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蝴蝶”飞飞

2020-07-04陈思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风扇蝴蝶探究

陈思

一次,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停在草地上不会飞的蝴蝶,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前围观,最后决定把这只可能受伤了的蝴蝶带回班级照顾。围绕这位特殊的“小客人”,孩子们开始了讨论:这只蝴蝶为什么不飞呢?它从哪儿来?它吃什么?这只蝴蝶属于什么品种……于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蝴蝶标本,还搜集关于蝴蝶的知识。此时,班级里正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活动,我们便将蝴蝶作为“春天”主题活动的重点探究内容,并在个别化学习区域中投放了一些与蝴蝶相关的游戏材料。例如,探索区的观察蝴蝶标本,阅读区的自制故事书《三只蝴蝶》,数学区的“我给蝴蝶穿新衣”“蝴蝶找朋友”等。那时,在美工区里用各种材料制作蝴蝶一度成为班级里最热门的活动。为发挥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提供了手工纸、绉纸、羽毛、毛根等多种材料,孩子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来制作蝴蝶。

一、活动缘起

在一次区域活动后的集体讨论中,亮亮展示了自己用羽毛制作的“蝴蝶”。只见他将“蝴蝶”高高举起,手一松,“蝴蝶”便慢慢地飘落下来。亮亮兴奋地向大家介绍:“我的‘蝴蝶会飞哦!”这时,齐齐突然说道:“你的‘蝴蝶只能降落,要往上飞才算飞,就像飞机、火箭一样。”他一边说一边踮起脚尖张开手臂作飞翔状。“哦!齐齐的意思是要往上飞才对,是吗?那亮亮的‘蝴蝶能往上飞吗?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让‘蝴蝶飞起来呢?”我问道。“可以用力向上抛。”“可以往上抛,就像玩纸飞机一样。”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小美说:“可以把它吹起来。”“吹起来?怎么吹?”我继续问。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出主意。“把它抛起来,然后对着它吹气。”“或者拿把扇子在下面把它扇起来。”……于是,我请孩子们在空闲时拿亮亮的羽毛蝴蝶或自己制作的蝴蝶试一试,看看能否让“蝴蝶”飞起来。在之后几天的区域活动讨论环节中,几个孩子向大家演示了自己成功的方法。我忽然想到这学期幼儿园新添置的实验器材——风筒,这个装置的底部装有风扇,与风扇隔开一段距离有个上下开口的透明圆柱体长筒。可否利用这个风力装置来帮助孩子们让“蝴蝶”飞起来,让他们开展有趣的探索游戏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便将风筒搬到了班级活动室。介绍完风筒的基本构造,我问孩子们:“能用风筒让你们做的蝴蝶飞起来吗?”见到这个新颖的大家伙,孩子们眼睛一亮,听我这么一说更是跃跃欲试,用风筒让“蝴蝶”飞起来的探究游戏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二、活动过程

片段一:怎么让“蝴蝶”飞起来

齐齐和宸宸之前并没有去美工区做过蝴蝶,见到风筒后,两人马上到美工区用手工纸剪剪画画,做出一大一小两只蝴蝶。他们来到风筒前,齐齐率先将自己的大“蝴蝶”放在风筒的风扇上,打开了风扇开关。只见大“蝴蝶”躺在风扇上微微抖动,并没有飞起来。齐齐感到有点奇怪,他拿开大“蝴蝶”,将手伸到风扇上感受了一下风力,然后再次把大“蝴蝶”放到风扇上观察。

“开大点,把风扇调大试试。”宸宸在一旁着急地说。齐齐听后,试着把风扇开关调到了最大档。可是“蝴蝶”只是在风扇上不停地抖动“翅膀”,并没有飞起来。“是不是你的‘蝴蝶太大太重了?让我来吧!”宸宸将自己的小“蝴蝶”放到风扇上,可是小“蝴蝶”一下就被“弹”到了一边。宸宸不停地调整小“蝴蝶”在风扇上的位置,但结果依旧如此。

