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温州节日类遗产资源的利用与传承研究
2020-07-04孙非寒叶崇凉
孙非寒 叶崇凉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节日类遗产的当代价值,是民众社会化的重要路径,民众文化认同的依托,民众生存与生活的文化资本。分析了温州节日类遗产的层级结构及传承与发展困境,提出了温州节日类遗产资源的利用与传承路径:要使全国性节日社区化、地方性节日旅游化、节日类遗产资源的资本化及文化创意化。
【关键词】 温州;文旅融合;节日类遗产资源;文化资本;利用与传承
一、引言
节日类遗产是中国文化长卷中的重要内容,是民间社会经历时空转换后重要的生活实践和岁月更迭的民众期待。进入现代社会,尽管节日类遗产经历了低迷期,但仍在文化的传承脉络上生生不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热潮的到来,政府、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为节日类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节日类遗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文化再制和社会再制》一书中首次提及,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经济现象,文化价值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某种程度上二者具有替代性。文化资本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中能够影响民众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为节日类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而节日类遗产的传承为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创意源泉,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节日类遗产的当代价值
1、民众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节日不仅仅是仪式的操演与欢庆,还是民众社会化的重要路径。节日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能量,这种能量正如传递的价值观念,经过循环往复的实践与扩散,逐渐形成为集体、群体所遵从的观念,形成集体、群体的价值观。每个人都脱离不了群体,在群体中成长,个人通过参与一个个群体性的节日活动,使个人社会化得以习得,并由一个个节日帮助个人、群体的社会化得以增强和固化。
2、民众文化认同的依托
节日类遗产是历史上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某种程度上说是根的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发展,具有指导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形成文化认同,是民族识别的标志,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依托。
3、民众生存与生活的文化资本
节日类遗产是祖辈给民众传下来的家什,子孙要合理运用家什去创造财富,要把宝贵的节日类遗产资源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把最能体现民众愿望、民众心理的内生性文化展现好。节日类遗产能够为创意经济提供可持续、低耗、低污染的循环利用的资源和内容平台。节日类遗产的资本化,能够带动文化旅游、创意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好民众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和良性运行。文化竞争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拥有更强的文化竞争力,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先权与主动权,而节日类遗产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利用与传承也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三、温州节日类遗产的层级结构
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既有受国家层面影响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国性节日。又有温州市区“拦街福”、苍南蒲城“拨五更”、瞿溪“二月初一”会市等地方性的民俗节日及传统宗教节日。
1、全国性的节日
(1)春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相异于其他地方的节日特色,就温州地区而言,春节从腊八后的有置办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的掸新谢灶、除夕守岁、拜年、破五直至元宵,是传统节日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根据温州竹枝词及地方方志的记载,温州的传统春节从腊月十五就开始着手置办年货,列购货清单,叫“办年”。“梅花晴雪照窗前,时过中旬忙办年。开出一张红纸账,饧和货买十多千。”年货囊括山珍海味和地方物产。“蜡烛通宵重一斤,香菇木耳更金针。酱油瓜子南瓜子,洋粉笋干煮点心。”、“买柑买橘买荸荠,蛏子虾蛤俱买齐。还买几斤红萝菔,红膏江蟹买圆脐。”从竹枝词中,清晰地表述出温州的地域特产。而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为小除夕,温州民间有谢灶的习俗,这一天,民众认为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住户功过的日子,家家用纸马、饴糖等祭品祭灶,也叫谢灶,祭灶完毕,鸣花炮送灶神上天,到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大扫除也是除夕前每家都做的事情。“轩间厨下复厅廊,拥竹持竿打扫忙。箬笠蓑衣乡下客,扫除屋內会担当。”正是除夕前的生动写照。温州还有做年糕的习俗,一年到头,家庭女主人再懒,但是过年做年糕是不能落下的事情,第一锅年糕要先敬天再祭祖。此外,除夕夜有点灶灯、燃关门炮的习俗。除夕夜子时,每家每户都燃放爆竹,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走旧岁,迎接新年,后才关门,故称关门炮。其惯例一般放三个,富贵人家有放九个的。大年初一有烧头香的习俗。天未亮,各家老年人或主人洗澡换上新衣服,竞先赶到庙寺,等亥时一过,争先进门点头香拜殿神,表示虔诚。温谚云:“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大年初一一到,有拜年、写春联、贴春联、招待来客过年点心、给压岁钱等习俗。年初一客人来拜年招待点心,大都用桂圆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均含祝贺吉祥之意。还有相关的节日游艺活动,如看戏等。
(2)元宵节。传统上,温州元宵节是热闹非凡、户户张灯结彩的日子。“歌吹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列万层。”看灯、赏灯、猜灯谜好不热闹。“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歌舞白戏增。惟有家寒新制巧,花名标出竹丝灯。”此外还有择偶的习俗内涵。
(3)清明节。温州方志记载,清明节的温州多以扫墓为主,又有一点春游的意涵。因市郊多水路,亦会乘船,在船中伴以箫笛声、锣鼓声,一路吹打而行。“扫墓匆匆日已西,画船箫鼓会前溪。新朋半醉忘归去,一树棠梨杜宇啼。”这一日,有做清明饼的习俗。将绵菜洗净捣烂,和之米粉,用猪肉、笋丝做馅儿,制饼蒸熟而食,邻里亲友间互相馈赠。
(4)端午节。温州竹枝词记载:“才过上巳又端阳,彩线闲抛角黍香。红粉两行齐指点,画桡箫鼓出南塘”。描绘了温州民间包粽子、编彩蛋袋、划龙舟等习俗。
