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况对中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
2020-07-04冯雪黎
冯雪黎
摘要:探讨经济状况对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的影响,分析对4种养老意愿的偏好倾向。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选取7 673名中老年人,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个体基本特征影响下经济因素是否对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频繁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3个经济因素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在子女负责养老的传统观念下,更能接受新型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 中老年; 养老意愿;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conditions o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for the aged, the preference tendency of four kinds of willingness are analyzed to provide for the aged.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in 2015, 7 673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are selected, and the disordered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whether economic factors had an impact o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for the a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hildren,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or depression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All three economic factors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Under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hat children ar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for the aged, the older people with better economic conditions can accept the new way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Key words】 middle-aged and old; endowment intend; disordered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0 引 言
國务院印发的关于“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1]。中国养老事业面临严峻形势,尤其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要重点应对的关键,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合理分配养老资源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也是提升晚年养老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养老意愿是个人偏好的反映,既是对居民现实生活情况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对政府制定和完善养老政策,对养老机构调整养老投资方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的养老意愿不再是之前的“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而是更加适应现代生活、且更具多样化。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养老观念都由原来的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样化的方式转变。但是对于即将要跨入老年阶段的中年人来说,其养老意愿也是需要考虑和着手准备的,否则待其进入老年就会错过最佳研究时机[2-3]。
国内学者对养老意愿的操作化各有不同。聂秀泉等人[4]对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完善家庭养老的同时,要建立适合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需求。刘金华等人[5]基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查,认为在一些基本特征的影响下,社会支持视角下的老年人养老更倾向于传统的养老方式,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陶涛等人[6]从隔代照料的角度考察养老意愿,分析认为隔代照料的加深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会更倾向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但隔代照料也会影响代际关系。范红绢等人[7]分析认为,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养老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
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次研究认为,经济状况的好坏是中老年人考虑当下现实和未来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影响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控制其他因素,重点探讨经济状况对中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将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分析中国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深入分析经济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以及就分析结果给出的结论建议。
1 研究假设和方法
1.1 研究假设
基于对中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本文提出如下2个研究假设:
(1)个人基本特征好的中老年人在养老上面临较少的问题,会给子女会带来较少的负担,从而更倾向于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养老责任。
(2)经济状况好的中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老年自己负责或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经济状况好的中老年人在养老上不需要过多地依靠子女的帮助,在养老服务选择上可选范围较大。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分析经济因素对中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此,文章使用SPSS24.0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章研究目的和需要,结合前人研究,首先对各部分问卷问题及数据进行筛选。使用Pearson相关性进行检验,选取的自变量是否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再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过后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一些个人基本特征,如性别、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和政治面貌外,加入重点分析的与因变量养老意愿相关的经济因素,研究相互之间的影响。
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CGSS,2015)进行分析,该数据是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学术调查项目,涉及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信息,由专业人员参与调查,调查问卷质量高,覆盖人群广,问卷问题系统全面,是目前笔者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数据库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生阶段年龄的划分以及生活认知,将45~59岁划分为中年人,而国际组织公认为60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从总体样本中筛选年龄大于等于45岁的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并且对样本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共筛选出了7 637个研究对象。
2.2 变量说明
2.2.1 因变量选取
将因变量选取为CGSS2015问卷当中的A41养老意向,即“您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应该由谁负责?”这个问题的回答分别为“主要由政府负责”、“主要由子女负责”、“主要由老人自己负责”和“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
2.2.2 自变量选取
自变量为经济状况,采用CGSS2015问卷当中的A8a“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A64“您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属于哪一档?”和A8b“您个人去年全年的职业劳动收入是多少?”三个有关经济情况的问题来分析经济状况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将问卷中的子女数量、学历、A10“您目前的政治面貌”和A15“您觉得您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等这些影响居民养老意愿的个人基本特征因素也作为自变量。其中,将A7a学历变量重新编码为不同的变量,具体分为“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小/初/高教育”、“中专/技校/专科教育”、“本硕教育”和“其他”。其中,子女数量为问卷中A68您有几个儿子几个女儿的数量加总,自变量的基本定义见表1。
3 实证分析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经筛选过后的描述统计分析,共有7 637个有效变量。关于“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应该由谁负责?”,研究给出研究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中國城市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选择比例上,最高的是主要由子女负责(46.9%),接近一半的比例,有超半数的趋势。其次,是主要由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33.4%)和主要由政府负责(11.6%),最低的是主要由老人自己负责(8.1%)。非子女负责的比例占到了53.1%,这说明国内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在转变的过程中。
