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文本编辑状况研究

2020-07-04江紫萱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江紫萱

摘要: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1部第5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正式版发行(后文简称“MEGA2 I/5正式版”)。其以“批判性”而非“时间性”构建文本,重构了核心章节“I.费尔巴哈”章的篇章结构:首先,不再运用以往版本的标题,而是替换“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批判”,强调施蒂纳而不是鲍威尔或费尔巴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焦点;其次,在附录中收录赫斯、丹尼尔斯的文本,确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要作者的文本经历了一个从季刊到著作的转变过程;最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出版失败后几个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收录了“费尔巴哈”手稿的几段文字,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等重要的新概念的出现与形成。

关键词: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 季刊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242-03

“MEGA2 I/5正式版”根据自1993年以来生效的编辑指南进行编辑,鉴于“完整性”准则,收录1845年10月至1847年4月/5月期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或编辑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18篇手稿;鉴于“科学性”准则,文本编排基本以作者手稿为文本基础,编辑更正保持在最低限度。为展现出版计划不断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写作过程的动态追溯,取消两卷本的划分,并不再沿用以往版本的标题,确认合作撰写手稿过程中马克思的主要作用以及赫斯、丹尼尔斯等其他作者的参与。“MEGA2 I/5正式版”的最新文本成果大致如下:编辑准则框架外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施蒂纳手稿的一些片段,以便能够在其间编排费尔巴哈卷帙的各个部分是值得尝试的编排;《德意志意识形态》更多展现为“季刊”,而不是在写作之初就已经形成整体批判框架;对施蒂纳的批判是阐发历史观的决定性步骤。

一、“MEGA2 I/5正式版”文本编排

《德意志意识形态》(后文简称“《形态》”)并未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完全付刊,马克思对手稿的评价是一个已经完结的“自己弄清问题”的过程,恩格斯也没有表现出公开发表的兴趣。众所周知,《形态》的手稿不是作为一捆材料保存起来的,其本身不仅遭受到严重损坏,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版本的编辑使得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具有片段性。《形态》第一部分的发表是在19世纪末,伯恩斯坦将批判施蒂纳的部分编辑出来,用以反击当时正兴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20世纪初,德国和苏联相互争夺该手稿的首发权,1924年梁赞诺夫整理手稿,发表了名为“I.费尔巴哈”章的俄文本。在斯大林的统治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追求系统封闭的教条,刻意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首次形成了体系,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斗争模式,旨在促进当时工人阶级在理论问题上的定位。随后,梁赞诺夫在1931年被剥夺了政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阿多拉茨基版。这一版本完全打乱马克思、恩格斯标注的页码,将“I.费尔巴哈”章的手稿按照各个物质之间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体系,重组为三大部分。随着1962年巴纳在阿姆斯特丹发现有马克思标注(1)(2)的一张纸片,阿多拉茨基版本的主观臆断性不证自明。于是,在1966年巴加图利亚改变了阿多拉茨基版本的过度加工,加入了巴纳发现的单页,基本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原稿的编码次序。他将“I.费尔巴哈”章原有的五份手稿分成四大部分,再分成27小节,并断定《形态》中形成了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分期的完整概念,唯物史观第一次得到全面的表述。

上述版本的最大问题是:编辑的主观臆断性太强,把后期撰写、作为结论式将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I.费尔巴哈 残篇 2”置于开端,完全颠倒了手稿的逻辑。真正为“I.费尔巴哈 残篇2”正确排序的是1972年的试行版和2004年的陶伯特版。1972年试行版根据编纂原则,以两栏形式呈现手稿的排列,并推断:小束手稿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方法与唯心主义观察方法的对立,进而是富有逻辑的整体。这一两栏排版的方式,被年鉴版保留下来。年鉴版在开篇中将以往的“序言”替换为马克思曾发表于《社会明镜》用以反驳鲍威尔的《答布鲁诺·鲍威尔》,并将赫斯、魏德迈的文本都纳入到正文中,这种去编辑化、单独文稿的排版自出版以来就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诸多反对。2017年“MEGA2 I/5正式版”首次以完全历史性批判的方式编辑了18份文本,展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见解,这18份文本由15篇正文与3篇附录构成。这体现了1993年以来的编辑原则“MEGA是历史性、批判性的全集,将为各种学术领域的国际性研究提供作为原典的广泛性依据。”由此,“MEGA2 I/5正式版”不再严格强调两卷本的划分,尽可能地展现作为整体的手稿及各個材料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与新材料的发现相关(丹尼尔斯的文本),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理论过程相契合。涉及“I.费尔巴哈”章的部分由序言H1、誊清稿H2、手稿H3、导言H4、大束手稿H5、摘录H6、残篇1H7与残篇2H8构成。序言(H1)是在1846年7月以两卷本季刊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可能性不复存在后才撰写的。以抄写方法记录的文本(H2-H4)可能是准备材料,但也有可能是作为开头内容的章节。接下来的两个文本(H5和H6)毋庸置疑是用来起草“I.费尔巴哈”章的主要内容。两个誊清稿(H7和H8)一方面介绍所有制形式(Eigentumsformen)在历史上的基本发展阶段(H7)以及其历史概念(Geschichtsauffassung)的基本特征(H8),这些是由他们的之前的手稿内容决定的,因此是结论性的文本。

