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吹泡泡引发的问题

2020-07-04江晓嫚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吹泡泡模具泡泡

江晓嫚

吹泡泡的活动总能吸引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主动参与。活动时,户外场地上大大小小的泡泡漫天飞舞,到处是欢声笑语。此时,孩子们因离家而产生的焦虑就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对由吹泡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开学初的户外活动时间里,我们请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吹泡泡的玩具。孩子们带来了造型各异的吹泡泡工具,还有的带来了可以打出泡泡的电动泡泡枪。

教师手上的大泡泡枪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球,大家期待着教师用泡泡枪打出泡泡来。教师借机先提出问题:“孩子们,老师手中的泡泡枪,会打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孩子们大多有吹泡泡的经验,抢着说:“圆圆的!”教师连忙按下泡泡枪的开关,顿时,一连串的泡泡出现在孩子们的头顶上,孩子们兴奋地追着泡泡到处跑。

回到活动室里,说起刚才吹泡泡的情形,教师问:“你们觉得泡泡圆圆的像什么呢?”孩子们回应:“泡泡像娃娃的眼珠。”“泡泡像圆圆的玻璃球。”“泡泡圆圆的,像我家里的水晶灯泡。”“泡泡圆圆的,好像我们吃的汤圆。”孩子们对泡泡形状的描述生动有趣。

思考:在活动中,提问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在引导孩子去关注活动的内容。教师提出“泡泡圆圆的像什么”的问题,就是希望孩子能联系生活经验,对泡泡的外形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泡泡的颜色是哪里来的?

迎着阳光,孩子们看到教师用泡泡枪打出了一连串的泡泡,伸手就想去抓。这时,有孩子喊道:“我看到泡泡有点绿绿的。”又有孩子说:“我觉得泡泡有点黄黄的。”还有一个孩子说:“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一回答着实有点令人惊讶。教师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说泡泡是五颜六色的呢?”这个孩子用手中的圈圈棒吹出一串泡泡,说:“你们看,我吹出来的泡泡有的有点红,有的有点黄,有这么多颜色呢!”旁边有孩子马上补充说:“我也看到了,泡泡飞上天的时候是彩色的。”

接下来的一周是阴雨天,孩子们又提出想玩吹泡泡。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教师决定带他们到楼下的森林广场去吹泡泡。阴雨天,森林广场的光线有些昏暗,可孩子们玩吹泡泡的兴致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他们兴致勃勃地用手中的玩具吹泡泡。这时,东东跑到教师面前,一边把玩着手中的泡泡枪,一边说:“老师,你看看,我的泡泡枪不能打出五颜六色的泡泡了!”这真是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教师招呼着将孩子们集中到一起,把东东刚才的发现作为问题抛给了他们:“咦,今天怎么没有看到五颜六色的泡泡呢?”有孩子马上回应:“今天下雨啊!”教师朝她笑了笑问:“是下雨让泡泡没有颜色了吗?”又有孩子说:“是呀,今天下雨,天这么暗,所以泡泡没有颜色了。”有的孩子说:“对,泡泡在亮的地方才会有颜色。”

思考:小班孩子或許还无法发现或理解光线折射的现象,但是他们在直接感知和体验中发现:晴天,泡泡是有颜色的,雨天,泡泡是没有颜色的。在接下来玩吹泡泡的时间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在不同场景中吹出来的泡泡的颜色,渐渐了解在阳光下泡泡的颜色最丰富。

你在哪里见过泡泡?

孩子们对吹泡泡的活动越来越有兴趣。在晨间的个别化学习时间里,教师常常看到孩子们在美工区自由创作自己吹泡泡的画作。一天,在分享作品时,教师看到有个孩子画的都是红色的泡泡,就问:“为什么你画的泡泡都是红色的啊?”孩子说:“这是我吃火锅时看到的泡泡。我吃的是番茄火锅,火锅里冒出的都是红色的泡泡。”孩子的视角很独特,于是教师问所有孩子:“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泡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让孩子们将对泡泡的观察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是要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孩子有的说:“洗头、洗澡的时候会产生泡泡。”有的说:“爷爷做泡菜的坛子里有泡泡。”有的说:“小便的时候,马桶里也会出现很多泡泡。”还有的说:“我爸爸的啤酒杯和妈妈的咖啡杯里都有泡泡。”孩子们的回答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见,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容小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师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红、黄、蓝色的大卡纸以及水粉刷、挤压瓶、喷壶等作画工具,鼓励孩子大胆选择并利用工具和纸张进行涂鸦,表现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泡泡。例如,有孩子在蓝色的画纸上表现水中的泡泡,也有孩子在红色的画纸上表现水加热后出现的泡泡。

还有什么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泡泡的存在呢?教师又找来几种会产生气泡的饮料,如雪碧、芬达、盐汽水、含汽矿泉水等,请孩子们观察这些饮料里有没有泡泡,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发现的。

有孩子说,他之前喝过的雪碧里有泡泡;有孩子说,要把瓶子摇一下,这样饮料里就会出现泡泡;还有的孩子说,拧开饮料瓶盖子,如果发出了声音,就说明饮料里有气泡。

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摆放了几瓶会产生气泡的饮料,给每个孩子一个小塑料杯,请孩子们按照他们所说的方法去发现饮料里的气泡,再将饮料倒进杯子,观察气泡的产生,体验一下喝进嘴里有什么感觉,等等。孩子们发现这些饮料里真的藏着泡泡。

思考:看似在找气泡,其实孩子是在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发现式学习。这是孩子凭借自己的判断动手尝试,验证自己假设的一种学习过程。

清水里的泡泡是怎么出现的?