造成这种养老意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按照本文中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来计算,目前45岁及以上人口为1974年以前出生,已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使传统的“养儿防老”缺乏现实基础,加上经历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养老问题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已经开始认为老年人养老不仅仅由子女负责,而是涉及社会民生的多方面,应由多方参与共同负责。
但总体而言,子女负责养老的思想仍是主流,且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长时期内也不会消除,养老意愿的选择日趋多元化。
3.2 Pearson相关性检验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是为了查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显著性如何,从而再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双尾显著性检验显示各因素均在1%或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显示,筛选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分为个人基本特征和经济因素两部分。其中,个人基本特征包括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学历、政治面貌和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频繁程度。经济因素包括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个人去年全年的职业/劳动总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属于哪一档这三个变量。
3.3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3.1 个人基本特征
个人基本特征方面子女数量(P<0.01)、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频繁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学历和政治面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子女数量方面,与子女数量最多的人相比,是子女数量组选择主要由子女负责的概率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1.090倍(B=0.086,OR=1.090)。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与认为身体健康状况很健康相比,是认为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不健康的人选择主要由政府负责的概率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1.473倍(B=0.387,OR=1.473);是身体健康状况组认为自身一般健康的选择主要由子女负责的概率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0.740倍(B=-0.301,OR=0.740)。在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频繁程度方面,显著性较普遍,感到有时心情抑郁或沮丧的均通过了显著性,选择主要由政府负责、子女负责和老人自己负责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0.780倍(B=-0.249,OR=0.780)、0.844倍(B=-0.170,OR=0.844)和0.518倍(B=-0.658,OR=0.518)。感到很少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选择主要由子女负责和老人自己负责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0.859倍(B=-0.152,OR=0.859)和0.721倍(B=-0.327,OR=0.721)。子女数量越多,数据显示中老年人越倾向于依靠子女负责养老,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消除,另一方面,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设施目前并不完善,新闻媒体更多见负面新闻,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老年人的价值观念。数据显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越倾向于政府负责,减少子女负担,可能是因为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大部分的中年人家庭在计划生育的号召下少子化,子女数量的减少无法单独承担照顾父母的重担。中老年人心情越好,越倾向于更加开放多元的养老方式,与单纯地依靠政府、子女及自己负责大体上呈负相关关系。中老年人的心情变化是养老意愿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中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更多的关心。
3.3.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方面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个人去年全年的职业/劳动总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属于哪一档均有显著性水平(P<0.05)。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方面,与最高总收入相比,选择子女负责和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人一样多。在职业/劳动总收入方面,与最高职业/劳动总收入相比,选择由子女负责和老人自己负责的人数和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人数相同。在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属于哪一档方面,与远高于平均水平相比,平均水平和高于平均水平的选择与主要由政府负责呈负相关,分别是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0.204倍(B=-1.588,OR=0.204)和0.190倍(B=-1.660,OR=0.190)。
经济水平越高的中老年人,在面对养老需要带来的现实性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方法会更加多样化,养老底气更足,有能力购买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从而不再仅是单纯依靠政府或者子女的力量。受新型公共服务思想和日益严重的养老形势的影响,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日趋多元化,认为养老应该是政府、子女、老人自己多方的事情。这与现有其他学者已做的研究相吻合[8-9]。
4 结束语
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文以中老年人为考察对象,就现实性和未来期翼来分析其养老意愿(即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应该主要由谁负责?)。通过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选择子女负责养老的比例在4个选项中仍占据大多数,但选择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比例仅次于子女负责,选择政府负责和老人自己负责的加总为五分之一,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养老思想所占比重已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责任均摊的养老新思想。通过相关性检验的因素显示,“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心情抑郁或沮丧程度”、“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个人去年全年的职业/劳动的总收入”有显著性,“学历”、“政治面貌”无显著性。本文在个体基本特征之外重点分析了经济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经济状况越好的中老年人越不傾向于依靠子女负责养老或单一的主体负责,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责任分担,较好的经济状况为多种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除经济因素外,在研究分析中发现,中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与养老意愿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条件下,要逐渐把注意力转移一部分到老年人的精神心情方面,关注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否愉悦。针对本文结论,从经济学角度看,提出一些建议可阐述如下:
(1)养老金是老年人退休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10],是保障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后维持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保障养老金的按时足月发放是保障老年人养老的重要经济举措。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对于一时难以转变的传统养老模式给予制度、经济等方面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3)考虑在有利条件下可筹建一部分满足基础养老服务的养老院,并对经济状况较差且选择居住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补贴。
(4)理想的养老模式是老年人在享受专业、全面的养老服务时,依然可以满足一定的情感需求,目前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社区和居家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是最符合需求的模式,因此未来可以适当加强此模式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EB/OL]. [2017-02-2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3/t20170308_298669.html.
[2]吴海盛,江巍. 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
[3] 陈赛权.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3):30.
[4] 聂秀泉,陈雅婷,骆曜宇,等. 武汉城市居民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3):5849.
[5] 刘金华,谭静.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2016(4):13.
[6] 陶涛,刘雯莉,孙铭涛. 代际交换、责任内化还是利他主义-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研究,2018,42(5):56.
[7] 范红绢,陈辉. 基于城市居民意愿的养老政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62.
[8] 程亮. 老由谁养: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 兰州学刊,2014(7):131.
[9]田北海,雷华,钟涨宝. 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
[10]杨燕绥. 中国养老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人民论坛,201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