此外,温州地区还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国家层面的传统节日,不再一一赘述。
2、地方性节日
温州市辖有四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三市(乐清市、瑞安市、龙港市)、五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文成县)。各区域有文化的共性也有差异性。海岛洞头有开渔节、瓯海区平原乡镇有瞿溪二月初一的传统会市、泰顺畲族聚居区有三月三畲族节、苍南蒲城拨五更、温州市区有拦街福等地方性节日,这些地方性节日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是各区域的标识性节日文化。
3、宗教性节日
(1)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温州民众有放生的习俗。佛教强调以慈悲为本,此日,放生者得将早几天买来的动物,如青蛙、鲤鱼、田螺、乌龟、布谷鸟、喜鹊等抬至水边,将它们放到水里或放到天空,故该日又称放生日。旧时,温州专门的放生池在信河街和西郊九山湖。
(2)中元节。旧俗,每年中元节,家家以粗纸用铜钱模印,打纸成痕(即纸钱),几十张为一束,包封整齐,封面上写明已故祖先名讳,下写某某寄。纸钱都送到中山公园附近的开元寺后的一只砖砌的大炉(名叫济幽炉),已示寄给幽魂。中元夜,有放灯之举,如在瓯江、南塘河等地放水灯。在九山湖边的九山禅寺,该日设道场,并在湖中放千盏莲花灯。
(3)地藏王节。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为地藏王节,又叫插地香。相传,地藏王是个肩负大地的神佛,一转肩就会发生地震。在温州,每到地藏王节这一天,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在家院的四周每间隔两三公分插上香,或买来柚子,在柚子上插上香,称“香柚”。第二天清晨,早起的小孩将燃尽的香梗收齐起来,再折贴成各种造型当玩具。
四、温州节日类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1、受西方节日的冲击
基督教在温州的发展不容小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基督教的凝聚功能已经超过传统祠堂的意义,基督徒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更是惊人。作为行商闻名的温州“老板基督徒”群体在2000年后成为宗教现象,在欧洲、在中国、在地方都成为传播福音的一股力量。温州基督徒庆祝圣诞节,整个12月,各教会轮流做东主办“圣诞酒”聚餐。通常租用酒店大厅邀请亲朋好友几百人欢聚一堂,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享受台上福音性质的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的式微,与西方节日的冲击、家庭文化结构的变迁息息相关。
2、受大众文化的冲击
大众文化(massculture或popularculture),以消费主义为特征、以现代全球性的大众传播媒体为介质。大众文化是赚钱的商品,通过取悦大众实现商业价值。如在法国,精致的法式大餐被麦当劳肯德基冲击,巴黎高档时装不如牛仔裤,葡萄酒换成了可口可乐,古典的歌剧和芭蕾被摇滚和街舞取代。中国步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传统文化也是难以抵挡席卷全球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的节日体验日益寡淡。自2009年11月11日后,每年“双十一”购物节,似乎已成为全民性的新民俗、新节庆。
3、内生性力量的消弱
在对温州人节日认知度的调查问卷显示,传统节日的内生性吸引力日益消弱,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可能涉及基础教育、经济、政策、文化创意发展等多个领域。温州的幼儿园里传统节日时做的活动与西方万圣节活动的活跃性是不可比拟的,小朋友对万圣节的感知体验远胜于传统节日。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很大的不同,在于流动性。现代社会流动是便捷的,是数量庞大的,家庭成员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大多是缺席的,某种程度上造成家庭传统节日氛围的日益“将就”。传统节日的氛围营造上需要创意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跟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不断的传承下去。
五、温州节日类遗产资源的利用与传承路径
1、全国性节日的社区化
节日类遗产资源的社区化,不是对传统节日现代传承的否定,而是在传统节日现代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与重构。西方节日的冲击、民众日益淡薄的传统节日观念等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得以扶正,而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社区,社区是民众的直接生活环境。节日类遗产资源的社区化要做到三步走,首先是社区节日环境的营造;其次是作为节日文化享有主体的民众对节日文化意义的再生产;最后,民众的节日,回归民众,让民众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2、地方性节日的旅游化
节日类遗产资源的旅游化,是指通过“凝视”实现感知、了解、体验节日文化实践与内涵的过程。地方性节日的传承具有旅游化开发的特质,从温州节日目前的发展来看,也正在通过旅游化的路径实现节日复兴与传承,如瞿溪二月初一会市,泰顺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等。旅游化路径扩大了地方节日文化的辐射面,通过对外来游客的文化展示,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与文化自信,增强了地方民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自豪感。
3、节日类遗产资源的资本化及文化创意化
节日类遗产资源的资本化,是文化创意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中国的民间故事《花木兰》被好莱坞搬上国际荧屏,取得了全球性的票房收入,这展示了美国在文化采借与文化再生产上超强的软实力。中国在文化资本或者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温州应该在建设创意城市的道路上做好前瞻,积极探索具有前瞻性、国际化的城市创意发展政策,营造好城市创意环境、搭建好创意城市的发展平台、吸引和用好创意发展的人才、扩大城市创意生产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节日类遗产的文化创意化,大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大兵.温州竹枝词[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2] 黄龙光.当代“泛节日化”社会语境下传统节日的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3] 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艺术评论,2012.
[4](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英)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等译.新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三联书店,2014.
[6] 孙非寒.文化资本效用:民俗情境中的温州竹枝词当下性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孙非寒,男,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非遗与创意产业.
叶崇凉,男,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