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是家庭教育的道场
2020-07-04高闰青
高闰青
有人说:“书房是家庭教育的道场。”对此,我感触颇深。
我对书房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家里有一个书房,紧靠三面墙壁放着三排书柜,每个书柜里都放满了各种书籍。平日里除了睡觉、做饭,我在家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书房。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房阅读;每晚睡前,我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合上书本,从书房中走出来。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些年来,随着我的成长,书房也在不断“成长”,从“瘦小伶仃”变得“羽翼丰满”。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别说书房,就是书也没有几本。尽管我很爱看书,但也只能把大哥的小人书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翻。所以,我从小就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很多书,可以随便看,任意读。但直至上大学,除了教材,我也没有买过几本书。大学期间,我曾把节余的饭票换成钱用来买书,不过买的都是参考书、习题集之类的辅导材料。
大学毕业时,不少同学为了“轻装”回家,扔掉了教材和书籍,但我没有,我把书分装打包,分批次带回了家。但是,农村的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让我做书房,我就暂时把它们装在了纸箱里,放在我的床底下。暑假后,我被分配到县里的一所职业高中教书,于是我骑着自行车,把书带到了学校分给我的宿舍兼办公室。没有书架,我就把书放到办公桌下,看的时候把纸箱拉出来。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我每天晚上坚持看书,那些书也成为我最好的精神食粮。
1992年4月,我搬家到海泉中学家属院,专门把一间小卧室改为书房。丈夫见我整理书房,带着戏谑的口气说:“你也没多少书,还非要个书房。”我一本正经地对他说:“‘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读书人就应该有读书的地方。”丈夫听后没有作声,静静地帮我把书房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有了孩子以后,书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了一些童话故事、看图识字、儿歌古诗等儿童书籍。女儿刚会咿呀学语,我就开始教她看图识物,后来又教她读儿歌。女儿4岁那年,我给她买了一套《中国青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她整天抱着书看,经常就书中的内容向我提问,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能力大大提升,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1998年,我们又一次搬家。这次的房子是四室两厅的,有了专门的书房,还买了组合书柜和写字台,读书写字非常方便。看到我的书房后,女儿强烈要求在自己的卧室也拥有自己的书柜和写字台。我答应了她的要求。但由于面积所限,她的书柜和写字台比我的小了一点。书柜买好后,看到我的书柜里满满的书,女儿要求买新书,要把她的书柜也装满。我对她说:“妈妈的书积累了很多年,你慢慢积累,也会放满书柜的。再说了,书是要自己读的。买那么多,你能读得过来吗?”女儿说:“你买了我才能读,你买得多,我读的机会就多,慢慢就读完了。”听了女儿的话,我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一批新书。女儿把新买的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自己的书柜里。每天做完作业,她都会读一会儿书,还会不时找我讨论。
2009年6月,女儿高考结束后,我们举家迁往焦作。搬家时,女儿再三叮嘱,别弄丢了她的书。但是,我建议女儿把她小时候的书送给我的侄子。女儿有点不舍,我告诉她:“书本身就是要让人读的,有人读,它才更有意义。”听我这么一说,女儿爽快地答应了。
买书已经成为我们母女俩的一种习惯,有几次我们竟然不约而同地买了同样的书,每当这时,女儿总不忘调侃一句:“母女所见略同。”
2014年,装修新家,丈夫专门请人精心设计了_一个三面墙都是书柜的书房,也就是现在的书房。红木的书柜,温和敦厚,流淌着时光和岁月的记忆。书房也成了“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的所在,陪伴我沉思静悟、安顿心灵。
书房弄好后,女儿提出想拥有自己看书的地方。我答应了这个要求,在她的卧室里建了一个“区角书房”。现在,女儿在国外读书,很少在家。女儿的卧房朝阳,到了冬天,我经常到她的书房去看书。阳光暖暖地照在我身上,照在我手中的书上,也照在充满女儿气息的物件上,那感觉,真好!有几次女儿和我视频,发现我在她的“区角书房”看书,立即跟我说:“别动我的书!”我笑着说:“不会的,我只会替你保管。”有时候,我还会调侃她:“我的书比你的多多了,我干吗要动你的书?”女儿会毫不客气地说:“放心吧,等我到了你这个年龄,肯定比你现在的书多。”我欣慰地笑了,享受着书房这个“道场”带给我的幸福与安然。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并把它诠释为:“如果有天堂,应该是书房的模样。”我特别享受在书房里的那种踏实温暖的感觉。也许只有醉心于书的人,才会有这种温暖与释然;也许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道场”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