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民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

2020-07-04苏海新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动力。阐释了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重要依赖力量,提出了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评判者: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共享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判断标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衡量尺度;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 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时,更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要求。当前,中国已然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时代的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尽快转化成现实,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发展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改革活力,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动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并且,习近平同志又特别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努力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源动力。

1、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制定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源动力

利益格局的分化和整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同利益群体都在追求着代表本群体利益的价值观念,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观念差异带来了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也随之改变,特别是人民群众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经济更加自由化、政治更加民主化、法治更加科学化,使得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彰显。人民群众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的彰显反映在人民群众需求内容的多样化上。人民群众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需求内容的多样化。当然,正是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促成了新时代下的全方面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和源动力。它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配套改革的新举措。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发展,它的全面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人民群众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需求的具体化,都要求发展并改革具体到哪个领域并不断加以深化。

2、人民群众需求的质的提升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动力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当前,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最为基本的吃饱穿暖的生存条件,而是转而追求物质生活更好、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公正的生活条件。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层次化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由此,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层次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现实课题,即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美好、社会的公正、政治的民主。人民群众的期盼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动力。社会治理只有适应人民群众的高层次化需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善生活、优化环境、社会公正、维护权益等方面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集民智民力,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活力。

3、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差异性是具体改革政策制定的源动力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开始分化,以前单一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分化为代表各自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以前只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简单的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公认、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等阶层外,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3]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贫富差距、价值观念差异。如何让发展的“差异化”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差异化”顺利接轨,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着力点。

二、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重要依赖力量

“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4]

1、充分尊重并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推动作用,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并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树立主体意识,让人民群众真正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从而能够理解发展、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凝聚发展共识。在当前的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拓展空间仍很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要靠外在牵引力,即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其强有力的政治保證。另一方面要靠内在驱动力,即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民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重要依赖力量,必须在改革进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的带领下以主人翁地位融入到“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发展深水区中,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气场,汇聚起全社会共同支持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充分尊重并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人民群众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人民群众在发展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意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在,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同我们党拧成一股绳,上下一心,劲往一处使,真正地参与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去。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顺利推进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和运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一条成功实践经验。改革开放的很多东西,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到浙江温州人民群众“靠一把剪刀闯天下”,发展小商品经济,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勃兴,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子,这是人民群众在经济领域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创举,是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典范;从广西宜山、罗城一带的农民开创“村民自治”,自己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到吉林梨树农民最先“海选”村委会,创新了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方式,这是人民群众在政治领域自己发展自己的重大实践成果,是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典型。

当前,在新时代攻坚克难的主战场,面临着诸多未知的领域和挑战,面临着没有可循经验的考验,只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发展的方向,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3、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破解改革难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压力与挑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凸显,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都是制约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素。要克服新战场上的艰难险阻,破解新时代进程中的难题,就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表明,在党的正确带领下,正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在不断深化改革中迸发出的澎湃激情和无穷的创造活力,才得以冲破思想的禁锢和旧体制的桎梏,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难题。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全方位战略总体布局,及时纠偏,让发展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改革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活力破解难题,从而得以顺利推进。

三、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评判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成效如何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5]

1、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共享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任务和举措,都是在新形势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了发展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使改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来说,不仅要注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更加注重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的推进,集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得切切实实的好处。人民群眾能否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判断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标准。

2、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衡量尺度

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首先就要认真想一想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人民群众的期待,应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尺度。我们党将脱贫攻坚战提到重要的改革步骤中去,致力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这正是从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深化改革举措。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攻坚扶贫工作是用我们党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升,这便是新时代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成功的改革举措。发展的成效如何只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人民,是看实践。只有人民满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事业才会“万古长青”。

3、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检验标准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成效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事关发展成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只有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一项改革举措,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支持和拥护,才得以体现其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认可度。改革发展成效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明显增进。因此,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的改革才能发挥实效。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每一个具体阶段成效的检验标准。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认同了每一项具体性的改革,才能为下一个阶段具体的改革任务把准脉搏,人民群众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进入了新时代。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作用,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问需于民,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新时代下各项事业的源动力。这是把准发展脉搏、确定发展方向的必要前提。在推进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只有充分尊重并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问计于民,才能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顺利推进。在检验改革成效时,人民群众才是最终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善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红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努力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9.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7.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3-194.

【作者简介】苏海新,湖南浏阳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