二、“MEGA2 I/5正式版”展现的行文过程:从季刊到著作的转变

“MEGA2 I/5正式版”的重构聚焦是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脱离现实性以及小资产阶级式鼓吹改良主义的虚假社会主义,强调《形态》作为一本完整著作的可能性与逻辑性,其编排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注重探究《形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指出在《形态》出版计划失败后“费尔巴哈”手稿的几个段落以及对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被用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另一方面,考证了《形态》文本的收录,从而确证从季刊到两卷本著作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诀别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鲍威尔的批判暂时告一段落,他们的研究重心在旅居英国期间也发生了转移。马克思对经济学著作进行了摘录与整理,并与出版商列斯凯签订了有关经济学著作的出版协议,即《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而恩格斯也在准备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但《维干德季刊》第三卷的出版改变了这一计划,鲍威尔和施蒂纳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并依旧将两人归结为费尔巴哈主义者。对此,马克思不得不搁置经济学著作的写作,重新阐明有别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立场。马克思在给列斯凯的信中说:“在发表我的正面阐述以前,先发表一部反对德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随之诞生的文本H5及II.圣布鲁诺和III.圣麦克斯构建起对鲍威尔及施蒂纳等莱比锡教父们的批判。在这一部分未完成之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受到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委托,于不同时间到达巴黎,旨在通过理论宣传消除格律恩对当时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可以推测,撰写《莱比锡宗教会议》时,作者已经确立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批判的决心。“真正的社会主义”或“纯粹的德国的理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术语可以在恩格斯1846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这个称号来指定德国社会主义者集团,其成员包括卡尔·格律恩、海尔曼·泽米希、鲁道夫·马特伊、奥托·吕宁等这些自诩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家们。当时,格律恩大肆宣传蒲鲁东主义煽动工人储金购买世界,库尔曼主张在当代哲学家的头脑中运用理论抽象就可以演化出整个历史发展,马特伊则试图用黑格尔的思辨方法论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个别性和普遍性的抽象中就可以虚构出来。这些理论无一不是以费尔巴哈在1846年发表的《宗教的本质》为基础的,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看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只需要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人类爱的叫嚣。马克思总结道:“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并且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哲学冥想的渺茫太空。”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先于马克思阅读了费尔巴哈的相关著作,并将主要内容摘录给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的引用,构成了文本H6。“MEGA2 I/5正式版”将文本H6收入“I.费尔巴哈”章,与年鉴版保持一致,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的哲学不仅构成了德国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突破既往理论的契机。因此,文本H5、H6构成“I.费尔巴哈”章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反驳鲍威尔和施蒂纳对他们的攻击,强调他们的哲学立场与青年黑格尔派有些鲜明不同,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陈词滥调对无产阶级运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并且以费尔巴哈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集中批判。手稿基本完成后,马克思、恩格斯急于寻找出版的机会,以宣告自己的哲学观点与当时德国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雷姆佩尔和迈耶尔以缺乏资金为借口,拒绝刊印《形态》后,马克思将《形态》的手稿邮寄给了在科隆的丹尼尔斯,继续寻找出版的可能。出版失败后,手稿于1846年重新回到马克思手中。为了使《形态》不受出版物样式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对手稿进行了删改,不仅对第2卷其他参与者如赫斯、丹尼尔斯的文章进行了修订,也为第1卷重新撰写了序言及结论部分。实际上,“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各篇内容直到1847年4月才大致写完,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提到,“当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四面八方发展起来……如果我们能够把 “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章再写一下,那该多好啊”。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对其他哲学家进行激进批判的言论是很难出版的,不管是杂志、册子,还是独立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要尽快将手稿出版,动用了所有可能的形式。除此之外,在写作施蒂纳的手稿“III.圣麦克斯”的过程中,其篇幅已经增加到不能再以季刊形式出版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放置到第二卷,因此《形态》的完成有一个由季刊到两卷本的过程。