见两人有些沮丧,我故意问道:“好奇怪哦!为什么宸宸的‘蝴蝶老是往旁边跳呢?”宸宸看着风筒想了想,说:“可能是因为下面的风都往旁边吹了吧。”“怎么能让风把‘蝴蝶向上吹起来呢?”我问。宸宸想了想,没说话,又一次把“蝴蝶”放在风扇上,打开开关,仔细地观察“蝴蝶”在风扇上抖动的样子。接着,宸宸一会儿试着将手围在“蝴蝶”旁边,一会儿又拿起“蝴蝶”在风扇与风筒下端之间的地方试探。偶然间,宸宸从风筒的下方开口处将“蝴蝶”伸到了风筒里面,当他慢慢松开手时,“蝴蝶”轻轻地在风筒里上上下下飘浮起来了。“哇!你的‘蝴蝶飞起来喽!”我不禁在一旁欢呼。宸宸开心地看着在风筒里飘浮的“蝴蝶”,当他关掉风扇时,“蝴蝶”慢慢落了下来。我问:“你是怎么让‘蝴蝶飞起来的?”宸宸回答:“我从下面将‘蝴蝶递到风筒里,再松手,‘蝴蝶就飞起来了!”我又问:“这个方法能一直有效吗?”宸宸用同样的方法试了一次,“蝴蝶”再次轻轻地飘浮在风筒中。“让我也试试!”齐齐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大“蝴蝶”也放进风筒里,大“蝴蝶”居然也飞了起来。“看来‘蝴蝶从风筒里起飞比较容易。但为什么只能在风筒里起飞,在风筒外就不行呢?”我继续问道。“因为风筒里的风比较大。”宸宸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吗?如果和靠近风扇的位置比呢?哪里的风更大?”齐齐和宸宸同时伸手试了试,“好像风扇口的风也很大。”齐齐回答道。“为什么把‘蝴蝶搁在风扇口却飞不起来呢?”宸宸看着风筒想了想,说道:“因为风扇口的风有的往旁边吹了。”我追问道:“那风筒里面呢?”“风筒里的风都被围起来了,里面的风就只能把‘蝴蝶往上吹了!”宸宸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伸到风筒的里里外外,感受不同位置的風向。我微笑着点点头说:“那等会儿区域活动讨论时,你能把这个起飞的好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当然可以!”宸宸开心地点头答应,并拿来记录纸,在纸上圆柱体(表示风筒)的下方画了一只“蝴蝶”,又在圆柱体底部画了一个往上的箭头。“看见这个箭头,大家就明白‘蝴蝶是从这里放进去起飞的!”宸宸一边画一边跟我解释。

分析:宸宸和齐齐制作的蝴蝶刚开始屡次起飞失败,两人猜测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蝴蝶太大”“风力太小”,而之后两人通过实验推翻了这两种假设。在两个孩子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急于介入,而是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积累经验。当看到孩子有些气馁时,教师通过适时的提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蝴蝶总往旁边飞”,鼓励他们想办法让风把“蝴蝶”吹起来。当宸宸拿着“蝴蝶”反复实验时,教师同样不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他充分的时间,让他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体验风筒中不同位置的风力、风向,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当宸宸的游戏成功时,教师利用几个连续的追问,适时帮助宸宸分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方法,归纳实验结果。

片段二:“蝴蝶”飞出风筒了

小予拿着自己的纸蝴蝶来到风筒前。只见她一手拿着“蝴蝶”伸到风筒下端,一手在拧开风扇开关的同时把“蝴蝶”轻轻往上一送,“蝴蝶”便慢慢地飞了上去。飞了一半,“蝴蝶”突然靠着筒壁停了下来。小予围着风筒转了一圈,拍了拍风筒壁,见“蝴蝶”没反应,便试着关掉了风扇开关,等“蝴蝶”掉下来。“小予,你的‘蝴蝶怎么了?”我走过去问道。“它被吸到边上,卡住了。”“怎么会被吸住呢?你再试试看。”我继续鼓励。于是,小予再次打开开关,将“蝴蝶”送进风筒,这一次“蝴蝶”飞得比之前高了些,但还是被吸在了风筒壁上。小予着急地抱着风筒摇了摇,“蝴蝶”并没有动。

