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2020-07-04洪诗迪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在党员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路,要构建评价学生党员发展与管理的数据协同机制,依据大数据开展党员的精准发展与管理,依托数据协同平台,加强学生党员数据的收集、分析、维护与应用。指出了大数据视域下党员精准发展与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党员发展重在利用数据,切忌重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数据;二是党员精准发展与管理重在协同参与;三是大数据视域下党员精准发展与管理重在全面,不从单一信息源或者数据源评判学生党员的好坏。
【关键词】 大数据;党员;党员一生;精准发展;管理机制
大学生党员是我们党在青年中的基础,是我们党在青年中展示的一面旗帜,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监督工作,对于在大学生中树立党组织的威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整体良好,但局部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针对目前大学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在大数据视野下,借鉴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即指一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拆除阶段为止的整个过程。[1]党员一生管理应该覆盖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发展为正式党员,甚至于党员退出的全过程管理,采用全寿命周期下的精准发展管理方式建立发展党员和党员评价的完善机制,更加科学和全面地进行党员管理,促进大学生党员及党组织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目前在党员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党员发展培养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中,仍然存在或轻或重的程序和制度不合理问题。主要有以前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没有按照要求为其建立积极分子档案,而是确定为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后才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程序不合理不完善;二是党员发展数量不合理,发展党员中不同程度存在按班级或年级或职位分配入党名额的现象,缺乏统一量化标准,不利于入党程序的公平公正,在实际操作中又难以找到可以支撑的全过程数据等支撑评判;三是由于大学生主体以班级为单位,正式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接触较少,入党培养人、入党介绍人与培养人、介绍人之间的培养联系严重缺失,缺乏相关监督考核机制;四是重视入党前、轻视入党后教育学习,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入党前和入党后差异大;五是党员退出机制不完善,党内纪律处分的执行缺失,目前由于对纪律处分的党员存在一旦处分便可能终身影响的情况,故几乎没有关于党员处分方面的案例,这也导致部分党员有恃无恐。
2、党组织活动同质化、形式化严重
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始的新一轮全面从严治党使基层党组织从新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党组织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警惕和思考。一是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全面落实和加强,但是会风会纪和会议质量严重下降,开会请假和开会心不在焉现象严重,在高年级和毕业年级中表现尤甚;二是同质化严重,除了正常的“三会一课”活动是相同的外,支部举办的其他活动之间,或支部与其他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重叠度较高,注重活动性会与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活动重叠,注重思想性又与“三会一课”等重叠,活动创新性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活动兴趣下降,组织凝聚力降低;三是学生党支部会议形式单一,大多数会议仍停留在读文件,读通知阶段,入脑入心力度不够,极易导致形式化,变成完任务、走过场,降低会议效果;
3、入党动机纯洁性面临较大挑战
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咨询,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越来越明显。极大地损害了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党目的性显著增强,凡事不问对不对,只关心对自己入党有没有帮助;二是入党前积极主动,入党后不思进取;三是理想信念缺失,盲目从众,如别人说入党有用,所以就入了等。
4、发展学生党员的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通常学生干部由于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相对于普通同学而言有更大的机会可以入党,而学生组织多由不同的辅导员分别负责,而辅导员又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入党,故出现了为了入党而加入学生组织,竞争学生组织负责人的情况,为了争取成绩等不惜得罪学生,破坏了学生组织的影响力,而这种学生干部一旦得到入党机会,则会进一步损害党员和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大学生党组织无法在学生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究其原因,仍是学生党员发展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在发展党员中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状况,从而在发展中辅导员不能够全面的审查学生的整体状况。
二、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机制的构建
1、构建评价学生党员发展与管理的数据协同机制
構建基于大数据视域的全寿命周期党员精准发展监督机制的基础在于记录学生党员日常行为表现的大数据,而评价学生党员日常表现的数据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做好的学生党员大数据的采集、储存和分析对于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党员至关重要。学生党员的大数据可以按照主客观记录分为以下几种:客观记录型数据(如日常进出校门、宿舍及其他校内空间的刷卡或人脸识别记录)、客观计分型数据(如各类考试等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等)、主观打分型数据(非考试类打分成绩、读书笔记等打分成绩)主观撰写评价型数据(例如谈话材料,入党介绍人评价等)。因不同数据来自不同的平台,故需要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构件能够统一评价的数据管理协同平台。对接记录学生的校内校外两大数据源,按数据源记录的准确程度确定不同信息所占百分比,生成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内校外表现的综合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