三、“MEGA2 I/5正式版”展开的哲学新视角

目前,对于“I.费尔巴哈”章的理论阐释不能从《形态》的整体文本中孤立出来,而需要重构聚焦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论战和批判的对象,展开新的哲学视角:一方面,在发表相关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前和德国观念论根本区分开来,进而对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主义进行论战是很有必要的,即必须摒弃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本身即作为“观念”的哲学,哲学的可能性仅仅在于将它作为对“意識形态”的批判。一方面,“意识形态”用来指称用震撼世界的词语来“解释”世界而无力去改变世界的德国哲学家与社会主义者;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关系、劳动分工、世界历史和无产阶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形态》出版计划失败后“费尔巴哈”手稿的几个段落以及对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被用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只有摒弃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本身才能一方面建设真正的实证科学,另一方面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提供实践意义。迄今为止较为完整地展现唯物史观初期原理的“I.费尔巴哈”章(文本H5)的大部分内容也是最初在与施蒂纳论战的过程中写下的,其中插入大量的修改、异文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包括德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发展、精神统治与物质统治的关系以及私有制的历史等等。伟大的施蒂纳运用合乎逻辑、无所不能的“唯一者”,力图通过根据普遍的人类需要与利益的观念来确证政治,并对人类本质的幽灵特性展开论述。作为各自独特的“唯一者”,既不生活在市民阶级的国家中,也不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受血缘联系约束,也不受松散的人性联系约束,而是生活在唯我主义者的“联盟”中。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决定用一个独立的篇章来阐述自己的立场,并同时对当时作为德国理论界基础的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批判。而手稿中出现的唯一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是后来拟上去的,但也预示了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塑造则是最新成果之一。“意识形态”一方面与渴望回复封建社会关系的“小资产阶级”理论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可以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现有的德国状况、进行一般历史分析的基础。建立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那种包含着真理的观念“科学”(Wissenschaft)才会瓦解,实证科学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自然科学、历史和经济学,才能从中获得共产主义运动意义上的实践解放。可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非只有“虚假的意识”这一重维度,在葛兰西那里,资产阶级的霸权促成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层面展开斗争的必要性,在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中与权力、统治之间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至于后来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潮中,阿伦特、波普尔和阿隆等人都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厘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中“意识形态”范畴作为反衬实践的现实,分析资本主义导致对人的异化进而成为《资本论》中拜物教的基础。就如W.F.豪克强调“对于《资本论》的阅读第一要深入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第二要深入实践导向的追问中”。马克思主义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反思自身,并反思行动和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意识形态”范畴更须突破实体哲学的路径,破除资本主义拜物教中对象化的抽象形式,从抽象的价值形式回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而共产主义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更好的社会,是破除“意识形态”后的社会结构出场。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解放的理论,联合到解放的路径在《形态》中已具有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基础与阐释。

四、结语

通过“MEGA2 I/5正式版”的文本编辑新状况展开与相关内容的梳理,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MEGA2 I/5正式版”展现出更为完整可信的成文过程。虽然马克思曾经将《形态》以季刊的形式发表,但仅仅两卷季刊并不能承载《形态》的全部内容。随着后来赫斯、丹尼尔斯写作部分的单独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将其作为二人合写的著作,重新对“I 费尔巴哈”章进行了编辑。《形态》的文本呈现出作为独立著作的一贯性,而且大部分的誊清稿排除了其是否有独立框架的疑惑。因此,《形态》的成文有一个从季刊到著作的转变过程。第二,对集中体现作者观点的“I 费尔巴哈”章的阐释,应扩大并导入宏观视角。对于“意识形态”的阐述是突破早期与青年黑格尔派论战中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理论成果,“意识形态”范畴不仅沿用了《神圣家族》中拿破仑使用的一种鄙视框架,而且用其代指言辞空洞、思维抽象的德国理论家,并且将“意识形态”范畴与共产主义与财产权的关系联系起来,进一步批判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意识形态辩护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揭示出其共产主义的改良幻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英格·陶伯特.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M].李乾坤,毛亚斌,鲁婷婷,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林金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

[7]STIRNER M.Der Einzige und sein Eigentum[M].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1972.

[8]HAUG W F.Das “Kaptial” lessen.Aber Wie?Materialien zur Philosophie und Epistemologie der marxschen Kapitalismuskritik[M]//Berliner Beitr?ge zur kritischen Theorie,2013.

[9]HUBMANN G,PAGEL U.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eutsche Ideologie Manuskripte Und Drucke[M].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2017.

責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经典文本到当代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