“为什么‘蝴蝶会被吸住呢?”我佯装困惑,上前观察。小予也围着风筒左瞧右看,“可能我做的蝴蝶太大了吧,翅膀比较容易碰到边上。”我接着问道:“真的是因为‘蝴蝶太大碰壁了吗?如果换个小点的‘蝴蝶还会有这个问题吗?”于是,小予又挑了一个同伴用超轻黏土做的小蝴蝶,用同样的方法试着往风筒里一抛,“小蝴蝶”确实没有粘在筒壁上,但飞到一半就落了下来。连续两次都是如此。我问:“为什么这只‘蝴蝶老是掉下来?”“可能黏土做的蝴蝶比较重吧。”小予一边回答一边重新拿来自己的纸蝴蝶。她随手将纸蝴蝶从下往上抛进风筒,这次纸蝴蝶一下就从风筒顶端冲了出来。小予惊喜不已。我一边鼓掌一边问道:“哇!你的纸蝴蝶居然从风筒顶飞出去了!你刚才是怎么做到的?”“我是很用力地抛进去的!”“为什么用力抛,‘蝴蝶就能飞出风筒呢?”小予想了一会儿,说:“我把力气传给‘蝴蝶,力气越大,‘蝴蝶就飞得越高呀。”“只要用力抛,‘蝴蝶就能飞起来吗?那么你再用力试试那个超轻黏土小蝴蝶,看看能飞起来吗?”小予又兴奋地拿来超轻黏土小蝴蝶,铆足了劲往上一抛,超轻黏土小蝴蝶居然也冲出了风筒。随着小予的“蝴蝶”一次次“直冲云霄”,围观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每一次“蝴蝶”冲出风筒都会引来一阵欢呼。小予得意地在记录纸上画下自己的“蝴蝶”从风筒中飞出的样子,画完后,小予看着自己的记录纸想了想,又在旁边重新画了一个风筒,并在里面添上了螺旋状线条。“这是什么意思呀?”我好奇地问。“刚才我的‘蝴蝶在风筒里是一边转圈圈一边飞出去的,就像跳舞一样。”小予笑着回答。

分析:当小予偶然用抛掷的方法让“蝴蝶”飞出风筒时,教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帮助小予回忆游戏过程,让小予的无意行为转化成有意行为。在实验过程中,小予对观察到的现象不断地进行猜测、分析,教师则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小予反复思考,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测。虽然小予还无法解释风筒中的各种动力原理,但显然已经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力的作用与变化。而小予的多次尝试、充分观察也有助于自己更加细致地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的飞行路径和姿态。

片段三:胖“蝴蝶”也能飞

随着孩子们制作的蝴蝶逐日增多,我将大家的作品集中布置在桌上,举办了一个“蝴蝶展”。“蝴蝶展”让孩子们对同伴制作的各种蝴蝶样式产生了兴趣,大家开始尝试组合使用不同的材料让自己的“蝴蝶”更加与众不同。趁着孩子们这个热度,我添置了更多材料供孩子们选择,比如一次性透明塑料碗、卷筒纸芯、光盘等,希望通过提供这些不同形状、材质、重量的材料,让孩子们的探究游戏有更多的可能性。

瑶瑶来到美工桌前左瞧右看,最终拿起一个透明塑料碗端详了许久,又拿来一张手工纸剪了几个圆。之后,她把小碗倒扣过来,在碗底贴了几条双面胶,将剪下来的小圆片贴到碗底。我与她展开了以下对话:“这是什么?”“这是蝴蝶的翅膀。”“那小碗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做蝴蝶的身体。这是一只胖‘蝴蝶。”“噢!你的‘胖蝴蝶能飞起来吗?”

