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金庸经典?汲取传统精华

2020-07-04许立成刘新生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必要性途径传统文化

许立成?刘新生

【摘 要】 本文在调研分析大学生对金庸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 的基础上,探讨了引导大学生品读金庸武侠经典小说,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必要性与途径。主张应引导大学生走出对金庸武侠小说“猎奇”和“偏食”误区,深刻汲取金庸小说蕴含的儒家思想与家国情怀、道家思想与人格塑造、佛家思想与心理健康等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 金庸作品;传统文化;大学生;品读教育;必要性;途径

金庸的武侠小说堪称世界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不仅文学造诣炉火纯青,还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金庸先生的辞世,“金庸热”不仅没有降温或丧失它的意义与灵魂,反而在大学生读者中散发着更为巨大的魅力。重拾金庸文学经典,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迷恋武侠小说的阅读愿望,而且能为大学生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形象的教材,使其通过文学鉴赏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和品读金庸小说汲取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以贯之的文化体系,它源远流长、绵延不断,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滋养,可以是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的。本文试图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挖掘和阐释金庸武侠小说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引导读者在金庸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借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许多反对武侠小说的人认为其描写的都是打打杀杀,渲染的是暴力,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的确,有一些庸俗的甚至低俗的武侠小说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是金庸先生的新武侠小说则完全摆脱了这种低层次趣味,让小说这种文体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金庸小说以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是高雅精致的。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品读金庸小说,在挖掘金庸武侠小说丰富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释道三个方面,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金庸作品教育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面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经久不衰及大面积阅读(尤其在高校学生中)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本文根据对大学生金庸小说阅读状况的调查,重温金庸经典,从儒释道三个方面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大学生对金庸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研及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笔者在长期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开展了相关调查,从调查材料中得到的结论很值得我们深思。

1、当代大学生金庸小说的认知现状

早在2012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0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对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研。在对大学生最喜欢的作家的调研中,54位作家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武侠小说家金庸,5部作品上了5所高校的借阅排行榜(有的学校不止1部)。[1]在同时进行的大学生最喜欢的15部文学作品的调研中,金庸的作品最受青睐,《天龙八部》、《鹿鼎记》、《倚天屠龙记》三部作品入选。笔者长期从事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和阅读推广工作,经常对图书借阅特别是热门图书借阅情况做一些调查研究,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在我馆最近三年热门图书借阅榜单中,包括《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小说自始至终是借阅的热门图书,一直位列借阅榜单前茅。针对大学生迷恋金庸小说的现状,笔者就大学生对金庸小说认知情况,做了一次“您最喜欢金庸小说哪项内容”的问卷调查,在被问及的各项内容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等,而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则较少有人欣赏。

调查统计显示:在大学校园里,借阅金庸小说人数之多、频次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金庸小说经过几十年的淘洗和沉淀,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钟爱的文学经典,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学生对金庸小说的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却不尽相同。金庸小说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是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心仪和喜爱的内容。而对于金庸小说中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精华鲜少咀嚼、体味和共鸣,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在金庸作品认知上的欠缺和误区。

2、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由于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许多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信,而对西方文化却盲目追捧的现象。据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偶尔翻阅”的占75.4%,“敬而远之”的占16.4%,“深恶痛绝”的占5.8%,“爱不释手”的仅占0.4%;许多代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品目如京剧、传统节日、文房四宝、书法等,更是知之甚少,而对于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和西方的价值观念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爱好,大学生们熟悉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缺失的严峻现实,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辭的责任。金庸作品是一部富含传统文化底蕴的百科全书, 其地道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散发飘溢着浓郁的国学清香,给人一种昂扬、健康、向上的精神启迪。2019年3月18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思政课”会议将“思政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力量源泉。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谋求创新,可以通过阅读推荐、策划读书活动、开设金庸武侠小说鉴赏课程、网站推广等方式营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和欣赏他们最为青睐的金庸武侠小说,用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

3、金庸小说蕴含的佛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两汉时期,作为外来文化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磨合中,融会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家宣扬众生平等、佛法修行和因果报应。佛教的核心要义是戒、定、慧三字,释义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劝诫世人多结善缘、多修善果。这些理论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多有相似之处,因而在华夏大地传播极广、影响颇深。

金庸先生的佛教慧根与其家学渊源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佛教精神在金庸后期作品中得到了较多展现。在《射雕英雄传》中,作者借佛教集大成者一灯大师之口,用“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佛教真谛,点化先是作恶多端、后又幡然醒悟、欲自行了断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使其皈依佛门、悔过自新。最值得关注的是,《天龙八部》这部后期杰作是金庸先生对佛学思想阐释的登峰造极之作。特别是对大理王子段誉的人物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段誉几乎被描绘成了佛家思想的化身和代言人。书中谈到,段誉自小违背皇家森严门规,弃武向佛,痴迷于佛学经典,全身上下溢满佛学精神的文化痕迹。书中的情节和主旨正如陈世骧先生致金庸的信中所说“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扭曲的人性和冤孽即人性中固有的贪嗔痴,无不使每个人都为其所困。难能可贵的是,金庸借助佛教悲悯思想,经过探幽发微的刻意塑造,使小说人物达到了潜心修行、破孽化痴、大彻大悟的“涅槃”境界,这样就使小说的悲悯、博爱、善行主题得到了高度升华,而由佛教的悲悯情怀生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当今中国因社会急速转型而带来的某些精神危机和价值迷茫现象,对尚未踏入社会、心理略显稚嫩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在是非辨别能力上,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达20-30%,且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心理健康和人生观培养问题就突出的摆在了所有高校面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单靠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恐难以奏效,通过阅读疗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而在大学生人格结构中,自我或自我意识则处于核心地位。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应该从这一核心入手。佛教把人生一切烦恼都归源为“自我”或“自我意识”,只有彻底泯灭自我意识的“我”,去除贪嗔痴之魔障,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达到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的“禅定”境界。因此,大学生品读金庸武侠小说,应在愉悦心情、慰藉精神的同时,多从作者身上和其小说中汲取佛家思想精华,“禅定”修习、祥和节欲、回归本真,如此方能执智慧剑,斩烦恼根,真正洞悉生命和宇宙的真谛,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地去领略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

四、结语

金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影响力。他借用武侠小说这种传统题材,将自己对于人生、情爱、政治、历史的独到见解充分融合于作品之中,使其成为中国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从而在全球华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展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当今文化繁杂、阅读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者,应该通过品读金庸武侠小说,激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典籍的兴趣爱好,并自觉接受蕴含其中的优秀思想的陶冶与洗礼,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以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根脉意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写下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郭文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文学纸本阅读状况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3.09.46-49

[2] 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2013.405—406.

【作者简介】

许立成(196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本科,德州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阅读推广.

刘新生(1963—)男,汉族,山东济阳人,本科,德州学院职业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必要性途径传统文化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