一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坐在草地上喝水,一个孩子对着水壶突然问:“老师,我的水壶里装的不是饮料,可不可以有泡泡?”

“清水里能不能有泡泡?”这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孩子们说:“可能我们需要做一个小实验来看看清水里能不能有泡泡。”

回到活动室,教师找来一盆清水,准备了吸管、勺子、小木棍,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清水里找泡泡。起初,孩子们只是用眼睛看一看,就说“水里没有泡泡”。教师问:“唉,为什么清水里没泡泡呢?”旁边的孩子说:“因为清水里没有鱼啊!”教师又问:“为什么没有鱼就不会有泡泡呢?”孩子说:“鱼会吹泡泡啊!”教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鱼会吹泡泡,那我们可不可以在清水里吹出泡泡呢?我这边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们看看能不能用上。”孩子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在水盆里玩了起来。

孩子们发现用教师提供的小工具在水里搅一搅,就会出现水花和泡泡,他们很兴奋。这时,有个孩子拿起吸管对着盆子里的清水就吹。刚开始时,他不会吹,常把水吸到嘴里。反复尝试后,他学会了鼓起腮帮子,对着吸管吹气。一旁的同伴发现,越用力吹,水里冒出的泡泡就越多,吹气的力度大小决定泡泡的多少。看似很简单的尝试,孩子们却很有兴趣,在反复操作中,他们初步掌握了吹气的技巧和方法,体验到了泡泡的产生与吹气的关系。

思考:孩子们利用工具来探究泡泡是如何产生的。很多时候,教师会低估小班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其实他们特别喜欢这种探究方式。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工具的选用及控制有了全新的体验。

泡泡都是圆的吗?

这段时间玩泡泡的次数多了,孩子们对有关“泡泡”的话题也显得格外有兴趣。一天晨间活动,孩子们正在利用塑料模具玩陶土,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这个糖果形状的模具去吹泡泡。”教师问:“用这个糖果形状的模具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呢?”孩子们想都不想就说:“肯定是糖果的形状呀!”教师又指了指旁边青菜、小鱼等形状的模具问孩子:“那这些都是什么形状的呢?用这些模具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呢?”

“用糖果形状的模具吹出来的泡泡肯定是糖果。”孩子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但也很好理解,因为小班孩子容易受物体外形的影响而作出看似有逻辑的预判。这正是让孩子再次用实际操作验证自己观点的好时机。

教师决定带着这些模具到操场上让孩子们玩吹泡泡的游戏。教师将模具拿在手上,先请每个孩子仔细观察模具的形状,再将模具放进泡泡水中,用嘴对着模具吹气。结果,不论是用什么形状的模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孩子们有些惊讶,教师请孩子们继续尝试。当时,孩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是为什么呢?”这或许就是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它让孩子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

思考:这次实验改变了孩子们的预判。在反复游戏、反复探索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思考,活动也有了新的内容。为什么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呢?教师很难向小班孩子解釋张力以及受力面的问题。不过,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一种现象,由体验入手,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育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现象。小班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更需要直接感知,体验各种生活现象,在问题的情境中游戏、操作,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评/陆静尘

用探究性学习理念来培养小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是否足够支持其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活动。江老师和她的搭班老师用“由吹泡泡引发的问题”这个系列活动,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第一,用问题调动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教师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观察“泡泡是什么形状的”,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从而让幼儿表达出对于泡泡的不同认知。

第二,通过现场体验引导幼儿观察现象。教师提出“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又会是什么颜色”等问题,让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初步引导幼儿基于观察所获得的证据来回答问题、解答疑惑。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关注日常生活,进一步获得相关现象的知识和经验。教师通过“你还在哪里见过泡泡”的问题,让幼儿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寻找泡泡,丰富相关经验,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经验基础。

第四,让幼儿借助工具,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面对幼儿提出的“清水里有泡泡吗”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他们熟悉的往水中吹气等方式玩。幼儿看似是在玩,其实始终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通过做中学的活动,其原有的经验、认识得到不断丰富。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所观察到的问题。教师适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使用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总结等方式,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依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激发疑问—观察现象—丰富经验—动手操作—思考归纳,步步深入,不断引导幼儿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达到了引导幼儿体验问题探究方式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吹泡泡模具泡泡
吹泡泡
吹泡泡
巨型泡泡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动手做个方泡泡
用于阳极管生产线模具预安装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