瑶瑶走到风筒前,打开开关,将胖“蝴蝶”抛进风筒。可是胖“蝴蝶”没一会儿就掉了下来。瑶瑶又用更大的力气将胖“蝴蝶”朝风筒里一抛,可“蝴蝶”翻了几个跟头还是掉了出来。“是不是胖‘蝴蝶太重了?”“这只胖‘蝴蝶老是翻跟頭飞不稳,就掉下来了!”围观的几个孩子忍不住议论纷纷。瑶瑶一边看看风筒,一边皱着眉不停摆弄手上的“蝴蝶”。思考片刻后,瑶瑶试着将“蝴蝶”重新放进风筒,这次她并没有急着松手,而是将“蝴蝶”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换着各种角度。只见她一会儿将“蝴蝶”的头冲着上面,一会儿将“蝴蝶”的翅膀对着风口。几番尝试后,瑶瑶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她先将“蝴蝶”的“身体”(碗口)朝下,再慢慢松开手。胖“蝴蝶”缓缓上升,大家都在一旁屏住呼吸,为胖“蝴蝶”捏了把汗。瑶瑶也紧张地伸着双手,随时准备接住掉落下来的“蝴蝶”。高一点,再高一点!终于,胖“蝴蝶”冲出了风筒!我问:“刚才看你准备了好长时间,最后你的胖‘蝴蝶是怎样起飞的?”瑶瑶边说边张开手演示:“我的‘蝴蝶是肚子朝下,趴着起飞的。”“这个动作每次都能成功吗?”“嗯……我再试试看吧。”瑶瑶又一次将“蝴蝶”趴着放进风筒,“蝴蝶”再次稳稳地上升。“为什么胖‘蝴蝶趴着就能飞起来?”我问道。看着自己的胖“蝴蝶”在风筒中上升的样子,瑶瑶想了想说:“胖‘蝴蝶趴着的时候,风全部吹进了它的肚子里,就把它顶上去了。”“除了趴着飞,其他的起飞姿势可以吗?你要不要再试试?”瑶瑶想了想,试着将胖“蝴蝶”的肚子朝上,手松开后,胖“蝴蝶”就飞了上去,但这次“胖蝴蝶”显得有些“调皮”,不停地翻着跟头撞着风筒壁。“其实,胖‘蝴蝶肚子朝上也能飞起来,只不过飞得不是很稳,不是很高。”瑶瑶看着风筒中的胖“蝴蝶”说道。我鼓励道:“嗯,胖‘蝴蝶起飞姿势不同,在风筒里的表现也不一样呢!下次你可以再让胖‘蝴蝶换换别的起飞姿势试试。”瑶瑶开心地点点头,只见她拿来记录纸,画了一个半圆形,左右再添上一对翅膀。“老师你看,胖‘蝴蝶圆圆的肚子朝下像不像一顶帽子?”瑶瑶笑着问。我问:“刚才你说风可以吹进胖‘蝴蝶的肚子把它顶出风筒,你能把这一发现记下来吗?”瑶瑶思考片刻,拿起笔在胖“蝴蝶”半圆形的肚子旁竖着画了几条线。“你看,这是风,风都钻到胖‘蝴蝶的肚子里了。”我给予了肯定:“太棒了!这样别的小朋友一看就明白胖‘蝴蝶是怎么飞上去的了!”

分析:瑶瑶在游戏中对于“蝴蝶”飞行的姿势观察得非常仔细,还能有意识地调整“蝴蝶”的“起飞姿势”,同伴一旁的议论也让瑶瑶有了新的思考。而教师则让她经历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给予瑶瑶更多的时间按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在瑶瑶让“蝴蝶”成功飞出风筒后,教师通过连续追问“这个动作每次都能成功吗”“为什么趴着就能飞起来”“别的姿势能飞起来吗”等,不断激发瑶瑶思维的火花,鼓励瑶瑶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在游戏的最后,教师帮助瑶瑶一起分析总结了这次实验结果,引导和帮助瑶瑶对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解释,并鼓励瑶瑶将游戏中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与交流,实现经验的提升。