2、依据大数据开展党员的精准发展与管理
从构建的学生党员发展管理数据协同平台开始,通过对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日常表现以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成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以及后续管理,甚至于离开党组织(自动脱党、退党)等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追踪和评价。将发展前的日常表现(上课情况,学习成绩,参加学院各类活动和竞赛情况)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培养(主要指参加党校各类活动在其中的表现和参与党支部活动的情况表现)以及在校外的表现(社会评价,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等)进行全过程梳理,力求能够精准的衡量学生党员在入党前的综合表现,成为正式党员后,仍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培养,对问题党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防小错酿大错,从入党环节开始给广大学生党员树立起党纪意识,真正做到精准数据,精准评价,精准发展,精准管理。杜绝以偏概全、投机取巧、两面人现象的发生,给学生党员灌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理念。在学生党员精准发展管理中,根据数据协同平台做到一人一档,注重将培养过程中的硬指标、硬环节(党课考试成绩、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比赛获奖情况)与软指标、软环节(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点名、签到、上课情况,抬头率等)相结合,做到让真合格的同学入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3、依托数据协同平台,加强学生党员数据的收集、分析、维护与应用
学生党员数据协同平台的建立为全寿命周期的党员精准发展监督机制构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必须持续建立体制机制,保证平台信息的有效收集与更新,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利用现有的大数据不仅实现对学生党员的全面评价,而且更应该对不同层面的(个人到集体)问题进行研判,及时化解风险与挑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充分挖掘数据潜力。以学生党员数据协同平台为初始,构建以不同业务为核心的多平台数据处理机制,同时,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做到大家的数据大家共享,共享的数据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大数据视域下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1、大数据视域下党员发展重在利用数据,切忌另起炉灶,重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数据
大数据视域下的学生及学生党员数据普遍存在于学校各部门和校外的对接单位中。对大数据的收集、利用、整合并最终构建成数据协同平台是整个环节的重点,切忌另起炉灶重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本数据的重新收集,进行大量无用重复性工作。重在打通校内校外,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让所有数据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每一个人进行准确的评价。准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避免进行大量重复性劳动,把握构建数据协同平台的重点,既节约时间成本,也节约经济成本。
2、大数据视域下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重在协同参与
为了综合全面精准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党员,其关注点就绝不仅仅是该同学在党内做过什么工作,在党内或党组织的活动中表现如何,必须结合其在辅导员日常管理(包括考勤,点名)、学业竞赛、学生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各类学校学院活动的中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数据越多,对一个人的评价越全面、精准。因此,进行学生党员一生的管理需要多加单位共同参与,需要系统性的规划、需要整体推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切忌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构建以党委为核心,各部门协同参与,考虑时间维度的党员一生精准发展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大数据视域下党员一生精准发展与管理重在全面,不从单一信息源或者数据源评判学生党员的好坏
在大数据视域下,可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對党员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个别党员数据源缺失情况出现极端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大数据视域实现的全寿命周期精准管理就是在于精准和全面,一旦演变为单一数据源,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评价党员的表现,难以对其进行综合衡量,此时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信度也相对较低。失去大数据支撑的党员精准管理或评价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作出的结论也无法令人信服。
党员的发展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数据和评价,在大数据视域下进行党员的发展管理必须分清主次,注重全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应该将基础性数据收集工作和数据分析、精准发展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和合作。通过全面掌握党员的日常表现来综合评价党员,以期实现党员发展、管理的精准化、公平化、客观化。
【参考文献】
[1] 王元坤.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9-20.
【作者简介】
洪诗迪(1993.07—)男,汉族,陕西人,就职于长安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