是为了解决健康问题,要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医学生的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实践,即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身的问题。例如肥胖、亚健康等;二是社会实践,即解决别的健康问题。实践之前一定要对一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完善,明确注意事项和原则。在学校期间自身实践是最好的实践,社会实践需要循序渐进。

5、提升教师职工职业素养

教职工是学校的根本,简单可以分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其他人员。如果把学校比作火车,国家政策法规是铁轨、行政管理人员就是车头、教师就是发动机、其他人员就是其他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一定程度决定着火车往什么方向开,教师决定了火车的速度、承载量等,其他人员决定了是否舒适安全等。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对“体医结合”模式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教职工的素养也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越来越重视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对着两方面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把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手段。[5]因此“体医结合”、“体医融合”等词语应运而生。医学院校主要是培养医务人才的学校,“体医结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还能够更好地推广这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亚婷,黄越.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结合”发展的意蕴、实然与应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4(2)38-43.

[2] 方慧.体力活动研究的热点与走向——学术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8.12(4)6-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4] 王正珍,胡杨.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42-47.

[5] 张剑威,汤卫东.“体医结合”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73-77.

【作者简介】

郑永才(1982—)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构建模式医学院校障碍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慕课课程构建的一般模式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