以上三个游戏片段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孩子也参与了“如何让‘蝴蝶飞起来”的探究,大家观察到不同材质、形状的“蝴蝶”在风筒中的飞行状态各不相同,例如,纸盘蝴蝶上升时自带旋转效果,超轻黏土小蝴蝶则是“蹦蹦跳跳”地飞出风筒的……教师在观察、支持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在游戏后期,孩子们对于游戏材料以及风力风向有了较为丰富的感知和经验,大家一起不断梳理总结各种新的发现,教师则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水平,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比如,“如何让‘蝴蝶顺利飞出风筒?”“如何让‘蝴蝶飞得更高更快?”从而引导孩子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

三、活动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游戏“蝴蝶飞飞”将美工活动与探究活动整合在一起,在“你的‘蝴蝶能飞起来吗”这个大的问题背景下,调动幼儿的思维与创造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测—操作验证—分析表达—再发现问题……”的过程,以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促使幼儿持续、深入地学习。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在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方面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引导幼儿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游戏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材料以及多角度的提问,培养幼儿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促使幼儿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对于问题“你的‘蝴蝶能飞出风筒吗”,孩子们尝试了各种方式。有的挑选轻质的材料制作蝴蝶,有的从放飞“蝴蝶”的动作入手,有的则尝试让“蝴蝶”采用不同的姿势进入风筒……不同的思考角度、探究方式让幼儿的探究更加丰富,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也让幼儿获得了不少间接经验,从而积累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幼儿学习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依照观察事实有理有据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当小予的“蝴蝶”被吸在风筒壁上时,小予一开始觉得是自己的“蝴蝶”太大了,但在她尝试了其他大小的“蝴蝶”后,最终发现抛掷速度快就能让“蝴蝶”飞出去。又如,在胖“蝴蝶”趴着起飞成功后,瑶瑶又尝试让“蝴蝶”以其他姿势起飞,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胖“蝴蝶”肚子朝上同样也是能飞起来的,这样的探究使幼儿经历了“猜测—验证—分析”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3.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

幼儿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容易受事物表面现象的影响。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尝试发现现象背后的多种因素,以及现象之间明显的关联。例如,在游戏后期,幼儿发现“蝴蝶”的不同材质、大小、形狀使其在风筒中形成不一样的飞行轨迹。又如,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蝴蝶”的大小,“蝴蝶”与风接触的角度、接触面的大小等都会影响“蝴蝶”的飞行形态与路径。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幼儿明白设想、验证、结果之间的关系。

点评/徐 冰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这个探索性游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有情感,主动学

户外活动时发现的一只受伤的蝴蝶是“蝴蝶飞飞”探索活动的缘起。为了照顾这只受伤的蝴蝶,幼儿带着情感去了解蝴蝶的来源、种类、特征,对这个在春天里绽放的美丽生命产生了好奇,也有了更多探究的主动性。幼儿运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蝴蝶,正是基于他们对蝴蝶的已有经验。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索性游戏时,如果想让幼儿主动、持久地参与,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激发幼儿的情感,而不是让幼儿被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2.有兴趣,不怕难

用不同材料制作蝴蝶是常见的美工活动,当幼儿提出想让“蝴蝶”飞起来时,教师及时满足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借助风筒实现自己的目标。此时,幼儿的游戏愿望成为了他们不怕困难、积极探索使用新工具的极大动力。

3.有思考,乐尝试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尽量放慢“教”的脚步,让幼儿自己去与新工具互动,与不同材料互动。幼儿发现风筒影响了风力,制作蝴蝶的材料、蝴蝶的形状、摆放蝴蝶的位置、自己加在蝴蝶身上的力量及其方向等都会影响蝴蝶“飞”的结果……这些发现来自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尝试,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自己改变某种因素后所发生的变化,这正是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和收获。

猜你喜欢

风扇蝴蝶探究
夏日说“扇”
AirFan手持小风扇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电风扇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
设计 创意风扇带来夏日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